科研产出
皖棉13号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皖棉13 号( 皖杂40) 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出的一个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春棉,适于安徽省淮北、江淮丘陵、长江及邻省无病或轻病棉区广泛种植,株高110 ~120cm ,单株结铃性强,铃大衣分高,一般单产皮棉1 500kg/h m 2 ,高产且稳产,抗逆性强, 纤维外观色白,有丝光,内在品质优良,适宜于早播(4 月上、中旬播完) 、稀植(3 万~3 .75 万株/hm 2) 、足肥( 比常规棉增15 % ~20 % ) 、全程化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缘红瓢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在安徽省大别山东部地区栗园,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 Hope)是板栗球蚧(Kermocodus nawae Kuwana)主要天敌之一,板栗球蚧为害板栗树干枝条,严重影响产量。黑缘红瓢虫以幼虫捕食膨大的若蚧和雌成蚧。室内饲养,一头幼虫在幼虫期可取食13—15头球蚧。田间调查,在黑缘红瓢虫集中分布的栗园或单棵栗树上,幼虫捕食率为90—98%。成虫只取食低龄球蚧和其它蚧虫。因此,对黑缘红瓢虫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对防治板栗球蚧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多用途油料作物-紫苏在我省的开发利用问题
《安徽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通过初步调查研究表明,紫苏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是一种集食用、医药、化工、水土保持于一体,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新型多用途油料作物.紫苏系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它适应性强,不择土质,耐瘠薄,抗旱抗寒,耐涝耐荫(蔽),管理粗放,我省南北均可种植.在人工栽培条件下,一般亩产100公斤以上,高产田块可达300公斤,种籽含油量高,一般为47-50%,可同芝麻、花生媲美.我省可利用的荒地、低产旱地计1200多万亩,若利用其十分之一发展紫苏生产,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人多地少,土地复种指数较高的地区不宜提倡种植.本文就紫苏开发利用的前景和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指导生产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多用途油料作物 紫苏 生物学特性 综合利用 栽培技术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