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论竞争情报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在论述竞争情报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农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竞争情报需求进行分析,最后从构建农业竞争情报系统的角度对竞争情报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
不同饲养方式对淮南麻黄鸡肉品质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13
摘要:为研究饲养方式对淮南麻黄鸡肉质性状的影响,对20只62周龄的淮南麻黄鸡母鸡(笼养和放养各10只)肉品质和胸肌蛋白质、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水分和16种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饲养方式对鸡肉pH、剪切力和腿肌肉色无显著影响(P>0.05),对鸡肉系水力和胸肌肉色影响显著(P<0.05或P<0.01)。放养母鸡鸡肉蛋白质、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笼养母鸡(P<0.05或P<0.01);水分、鲜味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基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笼养母鸡(P<0.05或P<0.01);人体必需氨基酸赖氨酸显著高于笼养母鸡(P<0.05),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极显著高于笼养母鸡(P<0.01)。表明放养母鸡鸡肉肉质好,含有较多鲜味氨基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是较好的人体营养补品。
不同磷水平饲粮添加植酸酶对猪生长性能及磷和钙代谢影响的研究
《养猪 》 2013
摘要:为探讨不同磷水平饲粮添加植酸酶对猪生长性能及磷、钙代谢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均匀且平均体重约41 kg的40头杜长大三元杂种生长猪,根据体重和性别分成4组,每组10头、公母各半,设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分生长(41~60 kg)和肥育(60~90 kg)两个阶段饲养:对照组饲粮分别含总磷0.55%和0.50%、有效磷0.28%和0.24%;低磷加酶1组饲粮分别含总磷0.50%和0.47%、有效磷0.23%和0.21%,添加植酸酶750 FTU/kg饲粮;低磷加酶2组饲粮分别含总磷0.45%和0.44%、有效磷0.18%和0.18%,添加植酸酶750 FTU/kg饲粮;低磷加酶3组饲粮分别含总磷0.40%和0.40%、有效磷0.13%和0.14%,添加植酸酶750 FTU/kg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6 d。结果表明:①生长性能,试验全期,与对照组相比,低磷加酶1组、2组和3组日增重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P>0.05),料重比分别降低4.81%(P>0.05)、8.65%(P>0.05)和13.14%(P<0.05)。②血清生化指标,肥育阶段,血清钙含量低磷加酶1组、3组与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5),血清磷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各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③磷、钙排泄量,生长阶段,与对照组相比,低磷加酶1组、2组和3组磷排泄量降低19.06%~26.09%(P<0.01),钙排泄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肥育阶段,与对照组相比,低磷加酶2组和3组磷排泄量分别降低29.70%(P<0.01)和31.68%(P<0.01),低磷加酶1组、2组和3组钙排泄量分别降低2.13%(P>0.05)、30.18%(P<0.01)和28.96%(P<0.01)。综上所述,生长肥育猪饲粮无机磷(磷酸氢钙)添加水平降低,直至全部不加,在添加植酸酶(750 FTU/kg饲粮)的条件下,生长性能没有降低,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有提高的趋势,磷排泄量显著降低。
发酵菌剂接种量对堆肥理化性质和有关酶活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鸭场垫料(鸭粪和稻壳混合物)和孵化场及屠宰场废弃有机物为原料进行堆肥试验,采用单因素4水平3重复设计,研究由耐热芽孢杆菌和沙雷氏菌组成的微生物菌剂不同接种剂量(0%、0.35%、0.40%、0.45%)对堆肥过程中温度、含水率、C/N等物理、化学指标和脲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等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来确定微生物菌剂适宜添加量。结果表明,接种微生物菌剂能迅速提高堆体温度,高温维持时间长,达到堆肥无害化的卫生标准。堆肥结束时,接菌各组C/N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种子发芽指数、全氮、全磷、全钾及速效氮、磷、钾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接菌各组间各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除纤维素酶外,脲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在整个堆肥过程中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接菌各组间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接菌处理各酶活与理化指标呈现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接种外源微生物菌剂能加快堆料有机物的分解,缩短堆肥反应进程。综合判断,在本试验中接种剂量为0.35%较为合适。
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桑叶对淮南麻黄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13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桑叶对淮南麻黄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55日龄淮南麻黄鸡3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试验分前期和后期,对照组鸡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2、3组日粮是在基础日粮(等营养)中分别添加3%、5%和7%桑叶粉。结果表明:(1)试验全期各组的鸡增重、料增重比和屠宰性能差异都不显著(P>0.05);(2)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鸡肉L★和a★与对照组差异都不显著(P>0.05),鸡肉b★比对照组分别高14.10%(P>0.05)、23.60%(P<0.05)和5.88%(P>0.05);(3)日粮中添加3%桑叶粉试验组鸡肉中苏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比对照组都高(P<0.05);试验各组鸡肉中总磷比对照组分别低17.39%(P<0.05)、21.74%(P<0.01)和30.43%(P<0.01);(4)试验1组、2组、3组鸡血清尿素氮与对照组差异都不显著(P>0.05)。上述结果表明桑叶饲喂肉鸡是可行的。
小麦型干酒糟及其可溶物在淮南麻黄鸡上能量及氨基酸代谢率的测定
《动物营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小麦型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w)在淮南麻黄鸡上的能量与氨基酸代谢率。试验选用体重相近的淮南麻黄鸡成年公鸡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分别作为内源养分收集组与试验饲粮收集组。经过前后2期代谢试验数据的收集,按照套算法公式测算,结果表明:DDGSw在淮南麻黄鸡上主要氨基酸表观代谢率、真代谢率平均值分别为69.76%与74.91%;DDGSw在淮南麻黄鸡上能量(总能)表观代谢率、真代谢率分别为46.87%与47.58%,表观代谢能、真代谢能分别为9.09与9.24 MJ/kg,氮校正表观代谢能、真代谢能分别为9.13与9.28 MJ/kg;主要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代谢率与真代谢率的相关系数大于0.92。结果提示:本DDGSw在淮南麻黄鸡上几种主要氨基酸真代谢率平均值与总能真代谢率都略低于玉米型DDGS的数值,而其相应的表观代谢率值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待测饲料中粗纤维水平对真代谢率的影响较对表观代谢率的影响大;DDGSw在淮南麻黄鸡上主要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代谢率与真代谢率数值呈高度正相关。
发酵芝麻粕替代豆粕对肉鸭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芝麻粕替代豆粕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5日龄樱桃谷SM3肉鸭3 382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4个重复,试验1、2、3组各5个重复,每个重复单圈饲养,每个圈178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饲粮用发酵芝麻粕等营养替代对照组饲粮中的8%豆粕,试验2和3组分别用发酵芝麻粕等比例替代对照组饲粮中的4%和8%豆粕,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各组鸭的平均日增重、料增重比差异都不显著(P>0.05);试验1和3组屠宰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03%(P<0.01)和3.27%(P<0.01);试验1、2和3组半净膛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95%(P<0.01)、2.73%(P<0.05)、和3.98%(P<0.01);试验1、2和3组全净膛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81%(P<0.05)、3.09%(P>0.05)、和4.71%(P<0.01);试验1、2和3组胸肌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2.14%(P<0.01)、20.44%(P<0.01)和22.79%(P<0.01)。2)试验1、2和3组鸡胸肌蒸煮损失和失水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3)各组胸肌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多种氨基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4)各组鸭血清总蛋白、尿素氮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差异都不显著(P>0.05);试验1、2和3组鸭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5.29%(P<0.01)、21.19%(P>0.05)和30.33%(P>0.05)。由此可见,鸭饲粮中用4%~8%发酵芝麻粕替代豆粕是可行的。
安徽沿淮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冬小麦精准播期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确定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精准播种期。[方法]利用气象资料,结合冬小麦高产播种要求,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的冬小麦精准播期的可预测性进行研究。[结果]该地区适宜播期呈推迟趋势,每10年变化率约1.75 d,气候变暖是播期推迟的根本原因;播期在年际之间存在较大波动,非规律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的规律性和后效性使冬小麦的播期具有可预报性。认为沿淮地区宜选用10月15日以后5 d滑动平均温度首次降到17℃以下作为冬小麦适宜播种指标;常规气象预报具有的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实现冬小麦精准播期的预报。[结论]该研究可为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借鉴。
淮河流域农田碳收支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对淮河流域农田湍流特征进行了4年连续监测,以该地区主要农作物小麦和水稻为例,对CO2通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农田CO2通量的日变化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变化幅度明显大于秋、冬。2007—2010年淮河流域夏季农田CO2通量日变化规律均呈单峰型,白天为明显的碳汇;其日最大累计吸收量出现在2007年,可达16.1mg.m-2.s-1,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为11.1 mg.m-2.s-1。在水稻拔节期垂直风速(W)、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光合有效辐射(PAR)、净辐射(Rn)与CO2通量均呈负相关,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了新的综合指标F=-0.36ZX1+0.42ZX2+0.42ZX3+0.42ZX4+0.39ZX5+0.42ZX6+0.13ZX7,并经过计算得出中午1点是最大的碳汇,凌晨12点是最大的碳源。
安徽省应高度重视有机肥行业的发展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 2012
摘要:安徽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有一定地位,但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一直在萎缩,竞争力不强。分析原因认为与有机肥施用不足,农产品品质下降不无关系。因此有机肥的生产与施用,应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养殖场进行蓄禽粪便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加大对商品有机肥的资金支持力度,促使企业生产、农户使用有机肥;加强宣传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危害性,充分展示有机肥地位和作用;同时强化商品有机肥市场监管,营造促进商品有机肥生产与应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