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4和SC8的抗性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我国黄淮和长江流域大豆产区发生频繁的SMV株系SC4和SC8,利用大豆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抗病材料对SC4和SC8株系的遗传方式以及不同大豆材料对SMV抗性基因位点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接种SC4株系后,由冀LD42、徐豆1号、跃进4号、科丰1号、PI96983、晋大74、汾豆56、大白麻和齐黄22为抗源配制的9个抗感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经卡方测验,F2抗感分离比例3:1,F2:3家系分离比例为1(抗):2(分离):1(感),表明这些抗源均有1对基因控制对SC4株系的抗性,且抗病表现为显性;5个抗抗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F2群体分离比例15(抗):1(感),表明大白麻与汾豆56、科丰1号和齐黄1号携带抗SC4的基因是不等位的,冀LD42与汾豆56,晋大74与中作229是不等位的。接种SC8株系后,用齐黄1号、中作229、NY58、科丰1号、PI96983、晋大74、汾豆56、大白麻和齐黄22为抗源配制的抗感组合杂交后代分离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且F1均表现抗病,说明这些品种对SC8株系的抗性也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组合晋大74×汾豆56接种SC8株系后的F2群体全部表现抗病,F2:3家系没有抗感分离,表明抗病品种晋大74与汾豆56携带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齐黄1号×科丰1号、大白麻×汾豆56的F2群体分离比例15(抗):1(感),表明抗病亲本齐黄1号与科丰1号、大白麻与汾豆56携带抗SC8的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独立遗传。


安徽沿淮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冬小麦精准播期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确定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精准播种期。[方法]利用气象资料,结合冬小麦高产播种要求,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的冬小麦精准播期的可预测性进行研究。[结果]该地区适宜播期呈推迟趋势,每10年变化率约1.75 d,气候变暖是播期推迟的根本原因;播期在年际之间存在较大波动,非规律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播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的规律性和后效性使冬小麦的播期具有可预报性。认为沿淮地区宜选用10月15日以后5 d滑动平均温度首次降到17℃以下作为冬小麦适宜播种指标;常规气象预报具有的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实现冬小麦精准播期的预报。[结论]该研究可为安徽沿淮地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借鉴。


淮河流域农田碳收支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对淮河流域农田湍流特征进行了4年连续监测,以该地区主要农作物小麦和水稻为例,对CO2通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农田CO2通量的日变化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变化幅度明显大于秋、冬。2007—2010年淮河流域夏季农田CO2通量日变化规律均呈单峰型,白天为明显的碳汇;其日最大累计吸收量出现在2007年,可达16.1mg.m-2.s-1,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为11.1 mg.m-2.s-1。在水稻拔节期垂直风速(W)、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光合有效辐射(PAR)、净辐射(Rn)与CO2通量均呈负相关,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了新的综合指标F=-0.36ZX1+0.42ZX2+0.42ZX3+0.42ZX4+0.39ZX5+0.42ZX6+0.13ZX7,并经过计算得出中午1点是最大的碳汇,凌晨12点是最大的碳源。


针对防灾抗逆的迫切需要看新美洲星推广的重要性
《现代农业科技 》 2012
摘要:1自然灾害频发的现状1.1 2008—2009年安徽省遭50年不遇干旱以及罕见冻害2008年秋至2009年春,安徽省北部地区连续100 d以上无有效降水。入冬后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旱冻叠加,小麦出现黄苗死苗现象。安徽省小麦主产区有39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1 287万人,受旱面积近200万hm2,严


安徽省应高度重视有机肥行业的发展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 2012
摘要:安徽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有一定地位,但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一直在萎缩,竞争力不强。分析原因认为与有机肥施用不足,农产品品质下降不无关系。因此有机肥的生产与施用,应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养殖场进行蓄禽粪便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加大对商品有机肥的资金支持力度,促使企业生产、农户使用有机肥;加强宣传畜禽粪便污染环境的危害性,充分展示有机肥地位和作用;同时强化商品有机肥市场监管,营造促进商品有机肥生产与应用的环境。


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成效与问题思考——以安徽省农科院为例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12
摘要:文章以安徽省农科院为例,阐述了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优势、实践与成效,同时提出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更好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几点思考,积极探索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创新涉农资金管理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12
摘要:涉农资金多头管理无序竞争的结果,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项目落地难以因地制宜,往往与地方发展不对路,时效性不强,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平衡。项目自上而下分配,造成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地方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自我发展动力不足,涉农资金监管难等。为此建议改革创新涉农资金管理机制,向不发达地区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推动以县为主的涉农资金实质性整合,确立农民在项目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实行由农村现实中凝练项目、由农民意愿决定项目,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机制,确保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水稻闭花授粉基因c/7(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遗传分析和定位水稻闭花授粉突变体新基因,了解水稻开花机理,利用闭花授粉基因防止转基因作物花粉漂移.[方法]通过EMS对优良粳稻品种H02进行诱变,发现了一个新的闭花授粉突变体8m30.利用突变体8m30与正常开花授粉材料广恢102配制的杂交种和相应的自交分离群体,采用形态特征观察、杂交后代的表型分离统计和遗传分析、基于图位克隆的基因定位等技术方法,对突变体8m30的表型、遗传和基因定位进行研究.[结果]突变体8m30与野生型H02相比,株高变矮,株型变紧,穗着粒密,在整个抽穗授粉过程中,颖花不张开.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的RM21964和RM23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1cM和0.3cM,两者间的物理距离为160kb,与标记RM21971共分离,是一个尚未报道的基因,暂命名为c17(t)(Cleistogamy7(t)).[结论]水稻闭花授粉突变体8m30由位于第7染色体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7染色体的RM21964和RM234之间160kb范围内.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lva L.) 闭花授粉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