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温冷害下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低温冷害下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选择‘济麦22’和‘皖麦52’为试验材料,在安徽省蒙城县和太和县同步开展不同播期[早播(10月3日)和适播(10月15日)]和播量[N1(6×104株·666.7m?2)、N2(10×104株·666.7m?2)、N3(14×104株·666.7m?2)和N4(18×104株·666.7m?2)]互作试验。田间冷害和籽粒灌浆过程的调查结果表明,‘济麦22’和‘皖麦52’早播时冷害致灾严重,‘济麦22’抗寒性强于‘皖麦52’;同一播期下,2个品种单粒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济麦22’相应处理单粒重均高于‘皖麦52’,同一品种随播量增加单粒重呈降低趋势。利用Matlab编程获取小麦籽粒Richards方程的灌浆次级参数,不同播期之间各参数存在一定规律性,其中,起始势(R0)、平均灌浆速率(Vmean)、中期灌浆时间(T2)、前期籽粒灌浆速率(Vp1)和中期灌浆速率(Vp2)以适播处理较高,前期灌浆时间(T1)、后期灌浆时间(T3)和后期灌浆速率(Vp3)以早播处理较高,即早播小麦受低温冷害致灾严重。相同播期条件下,2个品种随播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播量增加T1和Vp3逐渐增加,R0、Vmean、T2、T3、Vp1、Vp2和最终干重(Wmax)则呈降低趋势;品种间表现为‘济麦22’的Vmean、T2、T3和Vp1较高,‘皖麦52’的R0、T1、Vp2和Vp3较高。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早播条件下,与单粒重关联性较高的参数有T2(0.871 1)、T3(0.809 6)、Vmean(0.777 5)和Vp2(0.761 6);适播条件下,与单粒重关联性较高的参数有T2(0.906 1)、R0(0.873 8)、Vmean(0.837 2)和Vp2(0.805 6)。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春季低温冷害发生时,无论在早播还是适播,起始势对单粒重均具有积极的正效应;灌浆中后期时间的延长有利于单粒重的增加,而灌浆前期时间的增加则具有负效应;前期和中期籽粒灌浆速率的提高有利于单粒重的增加,后期籽粒灌浆速率则具有负效应。因此,提高灌浆起始势和延长中后期灌浆时间对增加籽粒干重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冬小麦 冷害 播期 播量 Richards方程 籽粒灌浆


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改善小麦群体质量,研究了不同密度下皖麦52和烟农19主要生理指标及产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烟农19的叶面积指数在基本苗120×104株·hm-2(M1)和210×104株·hm-2(M2)下高于皖麦52,而在300×104株·hm-2(M3)和390×104株·hm-2(M4)下低于皖麦52;皖麦52和烟农19各生育期的叶绿素含量及灌浆期的各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qP、ETR和ΦpsII)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同一密度下两品种间的差异皆不显著;皖麦52和烟农19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M1和M2下,烟农19的产量高于皖麦52,分别增加了13.4%和2.4%,在M3和M4下,皖麦52的产量高于烟农19,分别增加了10.7%和1.0%;皖麦52和烟农19的经济系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两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同一密度下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小麦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与单茎干物重、叶绿素含量呈直线正相关关系,叶面积指数与单茎干物重呈直线负相关关系,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的关系。研究得出,烟农19的高产适宜密度为基本苗120万~210万株·hm-2,皖麦52为210万~300万株·hm-2。


安徽阜南县洪河桥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 2014
摘要:秸秆沼气集中供气不仅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环境和减少碳排放,而且还能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问题,是推进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选择。本文详细介绍了安徽省阜南县洪河桥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的概况、工程特点及管理模式和效益分析。


不同杂交水稻品种主要性状及产量差异的研究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 2014
摘要:采取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11个水稻品种的生长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淮两优527的分蘖能力最强,淮两优1141的分蘖能力最弱;徽两优6号的生育期最长,为161d,两优996生育期位居第二,为158d,其余品种的生育期均在149~151d之间;II两优838抗倒伏系数最高,淮两优527的抗倒伏系数最低,其余品种的抗倒伏系数介于二者之间;淮两优1141、两优996、II两优838实产分别位于第一、二、三位,较对照(新两优6号)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淮两优527、农丰优256和Y两优1号、两优6326的实际产量分别位于第四、五、六位,较对照增产均达显著水平。因此,两优1141、两优996、II两优838可作为沿淮地区首选的推广品种,淮两优527、农丰优256、Y两优1号、两优6326也可在沿淮地区推广种植。


施用化肥对砂姜黑土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安徽省砂姜黑土的不良属性,在安徽蒙城砂姜黑土上进行了4年的施肥定位试验,施肥方式为年施氮量(以N计)0、360、450、540、630、720 kg·hm-2,玉米季占55%,通过研究连续施肥措施下砂姜黑土耕层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单施化学氮肥对土壤有机质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学氮肥有利于提高土壤总有机质质量分数和活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变化幅度分别为17.49~19.46、3.10~3.52 g·kg-1,化肥施用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相比不施肥,施肥土壤的总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加1.53~3.53 g·kg-1、活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加0.10~0.52 g·kg-1、稳定态有机质增加1.02~4.30 g·kg-1。处理间高活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0.46~0.62 g·kg-1,施用化肥后降低,高量氮肥与不施肥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中活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在2.21~3.25 g·kg-1之间,且与氮肥施用水平有关,年施氮量(以N计)高于540 kg·hm-2时其值增加,但各施用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0.05)。施氮对CMI的影响不显著,土壤总有机质增加的有机质组分主要为稳定性有机质。施氮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年施氮(以N计)720 kg·hm-2的玉米籽粒产量最高,达11 137.90kg·hm-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种活性有机质之间,活性有机质和高活性有机质相关性最高,关系最为密切;碳库管理指数与活性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0;总有机质含量与活性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碳库管理指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玉米籽粒产量与总有机质、活性有机质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碳库管理指数显著相关(P<0.05)。由此可知,化学氮肥可促进砂姜黑土耕层土壤总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的提高,且二者均能够反映砂姜黑土施用化肥后的肥力变化情况;提高砂姜黑土总有机质的有机质组分主要是稳定态有机质;要提高玉米产量需要较高的氮肥用量。


安徽省及周边省份小麦生产效率DEA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安徽省及周边省份小麦生产效率,采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安徽省及周边省份2003—2011年的小麦投入产出数据,实证分析了安徽及周边省份小麦生产效率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在2003—2011年期间,安徽省及周边省份小麦的综合技术效率不高;小麦全要素生产率未达到有效前沿,技术进步呈退步趋势,技术效率有所上升。因此,加快安徽省及周边省份引进先进技术来提高小麦生产效率是小麦生产持续增产的关键。
关键词: 安徽省及周边省份 小麦生产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DEA方法 Malmquist指数


岳西县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探讨
《现代农业科技 》 2014
摘要: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安徽省农科院在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岳西县开展了以发展高山蔬菜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帮扶工作。该文从气象资源、环境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农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岳西县发展高山蔬菜的可行性,介绍了其发展高山蔬菜采取的工作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并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强化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以期为岳西县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科技扶贫 高山蔬菜 现状 成效 问题 对策 安徽岳西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探索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强化预算管理、规范政府采购工作流程、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等方面促进了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和提高。但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入,如何使现行的预算管理办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农业科研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还存在诸多难点,例如:项目支出预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脱节;项目支出预算下达滞后,影响科研项目工作正常进行;农业科研项目预算执行难,造成项目经费变相浪费;农业科研单位实行公务卡结算管理,与科研项目实际支出需求有差异。针对这些难点,提出加强农业科研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转变理财观念,强化财务管理基础;严格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快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网络平台建设,保证数据管理的安全稳定;提高财会人员实际操作能力。


农业科研与生产深度融合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 2014
摘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我国农业科研项目创新的崭新模式,该项工程不仅要破解农业技术问题,还要肩负着技术扩散和推广的重任。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在充分考虑安徽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实施效果。文章在对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农业技术转化模式和规律,以期为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农业科技创新 科研与生产 融合模式 实证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