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一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利用安徽省一季稻主产区4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气象数据,分析安徽省一季稻沿淮、江淮、沿江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气温、≥10℃积温、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等气候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变化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安徽省一季稻3个主产区生长季平均温度、≥10℃积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沿淮地区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江淮、沿江地区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日数无明显变化规律;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高温热害对一季稻气象产量均为副作用,≥10℃积温的增加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洗涤剂对黄鳝幼鱼急性毒性的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洗涤剂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幼鱼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采用单因素急性毒性试验法,测定A品牌洗衣粉、B品牌洗衣粉、C品牌洗洁精和D品牌洗衣液对黄鳝幼鱼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4种洗涤剂对大规格幼鱼(平均全长为7.97 cm)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4 h LC50(142.1、86.9、101.2、54.6 mg·L-1)、48 h LC50(121.2、74.3、90.7、47.3 mg·L-1)、72 h LC50(116.5、68.1、86.5、41.0 mg·L-1)和96 h LC50(114.2、65.8、85.2、39.6 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26.5、16.3、21.8、10.7 mg·L-1,而小规格幼鱼(平均全长为3.60 cm)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4 h LC50(95.3、89.5、82.3、31.6 mg·L-1)、48 h LC50(85.8、80.6、77.3、29.5 mg·L-1)、72 h LC50(84.3、75.2、74.9、28.1 mg·L-1)和96 h LC50(82.9、73.9、73.7、27.8mg·L-1),安全浓度为20.9、19.6、20.4、7.7 mg·L-1。结果显示,各种洗涤剂的高浓度组均能使黄鳝幼鱼出现中毒症状并致死,但不同洗涤剂、浓度及作用时间产生毒害情况不同,幼鱼死亡率随着洗涤剂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小规格幼鱼对洗涤剂的敏感性更强。


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中籼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选择适应水稻机插作业的育秧方式和提高机插杂交中籼稻产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徽两优6号为供试材料,研究营养土软盘育秧、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淤泥软盘育秧3种育秧方式对机插秧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秧苗素质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成苗率较高,漏插率较低,茎基部较粗,根系盘接力较高,根系活力较强,缓苗期较短,产量优势明显,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高于其他育秧方式。[结论]在安徽省江淮地区,采取流水线营养土硬盘育秧有利于提高水稻机插秧的秧苗素质,建立合理的群体起点,形成较高的产量。


播期和密度对淮北地区皖麦52群体质量、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淮北地区的小麦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以该地区主栽优质高产半冬性小麦品种皖麦52为材料,设置6个播期S1(10月3日)、S2(10月10日)、S3(10月17日)、S4(10月24日)、S5(10月31日)、S6(11月7日)和4种密度D1(基本苗120×104株·hm-2)、D2(210×104株·hm-2)、D3(300×104株·hm-2)、D4(390×104株·hm-2),分析了不同播期和密度组合下小麦群体质量、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抽穗期以S2D4和S3D4最高,成熟期以S2D3和S3D3最高。灌浆中期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以S2和S3两个播期较高。在同一密度下,不同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灌浆期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ETR和ΦPSII)皆以S2和S3较高,而在同一播期下则皆随密度的增大而下降。S2D2、S2D3、S3D2和S3D3组合的产量分别为7 790.5、8 122.4、7 826.4和8 261.1kg·hm-2相互间差异不显著,且高于其他处理。综合来看,淮北小麦主产区皖麦52的适宜播期为10月10-17日,适宜密度为210万~300万株·hm-2。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密度 干物质积累量 叶面积指数 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荧光 产量


不同结荚习性夏大豆种质的农艺表现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33份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种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种质在黄淮夏播生态区的农艺性状表现,并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种质的营养期、株高、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倒伏性、株型等性状的平均值随无限-亚有限-有限结荚习性递减,生殖期、单株粒重、百粒重、小区产量等性状平均值的变化趋势则相反。相关分析表明,无限结荚习性种质的产量与株高、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02**、0.566**,与有效分枝、倒伏性呈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84*、-0.451*。亚有限结荚习性种质的产量与生殖期、单株粒重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56*、0.536*,与有效分枝呈极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323**。有限结荚习性种质的产量与单株粒重、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433**、0.262**,与株型、单株荚数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49*、-0.198**。结合不同结荚习性品种的生长特点,本研究认为,无限结荚习性品种株高较高且株高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适合干旱地区种植;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生殖期与产量呈正相关,生殖期内生长旺盛需要较多的养分供应;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的营养生长持续时间短,株高较矮,吸收光能有限,实现高产主要依赖各性状器官间的平衡。生产中,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的营养生长期间既需要充足的肥水促其生长,又要防止旺长。


杂交水稻稀播条件下机插取秧量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目的]明确杂交中籼稻机插适宜取秧量,为完善杂交中籼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提高机插水稻产量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两系超级杂交中籼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在"机插平衡栽培理念"的稀播条件下,通过调节取秧量来构建不同的群体基本苗起点(1、2、3、4、5苗/穴),研究不同取秧量对杂交中籼稻机插秧栽插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群体基本苗起点在1~3苗/穴时,随着取秧量的加大,整体栽插质量逐渐提高,群体颖花量逐渐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但当取秧量超过每穴3苗时,群体起点过大,不利于高产群体的构建,反而易导致减产。[结论]在安徽江淮一季稻区,杂交中籼稻机插以纵、横向取秧量为10.0 mm×10.8 mm或12.0 mm×14.0 mm的组合,即每穴2~3苗较为适宜。在此取秧量的条件下,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在稳定库容充实度的情况下形成较大的库容量,最终获得产量。


不同生态因子对黄鳝产卵率的影响
《四川动物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5~8月及2013年5~8月,在稻田网箱中设置不同的生态因子,研究了不同密度、雌雄配比、水位、泥土深度、光照时间和栖息物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产卵的影响。试验表明:安徽地区黄鳝产卵大约在6~8月,历时约80 d,并在6月下旬和8月上旬出现两次产卵高峰;网箱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产卵数增加,当密度大于6尾/m2时,产卵率下降,从性比结构来看,随着性比结构中雌鳝比例的增加产卵数呈现增加的趋势。水位、泥土深度和光照时间均显著影响黄鳝产卵率(P<0.05),栖息物对产卵率无显著影响(P>0.05);在泥土深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水位加深产卵率逐渐降低;在水位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泥土深度的增加,产卵率逐渐升高,且水位和泥土深度对黄鳝产卵率有着明显的交互作用;随着光照时间增加,产卵率逐渐升高,不遮光组的产卵率最高。


不同育秧基质和水分管理对机插稻秧苗素质与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适宜机插秧苗的培育方式,本文以杂交中灿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了营养土旱育、营养土湿润育秧和淤泥水育秧等3种方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育秧方式对秧龄弹性、机插活棵及分蘖成穗的效应。结果表明:播后21 d,营养土旱育秧苗综合素质最好,营养土湿润育秧次之,淤泥水育秧的最差;与淤泥水育秧相比,营养土旱育秧及湿润育秧的秧苗发根力强,根冠比高,干物质积累能力强。其中旱育秧适栽秧龄为18~30 d,秧龄弹性最大。营养土旱育方式育秧能在稳定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增加库容量,从而使产量显著增加。旱育秧栽后缓苗期短、活棵快、发根力强、分蘖起步早,能较好破除本田生育前、中、后期的生长不平衡,有利于优良群体构建和高产形成。


淮北砂姜黑土酶活性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安徽淮北砂姜黑土"旱、涝、僵、瘦"等不良属性,通过探讨长期定位施肥对砂姜黑土酶活性的影响,揭示土壤酶对施肥模式的响应机制,为有效改善土壤生物化学环境、提高土壤质量、进而保证作物高产稳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安徽省濉溪县杨柳试验基点长期定位培肥试验(1981至今)为基础,研究5种不同施肥模式下(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耕层土壤(0—20 cm)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蔗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成对比较,分别阐明土壤酶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与长期不施肥相比,长期单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砂姜黑土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小麦收获期和玉米收获期分别提高了130.5%和129.5%、11.4%和14.9%、31.4%和12.0%,但对酸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无明显促进作用;长期单施化肥可有效增强土壤酸性磷酸酶与中性磷酸酶活性,同时明显抑制其他3种土壤酶的活性;在同等施氮水平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使5种土壤酶活性均保持较高水平,弥补了单施化肥或单施有机肥因施肥模式单一导致某种土壤酶活性较差的不足;高氮水平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显著提高酸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但对其他酶作用规律不明显。砂姜黑土不同土壤酶之间普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脲酶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之间以及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磷酸酶与其他3种酶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此外,砂姜黑土脲酶、酸性和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蔗糖酶酶活受季节的影响也因施肥不同而不同。【结论】同等施氮水平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与单施化肥或单施有机肥相比,能使砂姜黑土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蔗糖酶均保持较高的活性,有利于改善土壤生物化学环境,进而提高土壤可持续生产力;土壤酶之间相关关系各有不同,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有脲酶与过氧化氢酶、脲酶与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而磷酸酶与其他3种酶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砂姜黑土酶活性受季节影响的程度因酶种类与施肥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安徽黄鳝体内寄生虫调查的初步研究
《凯里学院学报 》 2014
摘要:对长江流域安徽省境内黄鳝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共检出6种寄生蠕虫,其中新棘衣棘头虫感染率最高(41.8%),其次是鳗鲡独孤吸虫(3.5%)、大型多钩槽绦虫(3.5%)、胃瘤线虫(3.3%)、锯缘叶形吸虫(1.1%)、幼旋尾线虫(0.8%).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与黄鳝体长相关,并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黄鳝体长小于32.5cm时,新棘衣棘头虫感染率最低(18.52%);体长在37.5~42.4cm时,新棘衣棘头虫感染率最高(46.61%).新棘衣棘头虫对黄鳝感染率春季最低,秋季感染率最高.黄鳝采集的6个地点寄生虫感染的种类、感染率、感染强度均有所不同.2种寄生虫共感染黄鳝情况较常见,而3种寄生虫共感染比例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