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风干鳊鱼腌制过程适宜加盐量的研究
《食品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鳊鱼为原料制作风干鳊鱼,以腌制过程盐卤中的氨基态氮的量以及产品的含水量、含盐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pH值和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加盐量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卤中的氨基态氮的量、鱼肉的含盐量与加盐量呈正相关关系,而鱼肉的含水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和pH值与加盐量呈负相关关系。综合各项指标,确定腌制适宜加盐量为5%。


自然降水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小麦高产节水耕作技术,在2011-2013小麦生长季,通过定位试验,以安徽大面积主推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秸秆还田+深耕+播后镇压、深松+播后镇压、旋耕+播后镇压、旋耕和复式播种作业5种耕作方式下淮北地区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各耕作处理下小麦田间出苗率均在70%以上,基本可以满足小麦生产对田间出苗的要求。在5个处理中,旋耕+播后镇压处理出苗率最高,达83%;复式播种作业处理的单株次生根数最高,2年在生育后期分别达到24.2和28.9条;旋耕+播后镇压处理2年平均及各年度的籽粒产量均最高,分别为8 206.8、8 175.5和8 238.0kg·hm-2,复式播种作业次之,秸秆还田+深耕+播后镇压最低,处理间差异显著。深松和旋耕处理在小麦生育后期0~2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较低,而40~6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本试验条件下,旋耕+播后镇压是小麦兼顾高产节水的最优耕作播种方式。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肥力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安徽濉溪杨柳定位试验(1981-)为平台,以土壤的5种酶活性(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7种基础化学性质(pH、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后将各主成分得分系统聚类。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可将原12个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指标降维、提取出2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88.22%,且无原变量丢失。其中第一主成分以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贡献最大;第二主成分则以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pH贡献最大。作为综合评价砂姜黑土肥力的生物指标,酸性和中性磷酸酶优于其他三种土壤酶。以两个主成分得分为新指标进行聚类得到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的培肥效果排序为MNPK,HMNPK>M>NPK>CK,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砂姜黑土的最佳培肥模式,单施有机肥次之,而长期单施化肥或者不施肥则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砂姜黑土 土壤肥力 施肥方式


投喂频率对异育银鲫高糖、高脂饲料利用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限定日投喂率时,投喂频率对异育银鲫高糖、高脂饲料利用的影响。对照组以高蛋白质饲料日投喂2次,HC2、HL2组分别以高糖、高脂饲料日投喂2次,HC4、HL4组分别以高糖、高脂饲料日投喂4次。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2尾初始体重为(13.18±0.24)g的健康异育银鲫。试验期为7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HL4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HC4、HL4组肝体指数显著增大(P<0.05)。2)HC4组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HC2组(P<0.05),而肠道淀粉酶活性则相反;HL4组肠道脂肪酶、淀粉酶活性较HL2组显著下降(P<0.05)。3)HL4组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HL2组显著下降(P<0.05),HC4、HC2组肝胰脏谷胱甘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4)除HL4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HL2组(P<0.05)外,投喂频率对异育银鲫体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在日投喂率一定的前提下,投喂频率由2次/d增至4次/d降低了异育银鲫对高脂饲料的利用,对高糖饲料的利用无显著影响。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创业成长
《农业科技管理 》 2014
摘要:土地流转是规模经营的基础,2013年以来,安徽省土地流转全面提速。文章分析了土地流转的特点,即流转面积增长较快;城镇化发展较快,流转率较高,粮食主产区稍慢;土地流转租金升高;流转主要是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流转有租赁、转包、托管、转让、互换和入股等形式。同时,剖析了现阶段土地流转的问题,如由于土地政策含金量升高,强化了农民对土地增值预期,农民流转土地意愿不高;土地流转激励政策起点高,不利于经营主体的创业;土地流转租金攀升,促使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规模化土地流转进程难以逆转,农民返乡种地无门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帮助经营主体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出台扶持激励全省土地流转的法规政策,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对工商资本下乡实行差异化政策,缓解丘陵岗坡地土地流转难题等建议。


早播下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叶片光合及籽粒灌浆的差异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安徽麦区旱播条件下小麦品种类型选择提供依据,通过2年多点(蒙城、阜南、濉溪)试验,比较分析了早播下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叶片光合性能及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早播下冬性品种烟农19和济麦20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半冬性品种皖麦52和周麦22次之,偏春性品种豫麦70-36和周麦23最低。冬性品种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重显著高于偏春性品种。相同类型小麦品种间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ETR和ΦpsII差异皆不显著,但冬性与偏春性品种间差异显著。冬性品种平均灌浆速率高于偏春性品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皆以冬性品种最高,其中蒙城点冬性品种烟农19产量比偏春性品种豫麦70-36和周麦23分别增加了37.6%和38.4%,济麦20的产量分别比豫麦70-36和周麦23增加了37.5%和38.3%。


安徽沿江双季早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集成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为探明安徽沿江地区双季早稻适宜的高产机插栽培技术,引进"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借鉴"平衡栽培"的理念,通过设置工厂化育秧机插试验,并与软盘育秧人工抛秧和常规育秧人工栽插进行比较研究,集成了沿江双季早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示范结果验证了双季早稻机插技术的优势。该项技术较后两种栽插方式相比能在稳定有效穗数与千粒重的同时,显著增加双季早稻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从而使产量显著增加,同时节本增效明显。在安徽沿江双季稻地区为较适宜的高产栽培技术,有着重大的推广意义。


不同水平棉籽粕、储存温度和时间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畜牧与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31周龄、40周龄"京红"、"京粉"蛋鸡,分2个阶段研究不同棉籽粕含量日粮以及鸡蛋的储存温度和时间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第一阶段(正试期6周)分别在蛋鸡日粮中添加5%、9%和12%的棉籽粕;第二阶段(正试期6周)分别添加25%和30%的棉籽粕。每两周收集鸡蛋测定蛋品质并在不同温度环境下(室温、4℃、0℃和-10℃)储存一定的时间,煮熟后测定蛋黄强度。研究结果表明低量(≤12%)添加棉籽粕对两个品种蛋鸡生产性能无明显影响(P>0.05),高量(≥25%)添加时"京粉"产蛋率显著下降(P<0.05),对蛋重无明显影响,对"京红"产蛋率和蛋重均无明显影响(P>0.05);日粮中棉籽粕含量对蛋品质无明显影响(P>0.05);不同储存条件下各组鸡蛋蛋黄强度测定结果表明:超低温(-10℃)储存后各组蛋黄弹性明显增大,且存在品种间的显著差异(P<0.05)。
关键词: 棉籽粕 储藏温度 储藏时间 生产性能 蛋品质 弹性


肥饲兼用型绿豆品种的引种栽培与评价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适宜于安徽地区种植的肥饲兼用型绿豆品种,于2012—2013年在安徽科技学院进行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对5个绿豆品种进行评价,记载各品种的根、茎、叶、花、荚果及种子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及产量,测定各品种在盛花期的根瘤量和氮、磷、钾、铁、锌养分含量及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根瘤量可达地下部总重的16%~38%;供试品种中,小槐花花叶绿豆的产青量和干物量最大,种子产量、蛋白质产量最高,富集氮、磷、钾、铁、锌养分的能力最强;铜山小绿豆和大花叶子绿豆鲜草水分含量较高,而粗纤维含量较低,饲用适口性好。从产青量、干物量、营养价值、养分富集能力和生育期等方面综合考虑,初步认为小槐花花叶绿豆和大花叶子绿豆适宜在安徽地区种植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