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沿江平原稻麦轮作系统维持钾素平衡和作物高产的钾肥运筹研究
《土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安徽沿江平原的稻麦轮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明显增加稻麦产量,但过多施用钾肥,产量呈现下降;除最高施钾处理外,水稻的钾肥效率也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提高,小麦则呈现相反的趋势。稻麦施钾收益差异与钾肥效率变化趋势一致;水稻和小麦地上部钾吸收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也呈上升趋势。水稻和小麦各处理籽粒氮、磷吸收量均高于秸秆,而秸秆钾吸收量明显高于籽粒;随着钾肥投入的增加,水稻和小麦钾吸收量也明显呈上升趋势,水稻收获后各处理钾素均出现亏缺,但随着施钾量的提高,钾素亏缺程度减轻;小麦施钾(K2O)117 kg/hm2以上时,农田钾素出现相应盈余。水稻或稻麦合计,钾肥利用率均随着施钾量增多呈明显下降趋势。从保证稻麦高产高效,维持土壤钾素肥力考虑,水稻施钾(K2O)156 kg/hm2、小麦施钾117 kg/hm2可作为类似生产条件农区的钾肥推荐用量。


不同氮量水平下冷浸田水稻氮和钾的吸收特征研究
《土壤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氮用量对冷浸田水稻氮钾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探求在冷浸田水稻氮肥适宜用量;以D优202水稻品种为材料,田间试验研究6个不同氮量(0、45、90、135、180、225 kg hm-2)下水稻含氮量、含钾量、氮和钾的积累量以及产量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在冷浸田开沟降渍的条件下,在0~225 kg hm-2纯氮范围内,随氮肥水平的增加,水稻含氮量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均显著增加,成熟期先增后减,含钾量除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外其他时期均显著降低,含氮量相应提高含钾量会有所降低;植株氮和钾的积累量基本具有相同的趋势,先增加后减少。分析表明:水稻各个生育阶段的氮、钾与稻谷产量均呈正相关,增施氮肥有利于水稻氮和钾吸收利用的提高,但氮肥过高时氮和钾吸收利用不再增加,甚至有所降低。在磷钾一定的条件下,冷浸田水稻最高产量施氮量为169.0 kg hm-2,经济施氮量为153.9 kg hm-2。


小麦新品种‘轮选22'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农学学报 》 2014
摘要:为了进一步规范抗赤霉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新品种‘轮选22'的高产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因地制宜地加快高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2'的推广,以解决目前生产上"丰"与"抗"的矛盾,达到小麦高产、稳产和优质,确保食品安全、减少污染环境,通过对其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结构、品质、适应范围和利用前景。研究制定了‘轮选22'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规定了‘轮选22'小麦高产栽培的产量构成及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等技术,适用于安徽省沿淮淮南地区中高产肥力水平田块‘轮选22'的种植。


肥料种类对优质稻产量、品质及稻米食用安全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以优质稻桂小占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化肥、德隆有机肥、长效控释肥、不施肥空白处理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食用安全性(稻米Hg、As、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得隆有机肥和化肥处理的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显著高于长效控释肥处理,导致其产量显著高于长效控释肥处理。不同肥料种类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对稻米食用蒸煮品质影响不大,对加工和外观品质的影响则较明显。在加工品质方面,化肥处理可显著提高精米率,德隆有机肥和化肥处理的整精米率要显著高于长效控释肥。在外观品质方面,3种肥料种类处理均可显著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其中,化肥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最大。施肥会导致稻米中Hg、As、Cd含量的提高,降低卫生品质。其中,3种肥料种类处理稻米Hg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化肥和长效控释肥处理的As含量以及长效控释肥处理的Cd含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在此试验条件下,施用化肥和德隆有机肥有利于优质稻获得高产,并将稻米品质提升到较高水平;施用德隆有机肥最有利于稻米获得较高的食用安全性。


硅钙镁磷钾肥不同用量对超级稻产量及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硅钙镁磷钾肥在超级稻上施用效果,通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硅钙镁磷钾肥不同用量和习惯施肥磷钾减半(CF2)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磷钾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钙镁磷钾肥较习惯施肥能够有效提高超级稻产量,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比习惯施肥(CF1)增产1.87%~10.65%,比习惯施肥磷钾减半(CF2)增产3.69%~12.63%,施用量1500 kg/hm2(T100)和1875 kg/hm2(T125)产量结果一致。施用硅钙镁磷钾肥通过提高每穗实粒数来提高水稻产量。随硅钙镁磷钾肥施用量增加,水稻秸秆和籽粒磷、钾含量和吸收量不断增加。施用硅钙镁磷钾肥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p H,而对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无明显影响。综合产量、磷钾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硅钙镁磷钾肥用量以1500 kg/hm2(T100)在超级稻上效果最佳。


抽穗期高温与干旱对不同籼型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抽穗期高温和干旱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籼型恢复系蜀恢527、扬稻6号和OM 052以及杂交品种Ⅱ优838和丰两优4号为试验材料并种植于塑料桶内,在抽穗期进行高温(日最高温度为37℃)和干旱(桶中土壤水势控制在-70 k Pa)2个处理,以自然环境条件下塑料桶内水稻为对照.2种处理条件下,水稻的产量、外观品质、长宽比、垩白率和垩白度以及蒸煮食味胶稠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趋势一致.与对照比较,5个品种在2种处理条件下结实率和胶稠度均下降,达到显著差异,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也明显降低.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结实率和每穗实粒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品种间对温度和水分敏感程度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别,OM 052无论在高温与干旱条件下均表现了较高的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表明品种OM 052很可能具有耐热和抗旱的特性.


柽麻品种生长发育特性比较研究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 2014
摘要:为了筛选适宜于安徽地区的优良绿肥品种,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对19个柽麻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柽麻是短期速生的绿肥作物,出苗2个月即可压青;各品种根瘤量为地下部总重的5.5~10.9%,江西早熟柽麻根瘤量最大,固氮能力最强;皖柽麻1号和印度柽麻产青量、干物量和种子产量较高,富集磷钾能力较强。以供试品种积累养分平均数计,翻压绿肥可使粮食作物化学氮肥减施57%。从产青量、干物量、氮磷钾富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初步认为皖柽麻1号、印度柽麻和江西早熟柽麻3个品种适宜在安徽种植推广。


氮肥基施深度对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合理高效利用氮肥,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方法,研究了氮肥基施深度(4、8、12、16 cm)对油菜产量、养分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基施深度处理的油菜产量高低次序为N16>N12>N8>N4。其中处理N16产量最高,达3383 kg/hm2,与N4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氮肥深施促进了油菜植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氮肥深施处理N16的油菜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氮肥浅施处理N4、N8。本研究条件下,氮肥基施深度以16 cm效果最佳。


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千粒重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千粒重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以4个千粒重介于23.1~28.0 g之间的BT型不育系和24个千粒重介于18.1~32.0 g之间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96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F1千粒重优势表现、F1千粒重与亲本千粒重及其与产量、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高产优质兼顾的杂交粳稻的千粒重范围。结果表明:(1)56.3%的杂交组合千粒重超过其双亲平均值,19.8%的杂交组合千粒重表现正向超亲优势;(2)F1千粒重与母本千粒重、父本千粒重、双亲千粒重平均值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r=0.33**、0.71**、0.78**),且恢复系千粒重对杂种的影响大于不育系;(3)F1千粒重、父本千粒重及双亲千粒重平均值与组合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r=0.55**、0.47**、0.51**),母本千粒重与组合单株产量相关不显著;(4)F1千粒重、父本千粒重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粒长、粒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母本千粒重与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呈显著正相关;(5)杂交粳稻育种中具有高产优质兼顾的F1千粒重范围应在25.1~27.0 g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