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紫玉米籽粒呈色过程中DNA甲基化变化的MSAP分析
《核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紫玉米籽粒呈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鲜食紫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分析紫玉米籽粒生长发育过程中,呈色组织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紫玉米籽粒在授粉10d至40d的发育过程中,DNA半甲基化条带比率与全甲基化条带比率均随着籽粒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升高,在授粉后10、20、30、40d,半甲基化条带比率分别达到8.12%、8.25%、8.90%和9.83%,全甲基化条带比率分别达到17.24%、17.76%、17.93%和18.14%。通过对甲基化表现呈多态性变化的8个片段回收、测序分析表明,DNA甲基化发生的位点既存在于基因组的编码区,也存在于非编码区。本研究为探讨紫玉米籽粒发育及其色素积累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紫玉米 籽粒 呈色过程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不同氮量水平下冷浸田水稻氮和钾的吸收特征研究
《土壤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氮用量对冷浸田水稻氮钾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探求在冷浸田水稻氮肥适宜用量;以D优202水稻品种为材料,田间试验研究6个不同氮量(0、45、90、135、180、225 kg hm-2)下水稻含氮量、含钾量、氮和钾的积累量以及产量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在冷浸田开沟降渍的条件下,在0~225 kg hm-2纯氮范围内,随氮肥水平的增加,水稻含氮量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均显著增加,成熟期先增后减,含钾量除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外其他时期均显著降低,含氮量相应提高含钾量会有所降低;植株氮和钾的积累量基本具有相同的趋势,先增加后减少。分析表明:水稻各个生育阶段的氮、钾与稻谷产量均呈正相关,增施氮肥有利于水稻氮和钾吸收利用的提高,但氮肥过高时氮和钾吸收利用不再增加,甚至有所降低。在磷钾一定的条件下,冷浸田水稻最高产量施氮量为169.0 kg hm-2,经济施氮量为153.9 kg hm-2。


茶红素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茶红素是一类大分子量的酚性物质,它是构成红茶汤色的主体成分,其含量及变化对茶叶品质、人体保健功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回顾了茶红素的发现历程及开发研究进展,简述了茶红素的形成途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子,综述了茶红素制取研究现状、分离制备研究进展,讨论了茶红素在抗氧化、抗衰老、抗突变、防癌防肿瘤、抗炎症、抗白血病、抗毒素、预防肥胖、除臭等方面的药理学功效;以及在食品色素、化工及医药保健领域的应用前景。认为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应借助酶工程设备及酶学等相关学科,开展茶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将是茶红素研究开发的发展方向。


安徽部分地方禽种FMO3基因频率分布研究
《中国家禽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主要研究鱼腥味基因(FMO3)T329S突变位点在安徽省4个地方鸡种和2个地方鸭种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情况。采用PCR-RFLP方法对黄山黑鸡、淮南麻黄鸡、皖南三黄鸡、五华鸡和巢湖鸭、枞阳媒鸭等地方群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4个安徽地方鸡种均存在鱼腥味综合征易感基因型(SS)个体,其中皖南三黄鸡SS基因型频率最高,为6.6%,淮南麻黄鸡次之,为4.4%,黄山黑鸡和五华鸡最低,为1.6%,该基因型频率不高,可以通过分子辅助选择技术予以剔除。对2个安徽地方鸭种的研究表明鸭FMO3基因序列与鸡非常相似,SS基因型频率较低,巢湖鸭和枞阳媒鸭分别为4.3%和7.1%,其余为TS型,未检测到TT型。该突变位点对鸭蛋风味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黄河鲤池塘健康养殖不同模式比较试验
《水产养殖 》 2014
摘要:黄河鲤鱼是我国4大淡水名鱼之一,肉质细腻鲜美,是故黄河原有的优质鱼类,池塘养殖鲤鱼在黄淮区域有广泛基础,为提高池塘养殖综合效益,笔者采取不同放养模式、科学投饲、水质调控等措施进行了黄河鲤鱼池塘健康养殖比较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养殖方法1.1池塘条件试验池塘位于安徽省砀山县丽沐渔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故黄河上游官庄黄河故道区,试验池塘2口,1#面积3 335 m2,2#为对照池塘面积3 335


2013年国内家兔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中国是世界养兔大国,然而家兔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滞后,近年稍有起色。作者就2013年国内家兔遗传育种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广大家兔育种者提供参考。2013年,中国在家兔传统育种方面主要开展了对九嶷山兔等品种资源的介绍或调查,以及肉兔、獭兔等最佳杂交组合的筛选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是2013年中国家兔遗传育种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对毛发(毛色、毛囊发育)、生产(生长、屠宰和肉质)及抗病等性状的相关候选基因多态性和表达的研究,获得一批功能基因和潜在分子标记;繁殖技术方面主要是针对人工授精时母兔发情前处理和公兔精液稀释与保存方法的改进进行了一定研究;2013年家兔肌肉蛋白组学研究的启动是该领域的研究亮点。这些研究成果将对中国家兔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