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砂姜黑土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季适宜的施氮量,通过秸秆还田定位试验,探讨了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162.0、202.5、243.0、283.5和324.0kg·hm-2)对冬小麦产量、植株含氮量、氮素吸收强度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后,前两年小麦产量连续下降,降幅达4.1%~46.1%,从第四年开始产量增加,增幅为5.7%~12.8%,尤其以配施纯氮243.0kg·hm-2的增幅最高。在秸秆还田配施低量氮(162.0~202.5kg·hm-2)和过量氮(324.0kg·hm-2)下,小麦整个生育期植株含氮量呈单峰曲线变化,高峰期分别出现在拔节、开花和孕穗期;配施高量氮(243.0、283.5kg·hm-2)时小麦植株含氮量分别在越冬期和拔节至孕穗出现高峰。小麦植株吸氮强度在各生育时期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强,配施低量氮肥会导致小麦生育后期发生早衰。秸秆还田配施氮肥下,小麦达到最高产量9 860kg·hm-2时植株的适宜含氮量为3.12%~4.72%,拔节和孕穗期较高。氮肥农学效率、植株地上部氮肥吸收利用率和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而施氮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综合考虑,冬小麦生长季玉米秸秆还田适宜的配施氮量为243.0kg·hm-2,并且在连续还田4年后冬小麦才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吸氮强度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冬小麦


安徽省水稻品种(系)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抗性评价
《中国稻米 》 2014
摘要:2013年对安徽省103份水稻品种(系)进行稻瘟病和稻曲病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对稻瘟病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分别有5份和9份,占13.59%;表现中感的有25份,占24.27%;表现感病和高感的分别有33份和31份,占62.14%。对稻曲病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分别有6份和7份,占12.62%;中感的有55份,占53.40%;感病和高感的分别有29份和6份,占33.98%。对两种病害均能达到抗病或中抗的只有3份,分别是G优6号、Y两优1500和协优118。


发酵床养猪模式中猪肠道与垫料间的菌群相关性分析
《家畜生态学报 》 2014
摘要:为研究发酵床养殖模式的菌群分布,采集发酵床猪场不同饲养阶段的猪肠道内容物和发酵床垫料进行细菌分离,检测菌株的致病性与耐药性。结果表明,从各阶段猪的肠道内容物和垫料中均可分离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和普通枯草芽孢杆菌,在各垫料样品中分离到了黏液性枯草芽孢杆菌,但同种细菌在不同样品中的含量不同;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中均存在耐药性严重的致病菌株。研究结果显示,发酵床的垫料和猪肠道内容物中含有的细菌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差异较大,表明细菌与环境之间具有双向的选择性和适应性。


小麦新品种‘轮选22'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农学学报 》 2014
摘要:为了进一步规范抗赤霉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新品种‘轮选22'的高产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因地制宜地加快高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2'的推广,以解决目前生产上"丰"与"抗"的矛盾,达到小麦高产、稳产和优质,确保食品安全、减少污染环境,通过对其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结构、品质、适应范围和利用前景。研究制定了‘轮选22'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规定了‘轮选22'小麦高产栽培的产量构成及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等技术,适用于安徽省沿淮淮南地区中高产肥力水平田块‘轮选22'的种植。


不同育秧基质和水分管理对机插稻秧苗素质与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适宜机插秧苗的培育方式,本文以杂交中灿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了营养土旱育、营养土湿润育秧和淤泥水育秧等3种方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育秧方式对秧龄弹性、机插活棵及分蘖成穗的效应。结果表明:播后21 d,营养土旱育秧苗综合素质最好,营养土湿润育秧次之,淤泥水育秧的最差;与淤泥水育秧相比,营养土旱育秧及湿润育秧的秧苗发根力强,根冠比高,干物质积累能力强。其中旱育秧适栽秧龄为18~30 d,秧龄弹性最大。营养土旱育方式育秧能在稳定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增加库容量,从而使产量显著增加。旱育秧栽后缓苗期短、活棵快、发根力强、分蘖起步早,能较好破除本田生育前、中、后期的生长不平衡,有利于优良群体构建和高产形成。


杂交中籼水稻花穗期耐热性品种筛选及鉴定指标评价
《作物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1个杂交中籼水稻为材料,选取高温处理后2d和10d的功能叶,测定CAT、SOD、POD和MDA等与水稻花穗期耐热性密切相关的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这些单项指标转化为4个累计贡献率达90.6%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并应用隶属函数值法,计算出每一个品种花穗期耐热性的综合评价值(D值),并以此为依据将每一个品种划归为不同的耐热等级。筛选出适合安徽省江淮地区种植的2个耐花穗期高温的水稻品种,基本确定了D值作为品种耐热性生理指标鉴定的标准,并初步明确高温处理2d后功能叶的POD值可以作为耐热性鉴定的测定指标。


利用SSR标记进行杂交油菜品种鉴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分布于油菜连锁群上的33对SSR核心引物,对12个育种品系和市场上的杂交油菜品种进行鉴定,探讨取样方案、检测方法和位点判读,将样品间SSR位点类型分为相同位点、疑似相同位点和差异位点3类。分析位点类型发现,12个油菜品种/系间的差异位点数为4~22,其中同父异母杂交种(3个)间差异位点数为4~16,同母异父杂交种(4个)间差异位点数为7~18,市场抽样的品种间差异位点数为12~20。同一品种不同样本间的差异位点数为0~2,据此,将区分品种间与品种内的差异位点阈值设定为2,即在利用33对引物对油菜杂交种与对照样品进行SSR分析时,当两样品间差异位点数>2时,判定为不同品种;当差异位点数≤2时,判定为近似或极近似品种。盲样鉴定实验及其与田间鉴定方法的对比实验,均证明了本研究确定的SSR鉴定方法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