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富硒土壤对烤烟生长及硒吸收转运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安徽池州烟区不同全硒含量土壤(0.30、0.45、1.00、1.75mg·kg-1)对烤烟生长发育以及硒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显示:(1)土壤硒含量≤1.00mg·kg-1时能够促进烤烟生长,而土壤硒含量≥1.75mg·kg-1则抑制烤烟的生长。(2)土壤硒含量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烤烟根系、茎秆、叶片的硒含量,烟株各部位的硒含量呈现根系>叶片>茎秆的特点,且根系硒含量是叶片的2~3倍,叶片硒含量则是茎秆的3~4倍。(3)土壤硒含量由0.30mg·kg-1增加至1.75mg·kg-1时,烟株对硒的吸收系数由1.08显著降低至0.36,次级转运系数则由2.84显著升高至4.03,即土壤硒含量增加降低了根系吸收硒的效率,但却增加了硒在叶中的转运和相对累积量。(4)烤烟整株硒的富集量在土壤硒含量为1.00mg·kg-1时达到最大,每株达到72μg。研究表明,在安徽池州烟区的富硒土壤(0.45~1.00 mg·kg-1)上能够生产出富硒(0.15~0.23 mg·kg-1)烟叶,不需要额外添加外源硒,既可以减少生产成本,也能够避免造成水土污染。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方法测定茶树根际和根围土细菌群落丰富度,结合土壤pH和C/N分析影响因子,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特异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最后利用比色法对茶树根系生长素(IAA)含量进行定量检测,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茶树根际和根围土细菌的群落的变化以及对茶树根系生长的促进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能明显增加土壤C/N,C/N与细菌丰富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3(P<0.05);有机肥与化肥(7:3)的处理,根际细菌多样性最高,有机肥与化肥(95:5)的处理,根围土中的细菌多样性最高;化肥和有机肥会影响特异菌种的定殖效率;茶树根生长素(IAA)定量测定发现,根际细菌多样性最高的处理,根系IAA的含量也最高。研究表明有机肥施用能提高节土壤C/N和微生物区系多样性但对土壤pH的提升有限;C/N与茶树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正相关。


长期施肥对紫色土旱坡地团聚体与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紫色土旱坡地长期肥料试验地为平台,采用钢珠与湿筛的方法对团聚体有机碳进行分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耕作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大于2 mm和0.25~2 mm大团聚体的质量百分数、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贡献率,促进土壤有机碳向大团聚体富集;有机、无机配施可显著提高大团聚体中颗粒态有机碳(POM)、微团聚体有机碳(mM)和粉黏结合态有机碳(SC)的含量和储量,并提高POM组分的贡献率,促进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向颗粒态富集,这说明增施有机肥更利于大团聚体对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库的保护和储存;紫色土旱坡地土壤有机碳及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储量绝大部分以SC形式存在,大团聚体中SC组分储量的提高有利于紫色土旱坡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和累积,且在有机、无机肥配施中使用秸秆的效果优于猪厩肥。


现代农业呼唤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 2014
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置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关键路径,没有现代化的服务,就没有现代农业。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迅速,基层公益性服务组织建设加强。全省1136个乡镇农技站建设完成,1.4万名农技员进村服务13.9万农户,建立1.6万防疫员和1.37万水管员的村级队伍。去年政府投入10亿元财政资金,尝试通过竞争方式购买可量化、可监管的定向公益服务,成效明显。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成长,全省农机化服务组织7649个,服务面积3.57亿亩,统防统治3400万亩,工厂化育秧组织522个,育秧180万亩。


霍山石斛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研究
《农学学报 》 2014
摘要:为了提升安徽省地道中药材霍山石斛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促进霍山石斛产业健康发展,开展了霍山石斛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研究。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指导原则,参考相关国家标准,结合生产实践及最新研究,对霍山石斛栽培的品种特性、生态环境、种苗标准、组培苗质量、组培苗驯化、栽培基质、施肥技术、采收与加工、包装、运输及档案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各个过程的操作细节,制定了霍山石斛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这些研究有利于促进霍山石斛的标准化生产,达到"优质、高产、稳定、可控"的目的。
关键词: 霍山石斛 栽培技术 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标准操作规程


PCR法检测活毒疫苗中禽白血病病毒污染
《中国兽医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调查活毒疫苗中禽白血病病毒(ALV)污染情况,随机抽取安徽省鸡群使用的国内外公司(国内7家、国外1家)活毒疫苗(5个品种),先针对ALV各亚群保守的pol基因设计一对引物进行PCR检测,进一步针对env基因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进行ALV J亚型和A~E亚型PCR检测。pol基因结果为鸡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B87株国内7个公司为阳性,鸡痘(AP)、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某国外公司为阳性,鸡新城疫(ND)LaSota株国内某公司为阳性。env基因结果为IBDV-B87株(国内某公司)和AP为J亚型阳性,ILT、ND-LaSota株和IBDV-B87株(国内另6个公司)为A~E亚型阳性。本研究共检测疫苗120份,ALV检出率达28.57%。因此,使用PCR法可作为活毒疫苗中ALV污染检测的有效方法,同时可以进一步鉴定污染的ALV是J亚型或A~E亚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