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李庆岗(精确检索)
56条记录
圩猪体重非线性生长曲线拟合分析

养猪 2017

摘要:对圩猪进行了生长曲线拟合,自出生开始每30 d称1次体重,根据平均体重分别利用Logistic、Bertalanffy、Gompertz模型进行生长曲线拟合,结果显示Gompertz模型拟合度最高(R~2=0.999 7),其他两种模式也相对较高,均高于0.997;从极限体重(成熟体重)和最大日增重看,Gompertz模型的极限体重和最大日增重分别为174.94 kg和579.21 g,较符合圩猪的体重和日增重范围,因此,Gompertz模型最适合圩猪的生长发育过程,Gompertz方程为:W=174.94 exp[-4.23 exp(-0.006 t)],其拐点分别是(240.29 d,64.36 kg)。

关键词: 圩猪 生长曲线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益生乳杆菌对产后母猪初乳品质及免疫水平的影响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7

摘要:试验研究旨在探索益生乳杆菌改善母猪初乳品质及产后免疫水平的效果。将相同胎次的60头母猪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头。分别为对照组、益生罗伊氏乳杆菌组、益生唾液乳杆菌组。试验周期为84d,配种后30d至分娩。结果表明:罗伊氏乳杆菌组母猪初乳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唾液乳杆菌组(P<0.05),乳糖、脂肪和非脂固形物含量三个组无显著差异(P>0.05);罗伊氏乳杆菌组母猪血清白介素2,α、β-干扰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母猪日粮中添加一定剂量的益生罗伊氏乳杆菌可提高产后母猪初乳品质及免疫水平。

关键词: 益生乳杆菌 母猪 初乳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伊氏乳杆菌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效果的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益生罗伊氏乳杆菌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昆明鼠的效果、剂量及潜在机制。将96只昆明鼠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昆明鼠饲喂商品化基础日粮,对照组饮用自来水,低、中、高剂量组在饮水中分别添加1.0×10~6、1.0×10~7及1.0×10~8 CFU/mL罗伊氏乳杆菌。试验期为28d,试验结束后称重,计算昆明鼠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及料重比(F/G);并灌胃致病性大肠杆菌(4.98×10~9 CFU/mL),观察小鼠死亡率;检测血清大肠杆菌肠毒素含量、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数量。结果显示,中剂量组小鼠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小鼠死亡率、血清大肠杆菌肠毒素浓度和丙二醛(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抗氧化力(T-AOC)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在小鼠饮水中添加罗伊氏乳杆菌可提高生长性能,改善攻毒后机体抗氧化力和盲肠菌群结构,降低血清大肠杆菌肠毒素含量和小鼠死亡率,有效降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感染造成的死亡率,其中添加1.0×10~7 CFU/mL伊氏乳杆菌效果最好。

关键词: 罗伊氏乳杆菌 昆明鼠 致病性大肠杆菌 抗氧化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IGF-1基因多态性与猪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6

摘要:目的:研究淮猪新品系与杜洛克猪杂交的生产性能,并分析IGF-1基因对猪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方法:通过ACEMA-64自动饲喂系统测定杜洛克猪、淮猪新品系、杜洛克猪×淮猪新品系的生长性状。另外,用PCR-RFLP方法对测定猪的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杜洛克猪、淮猪新品系×杜洛克猪的平均日增重和达100kg校正日龄都显著优于淮猪新品系(P<0.05);淮猪新品系×杜洛克猪的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淮猪新品系(P<0.05),但也显著高于杜洛克猪(P<0.05)。IGF-1基因PCR产物经Hha I酶切,杜洛克猪仅检测到BB型;淮猪新品系检测到AB和BB型;杜洛克猪×淮猪新品系检测到AA、AB和BB型。关联分析表明,三种基因型个体的平均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达100kg校正日龄存在差别,但是差异都不显著(P>0.05)。其中,淮猪新品系BB型个体的生长性状有优于AB型的趋势,杜洛克猪×淮猪新品系BB型个体有优于AB和AA型的趋势。结论:淮猪新品系与杜洛克猪杂交效果较好,但IGF基因作为改善猪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仍需进一步的验证。

关键词: IGF-1 基因多态性 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年龄和不同采精间隔对大白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

养猪 2016

摘要:研究分析了86头大白公猪采精及精液品质检测数据,旨在为人工授精过程中公猪的使用年限及采精频率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大白公猪首次采精量、精子活力及有效精子数由7月龄至10月龄呈升高趋势,以10月龄的首次采精量、精子活力和有效精子数最高,分别为200.0 m L、0.91和396.1亿;随着年龄的增长(采精开始至2.5岁)其平均采精量及平均有效精子数均呈增加趋势,2~2.5岁最高,分别为304.8 m L和518.4亿,显著高于1~1.5岁和1.5~2岁(P<0.05),极显著高于1岁以内的公猪(P<0.01),而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年龄段内采精量和有效精子数量随着采精间隔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无显著变化;间隔天数为3 d以上的采精量和有效精子数显著高于间隔天数为1 d和2 d(1~1.5岁间隔2 d采精量除外),而间隔3 d以上组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公猪首次采精时间应控制在8~10月龄为宜,1.5岁以内的公猪采精间隔5 d及以上为宜,1.5岁以上的公猪采精间隔为3 d及以上为宜。建议生产用公猪使用年限3岁为宜,育种核心群公猪1.5~2岁为宜。

关键词: 公猪 精液品质 年龄 采精间隔 大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系大白猪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相关分析

养猪 2015

摘要:研究将ESR基因作为母猪繁殖性状候选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和相关分析,旨在为大白猪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451头美系大白母猪ESR基因的多态性,以及多态性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间的相关性,并分析ESR基因对繁殖性状的效应。结果表明:ESR基因在该美系大白猪中分布处于哈德-温伯格不平衡状态。在头胎中,AA型个体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分别为10.47头、9.90头和13.79 kg,均高于BB型个体的9.78头(P<0.01)、9.01头(P<0.05)和12.41 kg(P<0.05);AA型个体的3个性状均高于AB型,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AB型个体的总产仔数和初生窝重分别为10.32头和13.45 kg,均显著高于BB型个体(P<0.05),AB型个体产活仔数为9.60头,高于BB型,但差异不显著(P>0.05)。经产(2~5胎)AA型个体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分别为11.55头、11.03头和16.53 kg,均高于AB型个体的11.07头(P<0.05)、10.44头(P<0.01)、15.67 kg(P<0.05),且极显著高于BB型个体(10.82头、10.02头和15.17 kg)。ESR基因的A等位基因对繁殖性状均具有正的加性效应。ESR基因AA型在美系大白猪中为有利基因型,A等位基因为有利等位基因。该位点可用于美系大白猪的育种中,在种猪选育时提高ESR基因的A等位基因频率可以提高产仔数和初生窝重。

关键词: 大白猪 ESR基因 多态性 繁殖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圩猪与大约克猪的肌肉品质比较

养猪 2015

摘要:为比较圩猪和大约克猪的肌肉品质,选取圩猪和大约克猪各10头,屠宰后取背最长肌,按照肉质性状测定标准对部分肉质性状和16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肉色,圩猪比大约克猪高12.86%(P<0.05);粗蛋白质,圩猪比大约克猪低6.34%(P<0.05);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圩猪比大约克猪分别高84%(P<0.01)和150%(P<0.01)。背最长肌谷氨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圩猪比大约克猪分别高11.08%(P<0.01)、5.51%(P<0.01)、4.67%(P<0.01)和7.54%(P<0.01);脯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圩猪比大约克猪分别高9.33%(P<0.05)、5.14%(P<0.05)和3.06%(P<0.05);其他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圩猪具有较好的肌肉品质。

关键词: 圩猪 大约克猪 肌肉品质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地方猪胴体与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养猪 2015

摘要:为分析皖南黑猪、皖南花猪、圩猪的胴体性状、肉质性状以及胴体性状与肉质性状间的相关性,选取安徽省地方猪皖南黑猪、皖南花猪、圩猪各10头,屠宰后对胴体性能进行测定,然后取背最长肌对部分肉质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胴体性状间和肉质性状间都存在较高程度的表型相关,且多数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在胴体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中,屠宰率与胴体重、背膘厚间的相关系数较高(r=0.775,Pr=0;r=0.727,Pr=0);在肉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中,p H24与a、肌内脂肪间的相关系数较高(r=0.782,Pr=0;r=0.676,Pr=0);肉质性状与胴体性状在总体上表现出一种中等偏低的颉颃关系。

关键词: 安徽省地方猪 胴体性能 肉质性状 相关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培育中的淮猪新品系ECI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背膘厚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分析ECI1基因多态性与背膘厚性状的遗传关系,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286头淮猪新品系Ⅱ系Ⅱ世代个体ECI1基因的遗传变异,统计分析ECI1基因型与背膘厚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培育中的淮猪新品系猪群中存在丰富的ECI1基因多态性,CC型个体的活体背膘厚显著高于TT型个体(P<0.01),TC型个体处于中间。该研究进一步验证了ECI1基因对淮猪新品系育肥性状的影响效应,为ECI1基因作为淮猪新品系的分子遗传标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ECI1 背膘厚 淮猪新品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1基因多态性与活体背膘厚的相关分析

养猪 2015

摘要: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1(ACSL1)是为体内合成甘油三酯提供脂酰Co A底物的最重要的长链脂酰Co A合成酶之一,文章以ACSL1基因作为猪背膘厚性状的候选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和相关分析,旨在为大白猪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510头大白猪ACSL1基因多态性,分析多态性与活体校正背膘厚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CSL1基因的T和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65 7和0.434 3;等位基因在该大白猪群体中分布处于哈德-温伯格平衡状态;TT基因型个体的校正背膘厚为8.55 mm,显著薄于TC型个体的9.87 mm(P<0.05),极显著薄于CC型个体的11.56 mm(P<0.01);TC型个体显著薄于CC型(P<0.05);T等位基因的平均效应为-1.117,C等位基因的平均效应为1.455,T等位基因替代C等位基因的平均效应为-2.572。ACSL1基因的T等位基因为该大白猪优良等位基因,有目的地选留TT型个体可有效降低猪的背膘厚,减少脂肪沉积,从而提高瘦肉率。

关键词: ACSL1 多态性 背膘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