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家蚕胚胎和幼虫时期滞育激素的组织学定位、表达和分泌路径
《科学通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对家蚕滞育激素(DH)基因在胚胎时期神经系统中的分布、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胚胎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包括脑、咽下神经节和胸神经节(TG),都有明显的阳性细胞;心侧体和末端腹神经节(TAG)很可能是DH的释放位点;以地高辛标记的DHcRNA为探针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DHmRNA在胚胎咽下神经节的上颚、下颚和上唇3簇细胞中表达.此外,发现胚胎的咽下神经节的一对侧边细胞和TG的一对腹中线细胞也表达DHmRNA.原位杂交和RT-PCR的结果表明5龄幼虫期的DHmRNA的表达定位与胚胎期基本一致.
关键词: 滞育激素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胚胎 幼虫 家蚕(Bombyxmori)


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形势对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作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者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改变思想观念 ,改进工作模式 ,谋求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新发展


白菜型油菜与小白菜的品质比较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 4个白菜型油菜品系和 4个小白菜品种的品质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白菜型油菜Vc含量和粗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小白菜 ;可溶性糖含量与小白菜相当 ;有机酸含量略高于小白菜


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n)的电子杂交定位和基因预测
《作物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来自水稻突变体的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 (ben)能够作为一种除草剂筛选标志用于杂交水稻种子的安全生产。本研究利用我们已得到的与Ben ben基因紧密连锁的两个RAPD标记 (OPG1 8 972 ,OPG1 8 94 3 )以及与该标记高度同源的跨叠克隆Contig1 0 96 8(来自中国水稻基因组框架序列 ,全长 82 73bp)的序列信息 ,沿标记的两端设计新的PCR引物 ,以携带苯达松抗性基因 (Ben)和苯达松敏感基因 (ben)的水稻近等基因系为模板 ,通过对扩增产物的序列拼接和比对 ,成功地将OPG1 8 972和OPG1 8 94 3标记从 972bp和 94 3bp步移延伸到 81 3 8bp和 81 0 3bp(提交到GenBank的登记号分别为AY1 81 2 0 4和AY1 81 2 0 3 )。并利用电子杂交将延伸后的序列定位于水稻第 2染色体上 1 5 0 5cM处 ,在对标记两端及其附近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 ,我们初步预测Ben基因可能是编码某种受体蛋白的基因或催化 6 OH 苯达松与葡萄糖缀合的淀粉合成酶类似基因
杂交中籼新组合皖稻105
《杂交水稻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 10 5 (协优 80 19)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协青早A与恢复系 80 19(780 3 9 轮回 42 2 )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 ,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抗性好、耐肥抗倒、适应性广等特点 ,适宜在长江流域作一季中稻栽培 ,2 0 0 3年 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皖稻105(协优8019) 选育


砂姜黑土上氮钾配施对粮菜轮作中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3年在甘蓝套玉米—甘蓝轮作制中进行增施钾肥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钾肥对甘蓝玉米产量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对甘蓝的品质也有明显的改善,并随年限的增加钾肥对产量、Vc和糖含量效应进一步增大,施钾对春甘蓝的产量影响高于冬甘蓝。在同N水平下,产量有随钾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趋势。连续2年施钾的后效对玉米产量增长极显著。施用钾肥可大幅度增加的总产值,氮钾配施肥料的产投比达3.27~4.56,其中处理N2K1高达4.56。综合分析表明:钾肥对粮菜轮作制中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大于氮肥、在实际施肥中以高钾中氮为最佳。


江淮地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江淮丘陵地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 ,开展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江淮丘陵黄褐土及由此发育的水稻土 ,养分状况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变异性。 2 73个土壤样品测定结果表明 ,土壤活性酸、有效P和K、有效B、Zn、Fe等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异性较大 ,pH、有效N的空间变异性很小 ,有机质及有效Ca、Mg、S、Cu、Mn等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性介于两者之间。土壤有效N、K、Zn、P、B较为缺乏 ,Ca、Mg、Cu、Mn、S和Fe等中微量元素含量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