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皖南黑猪和大约克猪胴体及肉质性状比较研究
《养猪 》 2015
摘要:为了比较皖南黑猪和大约克猪的胴体性能和肌肉品质,试验选取皖南黑猪和大约克猪各10头,屠宰后对胴体性能、背最长肌的部分肉质性状和16种氨基酸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胴体性能,皖南黑猪的屠宰率、腿臀率、眼肌面积分别低于大约克猪3.67个百分点(P<0.05)、9.26个百分点(P<0.01)、26.2 cm2(P<0.01)。皖南黑猪的皮厚、背膘厚分别高于大约克猪0.74 mm(P<0.05)、40.42 mm(P<0.01)。肉质性状,皖南黑猪的水分含量极显著低于大约克猪10.14个百分点(P<0.01)。皖南黑猪的p H2、肉色a值、肌内脂肪分别高于大约克猪0.44(P<0.05)、3.37个百分点(P<0.01)、9.21个百分点(P<0.01)。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值和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值皖南黑猪与大约克猪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皖南黑猪和大约克猪的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今后的猪育种工作上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猪种和国外猪种的优点,制定良好的配套体系,培育出优良的猪品种,充分利用好地方猪种的资源优势。


稻田养鳖生态系统构建与种养殖技术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2015
摘要:传统的水稻种植环境伴随化肥和农药的长期使用而不断恶化,各种病虫害频繁发生,导致恶性循环。近年来,以浙江为代表的稻田养鳖模式,通过中华鳖与水稻的有机结合,使中华鳖捕食田间虫害、清除杂草、疏通泥土;同时中华鳖养殖的残饵粪便又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可使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40%~50%,改良了种养殖田间生态环境,减轻了面源污染,提升了水稻和鳖产品品质,增加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目前稻田养鳖的种养模式在安徽刚刚起步,为了广大农民能够准确掌握稻田养鳖知识,方法和技术,该文就相关重要环节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与位点PbBa8.1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甘蓝型油菜根肿病抗性育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抗根肿病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系,提高油菜抗根肿病能力,以抗病芜菁ECD04(Brassica rapa,AA,2n=20)为供体,结合回交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ECD04中抗根肿菌4号生理小种的位点Pb Ba8.1定向地转育到油菜常规品种华双5号(Brassica napus,AACC,2n=38)的遗传背景中。通过将所获得的抗病新品系在多个田间天然病圃进行测试,发现该位点对安徽黄山、湖北枝江、巴东地区的生理小种均表现为单基因显性抗病,由此培育出了ZHE-226抗病新品系。此外,通过借助二代测序技术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还开发了与抗病基因更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A08-300。
关键词: 根肿病 甘蓝型油菜 芜菁 标记开发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月季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
《榆林学院学报 》 2015
摘要:以月季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在添加了6-BA和NAA的MS培养基上进行初代培养、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观察、记录了腋芽的萌发、侧芽增殖和生根的过程。试验表明:MS+6-BA(1.5mg/L)+NAA(0.1mg/L)的组合使腋芽的长势最好,发育最旺盛。为月季规模化生产提供基础。


饲料中组合色素对红草金鱼体色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组合色素对红草金鱼(red Carassius auratus)的增色效果,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红辣椒粉、螺旋藻、玉米蛋白粉3种着色剂,制成粗蛋白质含量均为33.6%饲料,投喂初始均重(18.5±1.2)g的红草金鱼。每种着色剂设5个水平(5%、8%、11%、13%、16%),每水平30尾鱼×3重复,日投喂率4%,试验期45 d。分别于第0、15、30、45天在各重复内随机抽样2尾鱼,测定同部位鳞片与尾鳍混合样总类胡萝卜素平均吸光度,确立上列三种着色剂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8%、5%、16%。根据单因素试验中不同着色剂在着色速度、体表沉积效果及其成本高低,确立由8%辣椒红、5%螺旋藻、5%玉米蛋白粉各三分之一水平合剂为组合着色剂。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将组合着色剂饲料与各单一着色剂饲料分别投喂红草金鱼,45 d时均在波长470 nm获色素扫描图谱。结果显示,组合色素色谱的峰值面积显著大于各单组(P<0.05),其着色效果显著优于各最佳单组。
关键词: 红草金鱼(red Carassius auratus) 红辣椒粉 螺旋藻 玉米蛋白粉 体色


密度和行距对早播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早播小麦的适宜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了180×104株·hm-2(D1)和240×104株·hm-2(D2)两种种植密度和17cm(R1)、20cm(R2)、23cm(R3)和26cm(R4)四种行距配置,研究了行距和种植密度对早播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在密度D1和D2下,分别以行距R1和R2的株高、节间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最高。在相同行距下,D1的株高、节间长、叶绿素含量、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光合指标均大于D2,而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穗数和产量均低于D2。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组合有利于安徽淮北地区早播小麦生长和高产;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基本苗和行距分别为240×104株·hm-2和20cm。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群体生长特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安徽省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群体生长指标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于2011-2014年度,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济麦22和皖麦5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年度间比较,2013-2014年度的小麦产量较高;播期为10月3日时,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以密度为210×104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播期为10月15日时,两个小麦品种的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均以密度为330×104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早播(10月3日)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持续时间较长;播期相同时,小麦的叶面积持续时间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净同化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小麦群体生长率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籽粒产量与其叶面积持续时间和群体生长率的相关性极显著,与净同化率呈显著负相关。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小麦品种均以10月3日播种、密度为210×104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
关键词: 超高产小麦 叶面积持续时间 叶面积指数增长率 净同化率 群体生长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