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烟草病毒

中国烟草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可以利用小干扰RNA(siRNA)机制干扰体内RNA病毒的增殖,从而获得对该病毒的免疫能力。为了快速检测田间烟草病毒病种类和发现烟草新病毒,本文通过第二代测序技术对烟草的小R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软件velvet version 1.1.06对测得的短序列进行组装,再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将得到的重叠群进行数据库比对寻找其中的病毒序列。研究结果得出我国安徽皖南烟区烟草存在PVY、CMV、TMV和TVBMV等RNA病毒。检测到3个重叠群与Potato leafroll virus部分同源,同源性低于90%,疑似一种烟草新病毒。至此建立了检测烟草病毒和发现新病毒的一种新方法,可用于大田烟草病毒的本底调查。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小干扰RNA 病毒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精制茶厂不同工序茶尘主要化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中国茶叶加工 2015

摘要:为研究精制茶厂不同工序的茶尘化学特性及其差异性,对取自祁门县金东茶厂红茶精制加工中抖筛、分筛、撩筛、紧门与风选5道工序外加1个空白样共6个茶尘样品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抖筛茶尘样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2.60%,氨基酸最低,为3.10%;分筛茶尘样中茶多酚、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最高,分别为10.30%、3.76%和30.11%;风选粉尘样中茶多酚、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最低,分别为6.35%、1.31%和21.54%;咖啡碱含量最低出现在车间场地茶尘样,为2.38%;分筛茶尘样的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最高,分别为4.05%、0.31%,风选茶尘样茶红素含量最低,为0.13%,车间场地粉尘样茶黄素含量最低,为0.11%。上述结果说明,不同工序茶尘的化学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各工序茶尘化学特性差异与设备的机械性能、工艺参数及其空间布置直接相关。

关键词: 精制茶厂 不同工序 茶尘 化学特性 差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摘要: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低碳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通过全面梳理与剖析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将农业生产总值、财政支农、农业人口数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受教育程度、农药、化肥、农膜、农用机械使用量、农业耕地面积、牲畜养殖数量等低碳农业影响因素与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关系一一进行明确与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科学制定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支农投入,促进金融对低碳农业的支持,积极推进安徽省低碳农业科研与服务工作。

关键词: 安徽 低碳 农业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化肥及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细菌群落的影响

微生物学通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还田是提高砂姜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以往的研究只注重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肥力等物理化学性状方面的研究,缺少施肥对砂姜黑土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本研究以安徽蒙城典型的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以期揭示长期施用化肥和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采用454高通量测序对砂姜黑土不同农业施肥措施下的细菌群落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揭示影响砂姜黑土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结果】通过对454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分析,发现砂姜黑土主要的细菌门类为放线菌、变形菌、酸杆菌、绿弯菌和拟杆菌。长期施用化肥显著提高了砂姜黑土肥力和作物产量,但导致了细菌群落结构的显著变化和多样性的显著降低。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肥力的进一步提高,但是并没有缓解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细菌群落产生的不利影响。分析发现土壤p H的变化是导致土壤细菌群落变异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还田有利于砂姜黑土肥力的提升,然而并没有缓解由施肥导致的土壤酸化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产生的不利影响。这暗示秸秆还田可能并未对砂姜黑土微生物生态产生根本性的有益影响,对于秸秆农田的利用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达到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并重。

关键词: 砂姜黑土 秸秆还田 土壤细菌群落 454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构建鹅业新型经营联合体,加快发展现代鹅业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5

摘要:通过实际调研分析了安徽省目前鹅产业经营体系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新形势下构建"公司+农户+金融+协会"联合体对应付产业重大危机的重要性,以及专业合作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必要性;强调加快建设生态种养型家庭农场与鹅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发展安徽现代鹅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鹅业 经营联合体 合作社 家庭农场 社会化服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加工过程腌制工艺的优化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因肉质细腻深受消费者喜爱,其鱼体扁平,适合加工成整鱼产品,所以腌制是黑尾近红鲌加工的关键环节。为缩短腌制时间、降低鱼肉含盐量、提高黑尾近红鲌制品的安全性和标准化,本研究对黑尾近红鲌的腌制工艺进行优化。试验以鱼肉含盐量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加盐量、腌制时间和腌制温度3个因素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中,加盐量分别为3%、5%、7%和9%,腌制温度为5℃、10℃、15℃和20℃,腌制时间为24 h、48 h、72 h和96 h,并通过响应面分析软件分别得到鱼肉含盐量、TVB-N值与加盐量、腌制温度、腌制时间的二次回归方程,通过计算得出最佳腌制工艺参数为:加盐量4.5%、腌制温度7℃、腌制时间38 h,此条件下黑尾近红鲌鱼肉含盐量为3.23%、TVB-N值为32.35 mg/100 g。通过验证试验,证明模型预测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差很小,说明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实际生产情况。此模型能够为黑尾近红鲌的工业化生产服务,并对其他体形扁平鱼类的腌制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 腌制 响应面分析法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氏原螯虾人工诱导工厂化繁育关键技术研究

水产科技情报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优化克氏原螯虾人工诱导工厂化繁育的关键技术,利用玻璃缸和塑料温棚水泥池开展了克氏原螯虾人工诱导繁殖、抱卵虾孵化及幼苗对冬季低温条件耐受能力的研究。采用提前放养亲虾、强化培育、搭建三角形四隔层垒起隐蔽物、孵化网袋、培育丰年虫开口饵料及适时出苗等技术措施,进行了195 d的试验。试验结果,克氏原螯虾亲虾的培育成活率达73.59%,抱卵率达76.11%,平均每平方米育成体长1~2 cm的幼苗2300尾,孵化后亲虾的成活率达93.7%;克氏原螯虾雌雄亲本选自不同水域,对亲虾培育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杂交组亲虾的抱卵率显著高于自交组(P<0.05);体长1~2 cm和2~3 cm的克氏原螯虾幼苗拥有较强的耐低温能力,可以在室外水泥池、池塘等生境中安全越冬。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人工诱导 工厂化繁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星载SAR的冬小麦估产模型比较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旨在让农业部门等提前预知小麦产量,从而准确判断粮食生产形式,制订相关政策。应用2014年4月中旬和5月初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RADARSAT-2各一幅,选择安徽省寿县和怀远县冬小麦产区,通过试验田产量和反演的雷达影像后向散射系数,建立冬小麦线性估产模型,在此基础上对2013、2014年估产模型精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通过星载SAR的同极化HH和交叉极化HV方式建立的估产模型对寿县涧沟镇冬小麦估产精度分别为68.37%和74.01%,对怀远县龙亢镇冬小麦估产精度分别为63.10%和69.10%。特别是针对倒伏区域冬小麦估产模型精度差异进行理论详细分析,指出冬小麦大面积倒伏区域,基于交叉极化(HV)估产模型精度高于同极化(HH)估产模型精度。最后指出将来可选择四极化SAR影像,针对不同的生长方式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极化方式进行估产。模型结果分析结论为将来冬小麦估产模型参数纠正及推广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

关键词: 冬小麦 估产模型 合成孔径雷达 RADARSAT-2 模型比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稗混播互作机制的初步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稻稗互作机制对揭示抑草稻的抑草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抑草稻材料6173、不抑草的地方品种93067以及已破除休眠的稗草为试验材料,采用稻稗混播法,研究混播水稻材料及稗草互作的生物学性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直播稻材料6173具有较强的抑草性能;水稻对稗草的抑制作用则主要对稗草的成苗率、孕穗期及抽穗有影响;相对于水稻对稗草的抑制效果,稗草对水稻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表现为在单播时,93067和6173的成苗率、茎、根干重、茎长差异不明显,在与稗草混播的条件下,成苗率、茎、根干重、茎长差异明显,其中,93067茎、根干重仅为6173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93067茎长则仅为6173十分之三,而相应的与93067和6173混播的稗的草茎、根干重及种子结实率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与稗草混播互作过程中,水稻对稗草的影响远小于稗草对水稻的作用。本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揭示稻稗互作的机制。

关键词: 水稻 抑草稻 稗草 混播 稻稗互作 抑草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代乳粉能量水平对早期断奶湖羊羔羊生长性能和物质代谢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代乳粉能量水平对早期断奶羔羊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选择40只10日龄的健康湖羊羔羊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随母哺乳组、代乳粉高能组、中能组和低能组,在羔羊15、37、60、115 d测定体重和体况,在28~33、58~63日龄进行消化代谢试验,试验持续115 d。结果表明:早期断奶对羔羊的体增重在37日龄之前显著低于随母哺乳羔羊(P<0.05),在37~60日龄期间早期断奶组羔羊的增重高于随母哺乳羔羊,各处理羔羊全期增重总差异不显著;中等能量水平的代乳粉有利于羔羊的生长发育,代乳粉能量水平对羔羊增重有影响,中能代乳粉组>高能代乳粉组>低能代乳粉组;羔羊体况的增加趋势和体增重基本相同;代乳粉能量水平均显著影响DM、GE、CP、EE、Ca的表观代谢率(P<0.05),中能代乳粉组的营养物质代谢率最优,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湖羊羔羊可以在10日龄断母乳,用于早期断奶的代乳粉中等能量为宜,代乳粉总能水平为19.0 MJ/kg较好。

关键词: 羔羊 代乳粉 能量水平 生长性能 消化代谢 湖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