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基于智慧包装的小麦种子防伪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小麦种业假冒伪劣、窜货等问题,为了加强小麦种业的安全防伪以及提高其智能化监督和管理水平,在现有溯源、智慧包装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合小麦种子身份证的防伪溯源码编码方案。消费者通过扫码追溯并依据追溯防伪验证模型进行验证,实现小麦种子真伪的判定;同时设计了一种根据溯源防伪验证记录分析的防伪预警模型,智能化展示可能问题小麦种子的地点分布和影响程度。根据研究结果设计相应的系统平台并应用于小麦种业中,系统示范应用结果表明能够有效地实现小麦种子的追溯、防伪和预警,保障种业安全,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种子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小麦种子 防伪 智慧包装 溯源 预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不同组织结构中纤维素酶的活性差异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纤维素酶是重要的水解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新陈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茶树中纤维素酶的活性变化特征,以茶树品种‘凫早2号’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不同组织结构中纤维素酶3种主要组分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内切葡聚糖酶在茶树一芽四叶中随着叶片成熟度增加,酶活性增加,表现为:第四叶>第三叶>第二叶>第一叶>芽,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现相反趋势;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都是在第四叶活性最低。内切葡聚糖酶在茶树花朵中活性最高,而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分别在叶片、果皮中活性最高。胞质蛋白中内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高于膜蛋白中的酶活性,但胞质蛋白、膜蛋白中都未检测到外切葡聚糖酶活性。

关键词: 茶树 组织器官 亚细胞结构 纤维素酶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MHCⅠα和β2m的原核表达与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动物医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备MHCⅠ基因工程疫苗的基础材料,构建了鸡MHCⅠ分子重组质粒并进行原核表达,进而制备鸡MHCⅠ分子的多克隆抗体。应用PCR方法,克隆鸡MHCⅠα和β2m基因,构建重组载体pETMHCⅠα和pET-MHCⅠβ2m,经PCR、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在大肠埃希菌Rosetta中进行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纯化后,接种昆明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血清稀释后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鸡MHCⅠα和β2m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融合蛋白分子质量分别约为52.1ku和33.0ku;制备的鼠抗鸡MHCⅠα和β2m链多克隆抗体,经Western blot检测证实抗体特异性较强,可进一步用于鸡MHCⅠ分子的研究。

关键词: 鸡MHCⅠ类分子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鳖日本品系主要经济性状对裙边重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中华鳖日本品系主要经济性状对裙边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个经济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通过对各经济性状对裙边重量的通径分析和决定效应分析,发现背甲长对裙边重量的直接作用和直接决定效应均最大,其系数分别为0.505和0.255,是影响裙边重量最主要的性状,其次为腹甲宽。经多元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剔除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性状,建立了背甲长(X_1)、腹甲宽(X_5)和体重(X_1)对裙边重量(Y_2)的最优回归方程:Y_2=15.4+1.741X_5+0.018Y_1+1.219X_1(R~2=0.881)。基于对裙边重量决定效应的大小,背甲长和腹甲宽可作为中华鳖日本品系良种选育的目标性状和裙边加工时获得优质裙边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 中华鳖日本品系 经济性状 裙边 通径分析 决定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隐性核不育保持系选育与基因型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芝麻隐性核不育两用系杂交制种时,母本行需人工拔除分离出的50%可育株,为解决这一难题,为芝麻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新途径,采用不同遗传背景的种质与芝麻隐性核不育两用系0176AB中的不育株0176A广泛测交,在不育株率超过60%的分离世代中选取大量可育株与不育株0176A成对杂交,同时将可育株父本自交,筛选F1不育株率逐步提高的组合和父本,经过多代测交、自交、系选、异地鉴定和基因聚合,历时13年基本育成对0176A雄性不育性状具有完全(高度)保持效果的新材料WB51220、WB7-1D及高不育系W0176A和全不育系W71A。遗传测验表明,保持系WB7-1D的基因型为msms+rf_1rf_1rf_2rf_2…rf_ir_fi。两用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可以实现芝麻隐性核不育三系配套,利用这种方法首次选育出芝麻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皖芝6号(W0176A×皖芝1号F_1)和皖芝11号(W71A×皖芝2181F_1),产量分别比全国对照品种豫芝4号增产8.27%和23.0%。

关键词: 芝麻 隐性核不育 保持系 基因型 三系杂交种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学学报 2016

摘要:针对皖南山区冷浸田农户水稻养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调控该区氮肥用量,合理调配磷钾等养分的施用,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目的。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研究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冷浸田特征和水稻养分吸收规律调控养分,研制冷浸田专用配方肥,并通过示范试验。调查结果表明,农户间施肥量差异大,过量与不足现象并存;养分施用不平衡、偏施氮肥的现象比较普遍;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与水稻生长发育需求不同步;没有考虑环境养分供应与水稻养分动态需求特征。研制的专用配方肥能提高作物的产量。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冷浸田水稻专用肥处理均获得了最高产量,比农民习惯增产23.08%~32.39%,有很稳定的增产效果;增施白云石比水稻专用肥产量增加8.95%。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不合理是限制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合理调控冷浸田氮肥用量和氮肥的运筹方式,调配其他养分的施用,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

关键词: 皖南冷浸田 水稻 施肥调查 养分管理 问题与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安徽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植物保护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和RT-PCR等手段对采自安徽和县的西瓜病株进行检测,确定其病原为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为明确CGMMV安徽分离物CGMMV-Anhui的分类地位,进一步克隆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其基因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CGMMV-Anhui基因组全长为6 423bp(GenBank登录号KT236095),与已报道的CGMMV的编码区的基因结构一致,仅5′和3′端非编码区核苷酸数目略有差异。将CGMMV-Anhui与已报道的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和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CGMMV不同分离物可分为亚洲和欧洲两个组,安徽分离物CGMMV-Anhui与亚洲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可能具有共同的侵染源。

关键词: 黄瓜绿斑驳病毒 安徽分离物 基因组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沿江地区改良式塑料暖棚越冬番茄品种比较试验

安徽农学通报 2016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安徽沿江地区改良式塑料暖棚番茄越冬栽培用品种。方法:比较分析8个供试番茄品种在安徽沿江地区改良式塑料暖棚越冬生长情况以及产量性状指标。结果:从商品性、增产性、采收期、抗逆性、抗病性等性状综合考虑,基地粉王表现最佳,美国朗姆斯F1、皖杂15表现较好,相对适合皖南沿江地区消费习惯,前期产量、总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可作为改良式塑料暖棚番茄越冬主栽品种在皖南沿江地区推广种植。结论:该研究为沿江地区改良式塑料暖棚番茄越冬栽培品种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番茄 品种 比较试验 沿江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摊放(萎凋)技术对茶鲜叶游离氨基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16

摘要:鲜叶原料是制茶品质的基础,而其游离氨基酸是构成茶叶品质的重要成分,是茶叶鲜爽味和香气的主要组分。合理利用茶叶初制加工过程的鲜叶摊放(萎凋)工序可提高游离氨基酸含量,且不同的摊放(萎凋)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制茶工序及成茶的品质。本文从茶鲜叶摊放(萎凋)过程中的环境温度、光照、气压、含水量等内外因子对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作一综述和展望,以期为不同茶类初制鲜叶摊放(萎凋)工艺优化,提高成品茶游离氨基酸含量探索新的技术组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鲜叶 摊放(萎凋)技术 游离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对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稳定性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生产中出现的微粉现象,研究了人工高温和分期播种情况下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纯合型不育系9012A和杂合型不育系12-204A的不育稳定性。结果表明,两种类型不育系在一定高温胁迫下,均出现育性转换现象,但对高温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对于9012A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介于30~35℃之间;40℃持续处理16~32h,或者间歇处理3h/d×6d、6h/d×5d、9h/d×4d、12h/d×3d、15h/d×2-4d(累计40℃处理18~60h),或35℃间歇处理15h/d×2-4d(即35℃累计30~60h)均发生育性转换,其中35℃时15h/d×3d(即35℃累计45h)处理育性转换最为明显,说明高温对9012A育性转换具有累加效应。自然条件下6个播期(从2014年10月16日到2015年2月9日,即秋冬播种,避开30℃以上持续高温)的不育性彻底稳定。对于12-204A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9℃,不低于29℃时育性发生转换,其中35℃15h连续处理育性转换效果最为明显;自然条件下6个播期均发生育性转换。当高温胁迫下育性发生转换时,9012A和12-204A均可自交结实,但是结实性差。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高温胁迫 育性 自交结实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