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不同秸秆覆盖模式下小麦植株性状、光合及产量的差异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小麦高产栽培的最佳秸秆覆盖模式,设置7种覆盖模式即M0(覆盖量0kg·hm-2)、M1(覆盖量4 000kg·hm-2,隔行覆盖)、M2(覆盖量4 000kg·hm-2,每行覆盖)、M3(覆盖量8 000kg·hm-2,隔行覆盖)、M4(覆盖量8 000kg·hm-2,每行覆盖)、M5(覆盖量12 000kg·hm-2,隔行覆盖)和M6(覆盖量12 000kg·hm-2,每行覆盖),分析了不同秸秆覆盖模式下小麦植株性状、光合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秸秆覆盖量有利于增加小麦节间长和株高,且相同覆盖量下,每行覆盖处理的节间长和株高大于隔行覆盖处理,且M2与M1及M5与M6间株高差异显著。M2、M3、M4、M5和M6孕穗期和灌浆中期的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M0。适宜秸秆覆盖量与不覆盖相比可显著增加旗叶长宽和叶面积;相同覆盖量下,每行覆盖与隔行覆盖间旗叶长宽差异不显著,而灌浆中期旗叶面积间差异显著。秸秆覆盖相对于不覆盖及相同覆盖量下每行覆盖相对于隔行覆盖均有利于提高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m、ΦPSII和ETR,而降低Fo。M4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数值最高,比M0分别显著增加了25.5%、45.6%和26.4%,且相同覆盖量下每行覆盖相对于隔行覆盖更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未覆盖M0的产量最低(7 846.00kg·hm-2),M4的产量最高(8 408.03kg·hm-2);相同覆盖量下,M2比M1、M4比M3、M6比M5的产量分别增加了1.6%、1.4%和1.2%。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旗叶面积、实际光化学效率、光合速率皆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以上结果说明,秸秆覆盖量过高和过低及隔行覆盖皆不利于小麦植株生长、光合改善及产量提高,每行覆盖、秸秆覆盖量8 000kg·hm-2是安徽淮北地区小麦适宜秸秆覆盖模式。

关键词: 株高 干物质积累量 叶绿素荧光 气孔导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推广现状及改革思路

现代农业科技 2016

摘要:阐述了我国农业推广工作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农业推广的改革创新思路。

关键词: 农业推广 特点 现状 问题 改革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光温敏两系不育系H153S的选育及应用

中国稻米 2016

摘要:光温敏核不育系转育起点温度的高低是决定两系杂交水稻制种能否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选育起点温度较低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可以显著提高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纯度。本课题组利用系谱选育法,将播始历期较短、不育起点温度较高、农艺性状较好的两系不育系中间材料7HS006与播始历期较长、育性转换温度较低的绿102S进行杂交,选育出籼型两系不育系H153S,该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较低,育性稳定,可繁性、农艺性状较好。H153S将在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和推广中起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 H153S 光温敏核不育系 杂交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然丝胶蛋白质:非绢丝产业化创新驱动与发展

中国科技投资 201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地区鲜食糯玉米适宜密度研究

作物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糯玉米皖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江淮地区研究密度对糯玉米产量、穗部性状和农艺性状等的影响,为江淮地区鲜食糯玉米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先增后降变化趋势。2014年度以6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但60 000和75 000株/hm~2处理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2015年度以75 000株/hm2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30 000和120 000株/hm~2处理的玉米产量。产量-密度关系符合等比型产量-密度关系的基本特征,2014年玉米产量y(kg/hm~2)与密度x(株/hm~2)方程为y=0.40591xe~((-0.0000135x)),最高产量密度范围为54 185~98 290株/hm~2;2015年玉米产量y(kg/hm~2)与密度x(株/hm~2)方程为y=0.43136xe~((-0.0000137x)),最高产量密度范围为52 494~98 238株/hm~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总体上玉米的穗位高、秃尖长、空秆率增加;穗粗、穗长、穗行数、鲜百粒重下降。江淮地区糯玉米的种植密度以52 494~54 185株/hm~2为宜。

关键词: 玉米 皖糯5号 种植密度 江淮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地区野燕麦遗传多样性研究

种子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江淮稻麦轮作区野燕麦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种下单位的划分及生物学特性和防除的研究提供依据,在安徽省境内14个地市(县)共采集野燕麦样本14份,种植于半野外环境下,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群体的多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地区野燕麦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根据样本间形态等性状的遗传差异,14个野燕麦群体可分为两大聚类群,分别为聚类群Ⅰ、聚类群Ⅱ;同时又可将聚类群Ⅰ分为3个明显的亚聚类群。沿淮和沿江地区的野燕麦群体明显不同,这可能与土壤沉积物源、土壤pH值及土壤水分含量不同有关。

关键词: 野燕麦 遗传多样性 江淮稻麦轮作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芝麻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 2016

摘要:对安徽省芝麻的生产、加工现状进行了调研,阐述了芝麻的种植、生产规模、生产方式,以及芝麻加工技术、生产企业、销售流通情况;通过分析安徽省芝麻产业的优势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芝麻产业化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芝麻 产业化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灌浆中后期喷施苯醚甲环唑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16

摘要:在小麦灌浆中后期喷施苯醚甲环唑,研究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体含量相对稳定期及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分别延长了2.6~2.9 d和3.2~3.4 d,对光合作用有着积极影响;可增产753.3~942.3 kg/hm~2,比对照增产8.79%~12.65%;增产主要贡献是千粒重,千粒重可增加4.1~5.2 g,比对照提高8.79%~12.53%。

关键词: 小麦 苯醚甲环唑 光合速率 叶绿体含量 产量 粒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胁迫下家蚕基础品种抗性选择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摘要:[目的]明确家蚕的耐高温特性与其机体本身抗性的关系。[方法]在高温条件下饲养家蚕,调查其全龄经过、家蚕体质、结茧情况以及其血液中SOD、CAT、POD活性。[结果]不同家蚕品种在高温条件下各个性状表现差异很大。血液中酶活较高的家蚕品种可以保持高的经济性状,这些品种可作为基础品种进行组配强健性家蚕品种。[结论]家蚕品种521、574和576不仅体质强健,而且茧质优良,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仍保持较高的生产能力,可作为选育的基础品种。

关键词: 高温 性状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两系不育系1892S抗白叶枯病和抗稻瘟病分子改良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配合力和抗倒能力强的光温敏两系不育系1892S为轮回亲本,与含抗白叶枯病Xa23基因和抗稻瘟病Pi9(t)基因的稳定株系7J278多代回交,连续自交、经系谱选择、花粉镜检、抗性鉴定和测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1个携带两个抗性基因纯合的稳定光温敏核不育系N779S。利用中国7个流行白叶枯病菌株C1-C7和Xa23基因专化小种PXO99进行接种鉴定,N779S表现为R,受体亲本表现为S。苗期以15个稻瘟病流行小种进行接种,N779S抗性级别为0~1级,抗性水平明显高于受体亲本;在3个稻瘟病重发区种植,N779S穗发病率级别为2~5级,而受体亲本为7~9级。以改良系N779S为母本配置的杂交组合F1,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同时表现出良好的配合力水平。表明Xa23基因和Pi9(t)基因不论是在纯合还是在杂合状态下,都能表现出良好的抗病能力。长日高温环境下花粉镜检结果显示,N779S为无或少花粉败育类型;农艺性状观察显示,改良株系与受体亲本在植株形态上差异不明显,但利用行业标准分析48个遗传位点,仍存在3个位点差异,表明改良系N779S与受体亲本不属于同一个品种。

关键词: 光温敏两系核不育系 白叶枯病 稻瘟病 分子改良 Xa23 Pi9(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