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肥料配施对杂交中稻氮素积累与分配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评价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我国南方杂交中稻氮素积累与转移特性及氮肥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叶氮积累量、茎鞘氮积累量及植株氮素积累总量在配施有机肥处理与不配施之间在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均存在显著差异;有机肥的配施有利于植株各器官氮素的积累。配施有机肥对叶及茎鞘氮的表观转运率影响差异不显著。配施有机肥的氮收获指数在成熟期以尿素配施饼肥最高,比尿素+控失剂并配施有机肥高15.2%。配施有机肥与相对应不施有机肥的氮肥利用率能提高10%左右。尿素+控失剂处理的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均较高,分别比不施肥处理高50.6%,16.4%。品种间差异主要表现为叶氮积累量及氮素积累总量且在生育后期差异显著。因此,配施有机肥作基肥有利于叶氮、茎鞘氮及氮素积累总量的积累。氮素的表观运转率在不同的肥料处理及高产杂交水稻品种间均无显著差异。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及氮收获指数。
水稻品种耐热性与相关生化指标的关联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高温胁迫下水稻生化特性变化及其与品种耐热性的关系,可为水稻耐热性育种、耐热品种的鉴定和热害后补偿栽培技术研究提供依据。采用人工智能温室对水稻幼穗分化期到抽穗开花期进行高温处理,研究了高温胁迫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等6项生化指标含量变化的影响,对各品种生化指标变化与热敏感指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水稻耐热性鉴定指标。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后,水稻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以及内源多胺含量在3个处理阶段均呈下降趋势,但耐热品种下降幅度明显小于热敏感品种;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耐热品种脯氨酸含量上升幅度明显大于热敏感品种,而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则明显小于热敏感品种;高温处理7 d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处理14 d和21 d后呈逐渐下降趋势。高温胁迫后,叶绿素、可溶性糖、脯胺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以及内源多胺等含量变化与水稻耐热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以及内源多胺含量可以作为水稻幼穗分化期到抽穗开花期耐热性鉴定的生化指标。
稻田施用氯氟吡氧乙酸后其在水稻植株、糙米、稻壳、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农药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稻田施用氯氟吡氧乙酸后,其在水稻植株、糙米、稻壳、稻田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动态。样品采用氢氧化钠-甲醇溶液振荡提取,二氯甲烷液液分配,甲酯化后经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结果表明:氯氟吡氧乙酸在水稻植株、稻田土壤、田水、糙米和稻壳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5.5%~103.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9%~9.9%之间;其最小检出量为2.0×10-12g,在植株、糙米、稻壳、土壤和田水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5,0.02,0.005,0.002mg/kg和0.001mg/L。2007和2008年在安徽潜山、广东广州两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氯氟吡氧乙酸在水稻植株中的降解半衰期为4.9~6.0d,土壤中为5.5~8.6d,田水中为11.0~13.8d;收获的糙米中氯氟吡氧乙酸的最终残留量在未检出~0.13mg/kg之间,均低于其在糙米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2mg/kg(中国)。建议5%氯氟吡氧乙酸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水稻田杂草时,施药剂量按有效成分计不得超过168.8g/hm2,于返青期施药1次。
56个杂交水稻骨干亲本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
《生物学杂志 》 2010 CSCD
摘要:以中国56个杂交水稻骨干亲本为研究材料,包括水稻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从国标中公布的48对水稻SSR引物中筛选出14对稳定性好、多态性高、杂带少且在染色体上分布均匀的引物作为核心引物,建立56个杂交水稻骨干亲本的SSR指纹图谱,结果表明:14对SSR引物在56份材料中共扩增出48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对引物可以检测3.43个等位基因。聚类分析得出56个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63~0.98之间,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水稻苗期氮高效品种评价与筛选的初步研究
《中国稻米 》 2010
摘要:在3个氮素水平下对7个杂交中籼水稻品种进行水培试验,对氮素利用率与苗高、根长、单株分蘖、单株干重等4个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秧龄47d时,4个性状在3个氮素水平下差异显著,该秧龄的秧苗氮素利用效率与苗高、根长及单株分蘖数目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2*,0.97**,-0.88**;而秧龄期为37d时,4个性状在3个氮素水平下差异不显著,且氮素利用效率与4个性状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初步认为47d秧龄期可作为苗期氮高效品种评价与筛选的合适时期。秧龄47d时的苗高、根长、单株分蘖数、单株干物质重等4个性状的变异范围和变异系数均在40mg/l的氮素浓度下表现最大,表明40mg/l的氮素浓度可作为苗期氮高效评价与筛选的适合浓度。并发现秧龄47d时,氮素利用效率在40mg/l的氮素浓度下仅与单株干物质重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本研究初步认为,单株干物质重可作为苗期氮素效率高低的筛选指标。由于在40mg/l的氮素浓度下47d秧龄的K优52单株干物质重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最大,并且其吸氮速率与相对氮素利用效率亦最大,故初步认为K优52是一个苗期氮高效品种。
水稻种子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试验方法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加速老化方法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稻谷耐储藏机制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发现,新收获的水稻种子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结果重复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不仅与温度、湿度,而且与人工气候箱不同层数、老化种子质量有关。利用自然储藏3~6个月和-20℃冰箱冷冻10 d、烘箱45℃烘7 d的冷冻烘干方法对人工加速老化试验前的种子进行处理后,则人工加速老化种子发芽率变化不再与人工气候箱不同层数、老化种子质量有关,而仅与温度、湿度有关。由此推断,新收获的水稻种子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结果重复之间的差异性可通过一定时间的自然储藏或利用冷冻烘干方法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