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瓜细胞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长江蔬菜 》 2017
摘要:西瓜是世界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可解决西瓜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西瓜细胞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西瓜细胞工程技术研究、品种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


三个不同品系中华鳖形态差异分析
《淡水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量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淮河品系(3龄)、黄河品系(8月龄)和日本品系(8月龄)的10项形态参数,对不同品系和性别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3个品系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5%,其中第1主成分是中华鳖的体型因子,贡献率最大,3个品系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体型上。通过逐步判别法建立了3个品系的判别函数,淮河、黄河和日本品系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1.7%、75.0%和73.8%,淮河鳖的形态与其他品系的中华鳖存在较大的差异。3个品系中不同性别的判别分析显示,淮河品系中华鳖雌雄判别准确率也较高,综合判别率为88.3%,判别效果最好,建立的判别函数可初步用于不同品系不同性别中华鳖的鉴定。中华鳖形态特征的差异分析为今后中华鳖种质资源鉴定和新品种(系)的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 形态差异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全媒体《中国植物志》编纂构想与设计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17
摘要:针对全媒体环境,提出编纂新一代《中国植物志》的构想和可行性分析,讨论了植物志的主要内容、编纂要求、工作流程与质量控制。


稀有鮈鲫饲料营养及饲养技术的实验研究
《实验动物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探索稀有鮈鲫应用型配合饲料及相应的养殖技术,促进实验稀有鮈鲫的营养学标准化。方法在营养学需求的研究基础上,探索并验证适合稀有鮈鲫日常养殖的应用型配合饲料。通过生长实验和繁殖实验,筛选得到适宜的饲料配方;研究了温度、投喂频率、饲养密度等饲养策略对生长、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 25%~40%蛋白水平的配合饲料均可满足幼鱼快速生长需求,其中30%蛋白、6%脂肪、总能为12.5 kJ/g的投喂效果生长最好,同时,繁殖性能较高,可达到对照组的69.4%;亲鱼的产卵间隔随饲料蛋白水平的降低而延长;在18~24℃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越快,当温度超过28℃时,体质量反而有所下降;不同投喂频率下,最大生长均出现在24℃时;特定生长率随养殖密度升高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养殖密度为0.8尾/L时饲料利用率最高,1.6尾/缸组稍降低,但无显著差异。结论 30%蛋白、6%脂肪、总能为12.5 k J/g的配合饲料可满足稀有鮈鲫幼鱼的快速生长,且能使亲鱼能保持规律性繁殖,满足实验稀有鮈鲫传代和生产需要;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生长不利,投喂频率的增加不一定能促进生长和饲料利用;稀有鮈鲫幼鱼适宜的养殖温度为24~26℃,每天投喂2次;养殖密度对生长和性腺发育均有很大影响,适宜的养殖密度应不超过1.6尾/L。


草鱼MyoD基因内含子和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PCR和染色体步移法克隆了草鱼Myo D基因311 bp的内含子1、125 bp的内含子2及长1 066 bp的部分上游启动子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表明,草鱼Myo D的内含子1与鲤科鱼类的同源性相对较高(87%~97.1%)。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草鱼Myo D的启动子序列中发现含有1个核心启动子序列,存在CREB、SP1、ATF等多种与转录诱导调控有关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未发现Cp G岛。草鱼Myo D基因内含子及启动子克隆与特征分析,将为进一步研究鱼类Myo D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功能分析提供参考。


施氮量与留叶数调控对高海拔烟区烤烟烟叶结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烟草科技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烟叶结构、探索高海拔烟区适度密植条件下的施氮和留叶技术,采用云烟87品种,在四川盐源烟区(海拔2 350 m)进行了施氮量与留叶数调控对烤烟等级结构、部位结构、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的9个处理组合中,施纯氮90.0 kg/hm2、单株留叶16片的处理组合,中部叶比例最高,上等烟比例和上中等烟比例较高;烟叶均价最高,产量适中,产值较高;中部叶感官品质最好,上部叶感官品质较好;烟叶外观品质和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综合考虑烟叶等级和部位结构、经济性状、化学成分、外观及感官品质,在盐源高海拔烟区中等肥力土壤上,种植密度20 800株/hm2时,以施用纯氮90.0 kg/hm2、单株留叶16片为宜。
关键词: 高海拔烟区 施氮量 留叶数 烤烟 等级结构 部位结构 产量 品质


基质分散固相-液质联用法检测稻田水和土壤中氰氟草酯和双草醚残留
《环境化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基质分散固相-液质联用法检测氰氟草酯和双草醚在稻田水和土壤中残留量的方法,并采用所建立方法分析了安徽、广西和湖北三地稻田水中氰氟草酯和双草醚的消解动态.稻田水样经过滤后直接分析;土壤用乙腈-水提取,提取液经分散固相净化,液质联用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氰氟草酯、代谢物氰氟草酸和双草醚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LOQ)田水中分别为0.02、0.01、0.001 mg·L~(-1),土壤中分别为0.01、0.001、0.001 mg·kg~(-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8%—91%、79%—9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4%—14.6%、2.4%—6.1%;氰氟草酯和双草醚在稻田水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5—4.3 d、1.6—4.3 d.


芸薹根肿菌排孢管的显微与超显微结构观察
《植物保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肿病是重要的十字花科作物土传病害,病原菌为专性寄生的芸苔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 Woron.,属根肿菌目芸苔根肿菌属,主要侵染寄主植物根部形成根肿症状。根肿菌侵染包括根毛侵染和皮层中柱侵染2个阶段,在外界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根肿菌休眠孢子萌发释放的初生游动孢子侵染寄主根毛并形成游动孢子囊产生次生游动孢子,次生游动孢子再侵染根毛或者是成对融合进而


油菜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探讨江淮地区稻油轮作制度下,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物质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合肥地区主栽油菜品种皖油14秸秆进行还田,水稻品种选用丰两优一号,设计微区模拟试验和大田定位试验,分别测定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期的土壤养分和产量因素。[结果]微区模拟试验中,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大,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产量,各处理较空白对照增产55.54%~159.26%。大田定位试验中,土壤有机质变化不明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显降低,三者的变化幅度分别为3.27%~9.24%、-12.44%~-42.00%和-38.70%~-49.21%。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移栽后秧苗分蘖及生长无不利影响,且提高了水稻的结实率和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稻油轮作制度下的物质循环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