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高产杂交大豆'皖杂豆5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大豆杂种优势是提高中国大豆单产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选育高产大豆杂交新品种对中国大豆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皖杂豆5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W1101A’,恢复系为‘MR1312’。2017-2018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498.70 kg/hm~2,较对照‘中黄13’平均增产8.49%。2019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60.75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6.06%。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豆20200009。其主要特点是高产优质,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等地区作夏大豆种植。大豆新品种‘皖杂豆5号’的选育和推广对中国大豆单产的增加、国产大豆的振兴和豆农的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杂交大豆 皖杂豆5号 高产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症青主要危害因子对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大豆症青对大豆产量的具体影响,针对导致大豆症青的主要危害因子,设置不同的处理,筛选鉴定65 份大豆品种(系)的抗性,分析不同大豆症青危害因子对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症青危害因子的抗性程度具有差异,T2 处理的症青敏感品种(系)数最少,有 53 份,占总数的81.54%;T4 处理的症青敏感品种数最多,有58 份,占总数的 89.23%.T4 和T5 复合危害因子处理的平均症青率较对照增加的幅度(263.87%~281.57%)比单个危害因子的幅度大(117.82%~151.58%).大豆症青不同危害因子的处理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与对照相比,7 个主要农艺性状中,主茎节数的5 个处理变化幅度均最小,平均降幅为7.71%,单株症青荚数的变化幅度均最大,平均增幅为 83.52%;从损失率来看,3 个产量相关性状中,百粒质量的5 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其损失率均最小,平均损失率为 8.70%,单株粒质量的 5 个处理损失率均最大,平均损失率为52.51%.综上,研究明确了大豆症青不同危害因子的处理对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对单株粒质量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 大豆 症青 产量 危害因子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酶辅助扩增结合CRISPR/Cas13a检测禽腺病毒4型方法的建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灵敏、特异的禽腺病毒4型(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4,FAdV-4)检测方法。【方法】将重组酶辅助扩增技术(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AA)与规律间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Cas13a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ssociated protein 13a,CRISPR-Cas13a)技术相结合,针对FAdV-4 Hexon基因保守区设计RAA引物及CRISPR RNA (crRNA),利用RAA技术扩增样本核酸,并进行CRISPR-Cas13a荧光检测,以qPCR为对照方法,评价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与qPCR法的一致性。【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反应过程均在37℃恒温条件下完成,反应体系可检测的最低扩增拷贝数为10~1 copies/μL,灵敏度高,且与FAdV-1、FAdV-7、FAdV-8b、FAdV-9、FAdV-10、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流感H9亚型疫苗和新城疫病毒等禽病原核酸检测无交叉反应。该方法检测30份临床样本与qPCR检测的阳性检出率一致。【结论】建立的RAA-Cas13a方法检测FAdV-4具有简便、灵敏、特异等特点,可用于FAdV-4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监测。

关键词: 禽腺病毒4型 CRISPR/Cas13a 重组酶辅助扩增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质光谱时空分布特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3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是南淝河最大的支流,探究该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时空演变机制对于了解其水生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该研究结合水体的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采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对测定的三维荧光光谱矩阵进行组分提取,分析该流域特定时段的水体DOM荧光组分及比例,结合荧光参数(荧光指数 FI、自生源指标 BIX以及腐殖化指标 HIX)和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特征参数(α254、E2/E3)分析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DOM时空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店埠河农业小流域在该特定时段(2020 年 9 月—2021 年 4 月)水体DOM包含 2 个有效的荧光组分,分别为 1 种类腐殖质物质(类富里酸组分)和 1 种类蛋白质物质(低激发类色氨酸组分),两个组分各占比例分别为 53.9%和 46.1%;水体三个荧光参数(FI、BIX、HIX)在不同季节(9 月秋季、1 月冬季和 4 月春季)之间的荧光参数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差异,指明DOM总体上受陆源和内源物质的综合影响,具有强腐殖化、弱自生源特征;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特征参数(α254、E2/E3)表明 1 月冬季水体的DOM相对浓度和分子量大小均低于其他两个季节(9 月秋季和 4月春季),而各采样点DOM分子量大小和相对浓度从河流上游到下游均未呈现明显的区域变化趋势.该研究综合流域水体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和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特征,示踪了店埠河农业小流域水体特定时段DOM的组分来源,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从而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店埠河流域 溶解性有机质(DOM) 三维荧光光谱(EEMs)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0日龄瓦氏黄颡鱼选育群体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以同一批次繁殖的 60 日龄瓦氏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体长(X1)、全长(X2)、最大体高(X3)、肛门处体高(X4)、尾柄高(X5)、吻-背鳍前端(X6)、背鳍基长(X7)、背鳍后端-脂鳍前端(X8)、脂鳍基长(X9)、脂鳍末端-尾鳍基(X10)、胸鳍前长(X11)、背鳍前长(X12)、腹鳍前长(X13)、臀鳍前长(X14)、尾柄长(X15)、头高(X16)头宽(X17)和体重(Y)共 18 个生物学性状,运用表型值统计、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生长曲线拟合等方法,研究了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8 个生物学指标中,体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 19.10%,说明瓦氏黄颡鱼体重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瓦氏黄颡鱼主要形态性状(X8、X10除外)与体重均呈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其中,X4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强(0.921);通径分析结果显示 X4、X12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呈极显著水平(P<0.01),X5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呈显著水平(P<0.05);X4、X12、X5对体重共同决定系数达 0.919;逐步回归分析剔除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变量,建立了形态性状(X4、X12、X5)与体重(Y)的多元回归方程 Y=﹣5.210 + 3.594X4 + 1.415X12 + 3.308X5(R2 = 0.920);X4 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为 Y=2.410 + 7.161 ln X;X5、X12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 Y = e3.258-1.061/x、Y=e3.816-4.977/x。结果可为瓦氏黄颡鱼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形态性状 体重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绿茶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类及咖啡碱差异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以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绿茶滋味品质和代谢物差异,对广德市6 个白化品种绿茶(奶白茶)和14个黄化品种绿茶(黄金芽茶)进行感官审评和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奶白茶滋味鲜爽而收敛性略弱;黄金芽茶滋味收敛性强而鲜度低于奶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呈现鲜味、甜味的游离氨基酸在奶白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黄金芽茶,而贡献收敛性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和没食子酸含量以及呈现苦味的咖啡碱含量在奶白茶中显著低于黄金芽茶.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表明导致两种绿茶滋味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有 7 种,分别是茶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咖啡碱.味觉活性值(Dot)最高的EGCG在黄金芽茶中的呈味贡献显著高于奶白茶.因此,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和咖啡碱含量差异导致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绿茶滋味不同.

关键词: 茶树 白化茶树 黄化茶树 绿茶 滋味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圆环病毒3型和4型TaqMan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猪圆环病毒3型(PCV3)和4型(PCV4)的TaqMan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Gen Bank已登录的PCV3和PCV4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经优化各反应条件,构建标准曲线,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并利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自安徽省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与普通PCR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显示,PCV3的标准曲线为Y=–3.534 6 logX+41.11(R2=1.00),PCV4的标准曲线为Y=–3.382 5 logX+40.67(R2=1.00).PCV3和PCV4的检测限分别为49.5和27.1 copies·μL-1.对猪圆环病毒1型(PCV1)和2型(PCV2)、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瘟病毒(CSFV)、伪狂犬病毒(PRV)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无特异性扩增,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1%.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PCV3阳性检出率为40.8%,PCV4阳性检出率为20.4%,混合感染率为19.0%.建立了灵敏、特异,可同时快速、准确鉴别PCV3和PCV4的TaqMan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PCV3和PCV4的检测和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3型 猪圆环病毒4型 TAQMAN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多酚对围产后期奶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饲粮添加茶多酚对围产后期奶牛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36头胎次、预产期相近(产前28 d)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茶多酚1组(TP1)、茶多酚2组(TP2),每组12头。对照组奶牛饲喂基础饲粮,TP1、TP2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每天添加15和30 g/头茶多酚,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试验结束后采集奶牛的奶样和血样,测定乳成分和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P1、TP2组乳脂产量显著提高(P<0.05),TP2组乳脂率和总固形物含量显著升高(P<0.05);TP2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此外,TP2组乳脂率和总固形物含量、T-AOC和GSH-Px、SOD、CAT活性均显著高于TP1组(P<0.05)。【结论】饲粮添加茶多酚能够提高围产后期奶牛产后乳脂产量、乳脂率和总固形物含量,血清T-AOC及SOD、CAT和GSH-Px活性升高。本试验中,添加30 g/头茶多酚效果最佳。

关键词: 茶多酚 围产后期 生产性能 生化指标 抗氧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茶树品种中CsNUDX1基因催化功能、启动子结构及功能分析

茶叶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叶醇是茶树中重要的萜烯类化合物,在不同茶树品种中的积累存在较大差异。茶树核苷二磷酸水解酶(Nucleosidediphosphatehydrolase,Nudix)基因CsNUDX1-cyto可促进香叶醇及其糖苷在茶树中的积累。为探究该基因在不同茶树品种中的催化功能及调控差异,分析了7个茶树品种中香叶醇的积累差异及CsNUDX1-cyto时空表达变化,同时分析了该基因的催化功能及其启动子结构和功能差异。结果显示,CsNUDX1-cyto表达量与香叶醇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805);香叶醇在中国变种茶树嫩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阿萨姆变种茶树。农杆菌介导的本氏烟草遗传转化体系表明,不同茶树品种的CsNUDX1-cyto均能促进香叶醇的生物合成。启动子活性分析显示,云抗10号茶树品种中CsNUDX1-cyto的启动子活性较弱;结构分析表明,云抗10号茶树品种CsNUDX1-cyto启动子在转录起始位点–33处有185碱基的序列插入,使得增强元件CAAT-box位于–133处(其他品种CAAT-box均位于–47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中的CsNUDX1-cyto均能够促进香叶醇的生物合成,但启动子区域遗传多样性使得其表达水平有差异。

关键词: 茶树 香叶醇 NUDX1基因 功能分析 启动子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贡菊新品种'贡菊2号'

园艺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贡菊2号’是以系统选育法从传统贡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群体中选出的中花、高产、优质且抗性好的药用菊花新品种。植株粗壮,花期较早,头状花序直径3.95 cm,由舌状花组成,内缘舌状花淡黄色,外缘白色,管状花极少。平均单株花序数量259,平均干花产量1 033.05 kg·hm-2,干花中绿原酸含量0.50%,木樨草苷含量0.283%,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19%。

关键词: 贡菊 系统选育 药用植物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