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光强和CO_2浓度对小球藻净化龟鳖养殖废水的影响
《环境与发展 》 2017
摘要:研究了不同光强和CO_2浓度下小球藻在龟鳖养殖废水中的生长情况以及对水中总氮TN、总磷TP和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开放式环境下,9.8klx、0.03%CO_2和2.9klx、30%CO_2的条件有利于小球藻生物量的累积,培养7d后,其终密度分别达到8.80×106ind./m L和5.47×106ind./m L。这两种条件下小球藻对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3.2%和70.4%,高于9.8klx、30%CO_2组(51.7%)和2.9klx、0.03%CO_2组(42.3%)。各组TP的去除率为86.5%~90.5%,无显著差异。0.03%CO_2组COD的去除率高于30%CO_2组,说明高浓度的CO_2抑制了小球藻对COD的去除。


长期定位施肥对砂姜黑土小麦根系性状和根冠比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期定位施肥下砂姜黑土区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状况,研究了5种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该区小麦根系性状和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有机肥(M)小麦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总根尖数、总根分叉数、根干重皆高于长期单施化肥(NPK),其中,开花期M处理小麦的总根体积、总根尖数、总根分叉数、根干重显著高于NPK处理,根直径M与NPK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传统施氮量(MNPK)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施氮量(HMNPK)处理间小麦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直径、总根体积、总根分叉数差异皆不显著,而MNPK处理小麦的总根尖数和开花期的根干重显著高于HMNPK处理。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相对于长期单施化肥和有机肥可以明显改善小麦根系性状,其中,开花期MNPK和HMNPK处理小麦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总根尖数、总根分叉数显著高于NPK和M处理,而MNPK和HMNPK处理小麦的平均根直径与M处理差异不显著。长期不施肥(CK)小麦的根系性状各指标显著低于其他各施肥处理。拔节期CK处理小麦的根冠比最低,其次为HMNPK,NPK、M、MNPK处理间的根冠比差异皆不显著,开花期HMNPK处理小麦的根冠比最低,其次为MNPK。研究认为,在改善根系性状方面,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效果最优,其次为长期单施有机肥、长期单施化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下施氮量偏高并不利于根系的改善,增加施氮量会降低根冠比。


基于数据预处理的病虫草害农田小气候监测系统设计
《现代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针对现今农田小气候监测系统数据误差问题和病虫草害发生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田小气候数据预处理方法,并以此设计基于数据预处理的病虫草害农田小气候监测系统。系统集成多类型传感器,采集的农田小气候数据并利用Zigbee无线传输至数据预处理节点,再使用GPRS通信网络上传至服务器端,从而完成农田小气候数据的采集、处理与上传,用户可通过电脑或手机实时监控农田小气候信息。测试结果表明,该农田小气候监测系统可提供农田小气候监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秸秆生物炭对矿区污染土壤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麦秸秆制备的生物炭作为修复材料,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w分别为0、1%、2%和5%)对矿区复合污染土壤Cu、Zn、Cd和Pb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50 d的培养,施用生物炭可明显提高土壤p H值和有机碳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0.96%~2.62%和9.1%~38.6%。土壤中酸提取态Cu、Zn和Cd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7.0%~16.9%、6.7%~11.8%和5.3%~9.6%,酸提取态Pb含量无明显变化。生物炭可不同程度地减少可还原态Cd和可氧化态Cu、Zn、Pb含量。施用生物炭处理残渣态Cu、Zn、Cd和Pb含量明显提高,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增加幅度分别为10.6%~46.8%、5.9%~15.7%、40.9%~191.9%和1.5%~2.6%。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 H值、有机碳含量与酸提取态和残渣态重金属含量显著相关。综合而言,生物炭能够促进供试污染土壤Cu、Zn、Cd和Pb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向残渣态转化。


大豆新品系抗SMV鉴定及其抗性来源分析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危害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黄淮大豆产区的SMV优势株系SC3和SC7对选育的394份大豆高世代新品系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分析其抗性来源。结果表明:对SC3株系表现高抗的品系有120份,占试验品系总数的30.46%;高抗SC7株系的品系有80份,占20.30%;对SC3和SC7株系都表现高抗的品系有64份,占鉴定品系数的16.24%。如大豆新品系H20443、H21660、H22501、Y50574和Y52933等通过审定后用于大田的生产将对SMV的流行起到控制作用。对选育的大豆新品系进行抗性来源分析可以发现,RT(抗病型)×RT组合获得抗病型后代品系的概率最高,其后依次为RT×IT(中间型)>RT×ST(感病型)>IT×RT>IT×IT>ST×RT>ST×IT,后代品系出现抗病型概率最低的组合是ST×ST。这些结果可为大豆新品系的选育和抗病育种亲本的组配提供参考依据。


一株鸭源枯草芽胞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17
摘要:为了鉴定从患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脑组织中分离到的混合感染细菌,采用常规方法观察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革兰染色特征、生化反应特点,采用细菌16S rDNA PCR及序列分析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在胰蛋白大豆肉汤培养基上形成边缘不规则,凸起,表面灰白色,粗糙的大菌落;镜检呈革兰阳性杆菌,能够产生芽胞;在兔血平板上生长时出现明显的β溶血环;生化反应特点与枯草芽胞杆菌模式株基本相符,但略有不同;其16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已经报道的枯草芽胞杆菌16S rDNA序列的相似性达到99%,最终确定分离菌株为枯草芽胞杆菌;分离菌株对红霉素、万古霉素、阿莫西林等抗菌药物敏感,对克林霉素和多西环素中等敏感,仅对头孢噻肟耐药。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和枯草芽胞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提供了科学用药方案。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 混合感染 表型鉴定 分子生物学鉴定 药敏试验


红地球葡萄健康叶片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平板分离方法和变性凝胶梯度电泳(DGGE)技术,分析了北京、成都、合肥、武汉等4个地区的红地球葡萄在开花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健康叶片中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平板分离培养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葡萄叶片中的内生细菌数量在8.0×10~3~2.8×10~4CFU·g~(-1)之间,其中武汉地区最高;不同生长时期葡萄叶片中的内生细菌数量在0.8×10~3~1.5×10~4CFU·g~(-1)之间,其中成熟期数量最大。扩增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分离获得的内生细菌属于芽胞杆菌属、泛菌属、短小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葡萄球菌属,芽胞杆菌属为常见菌群。DGGE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地区和同一生长时期的样品间相似性较高;不同地区以成都地区的内生细菌种类最丰富;不同生长时期以成熟期种类最多。对特征条带回收测序,结果显示不可培养细菌和未确认的海洋浮游细菌在葡萄叶片中大量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