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一季中籼稻分蘖期耐淹能力评价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对安徽一季中籼稻的耐淹能力进行评价。[方法]以安徽省生产上推广的21个中籼稻品种为材料,在分蘖期采用人工灌没顶深水进行淹涝胁迫7 d,根据产量损失的大小评价其耐淹涝能力。[结果]根据产量损失率,将水稻品种的分蘖期耐淹能力分为3类:耐淹品种的产量损失率小于20%,中性品种的产量损失率在20%~35%,敏感品种的产量损失率大于35%。耐淹品种受淹涝胁迫后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敏感品种。[结论]筛选出协优335、丰两优香1号、徽两优6号和II优0128等一批耐淹涝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及组合选育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利用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培育能进行机械化制种的杂交组合技术。[方法]系统阐述对敏感恢复系苯达松致死剂量筛选、父母本种子重量的比例及已育成的组合应用等几个方面。[结果]利用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进行机械化制种的方法在可操作性、节约成本、制种产量、组合优势等方面均有优势。[结论]利用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培育可进行机械化制种的杂交组合是机械化制种新的研究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播条件下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小麦优质高产机械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机播条件下,研究了密度、行距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基本苗对小麦籽粒产量均有影响。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基本苗240万.hm-2产量最高;不同行距间产量差异显著,以20 cm行距产量最高;行距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宽行距高密度有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密度、年份及二者互作对部分籽粒品质指标有显著影响,不同行距间籽粒品质差异不大。宽行距和低密度有利于小麦个体的生长发育,生育后期以行距24 cm、基本苗150万.hm-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在淮北地区适宜播期范围内,皖麦52优质高产栽培的适宜行距和基本苗分别为20 cm和240万.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硼对砀山酥梨营养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善砀山酥梨树体营养状况,提高果实品质,在其新梢生长期(3~7月份),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水平(0.2%、0.3%、0.4%)的硼肥(硼砂),研究不同处理对砀山酥梨叶片硼含量及其变化动态、砀山酥梨营养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砀山酥梨叶片硼含量随新梢生长而上升,在新梢停长期含量最高,之后开始下降,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水平的硼肥后,在0.2%~0.3%范围内,叶片含硼量随喷施浓度的提高而增加;适量施硼促进了砀山酥梨的新梢生长,显著增加了单叶面积、百叶重、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了砀山酥梨果实的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肉硬度,降低了果实含酸量。综合果树生长状况、果实品质和生产成本等因素,砀山酥梨树体缺硼时,在新梢生长期的4~7月份,叶面喷施2~3次0.3%的硼肥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氮肥对小麦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确定江淮丘陵区水稻土小麦合理氮肥施用量。[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施氮(N)量0、60、120、180和240 kg/hm25个处理。小麦成熟期采集25株考种样,测定产量构成性状,并测定每小区籽粒产量。[结果]施用适量氮肥对小麦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显著增加小麦籽粒产量,提高经济效益。2年试验小麦施氮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8.63%~34.09%和15.22%~30.80%,平均增产24.66%和22.32%;最高产量施氮(纯氮)量分别为185.9和189.1 kg/hm2;最佳产量施氮量相应为143.1和133.2 kg/hm2。施氮增收1 571~4 141元/hm2,产投比为2.33~8.68∶1[结论]当前生产水平下,江淮丘陵水稻土区,小麦氮肥(纯氮)的适宜施用量为165kg/hm2左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抗病毒活性物质对CMV复制的影响
《烟草科技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准确检测经活性物质处理后的烟草体内病毒含量,建立了real-time RT-PCR检测体系。从烟田中分离到1株对CMV有拮抗作用的细菌B6,经分离纯化得到拮抗CMV的活性物质B6p,其分子量为40.6 kDa。利用叶圆片法,分析了活性物质处理后寄主体内病毒的复制特点,结果表明寄主体内的病毒复制作用受到了拮抗活性物质的抑制,并且随着拮抗活性物质浓度的增加病毒的复制作用减弱。
关键词: real-time RT-PCR 病毒 活性物质 CM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枝和蚕沙培养基栽培平菇营养成分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用由桑枝和蚕沙组成的培养基培养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并分析平菇的营养成分,研究以桑枝和蚕沙为生产平菇培养基配料时对平菇营养成分的作用效果,探讨最佳的培养基配方。[方法]以11个不同比例的桑枝和蚕沙等基质组成的培养基生产平菇,并测定平菇的含水量、总干重及灰分、总糖、脂肪、蛋白质含量。[结果]桑枝和蚕沙能明显提高平菇总糖和蛋白质含量,且在其余指标上与玉米芯、棉籽和麦麸的效果相仿。[结论]该研究可以为蚕桑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为蚕农增收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南繁育种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南繁是大豆育种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从播前准备、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大豆南繁工作的经验和注意事项,以供南繁工作者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十一五”审定棉花品种综合评述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安徽省"十一五"期间审定的棉花品种。[方法]分析棉花新品种的产量水平、纤维品质和抗性水平,结合安徽省的中长期棉花生产发展规划和国家棉花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找出安徽省棉花育种的不足和差距,提出提高安徽省棉花育种水平的对策。[结果]安徽省"十一五"期间共审定棉花品种54个,常规品种6个,杂交品种48个,安徽省自育审定的品种39个,外省在安徽省参试并审定的品种有15个。其中,由安徽省企业育成的品种占80%以上,种子企业成为棉花育种的主体。安徽省育成的棉花品种产量水平较高,优质棉育种取得进展,但在抗性上和铃重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应该壮大充实棉花育种队伍;整合棉花科技资源,提升安徽省棉花科技水平;加大棉花科技投入力度;调整育种目标,提高育种水平,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加强棉花遗传育种基础理论的研究。[结论]该研究可以为今后安徽省棉花育种工作提供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皖杂棉11号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介绍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皖杂棉1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方法]皖杂棉1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皖棉133为母本、TM-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品种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要点。[结果]在2007~2008年安徽省区域试验中,皖杂棉11号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533.0、1476.2、1312.7 kg/hm2,分别较对照皖杂40F1增产11.0%、9.4%、6.2%,并表现丰产、稳产、抗病虫、抗倒伏、纤维品质优良。[结论]皖杂棉11号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虫性强,适宜在安徽省沿江区和皖南山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 皖杂棉11号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