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甘斌杰(精确检索)
53条记录
中筋小麦皖麦44的产量构成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规程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皖麦 44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单位面积穗数是皖麦 44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稳定穗粒数的同时 ,增加穗数 ,提高千粒重 ,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并结合栽培研究提出皖麦 44的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 小麦 皖麦44 产量因素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及其相互间配粉对粉质参数影响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通过对皖麦 44、皖麦 19和豫麦 18、郑州 90 2 3等 4个品种在安徽省沿淮、淮北不同地点取样进行近红外、粉质仪检测 ,结果表明 :郑州 90 2 3、皖麦 44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品质稳定 ,表现为中强筋~强筋类型 ;皖麦 19、豫麦 18为弱筋~中筋类型。对其相互间配粉面团流变学特性测定表明 :皖麦 44、郑州 90 2 3与皖麦 19、豫麦 18配粉可显著提高 2个弱筋型小麦的形成、稳定时间 ,降低其弱化度 ,改善其面团易于流变的特性 ;皖麦 44与郑州 90 2 3配粉粉质参数中稳定时间提高较理论值高 ;弱筋型小麦之间相互配粉弱化度进一步提高 ,面团更加易于流变

关键词: 小麦 配粉 粉质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播量对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研究了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皖麦 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皖麦 44播期弹性较大 ,10月上旬至 11月初播种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最适播期为 10月下旬。不同的播期应采用不同的播量 ,10月上旬播种 ,基本苗 12 0万~ 2 2 5万 /hm2 ;10月中下旬播种 ,基本苗 2 2 5万~ 3 0 0万 /hm2 ;11月上旬播种 ,基本苗 3 0 0万~ 3 75万 /hm2 。皖麦 44的品质较稳定 ,对播期播量反应总体不敏感 ,主要品质指标达到或超过中筋小麦标准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品质 播期 播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与密度对皖麦44生长发育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本试验条件下 ,播期对弱春性品种皖麦 44成熟期的影响最大限度将不超过 5d ,适期 ( 10 2 0~ 10 2 7)播种进入越冬期间 ( 0 1 17)的积温 5 2 0 .4~ 43 1.6℃ ,单株分蘖 3 .6~ 2 .8个 ,主茎叶龄 5 .1~ 5 .6,穗分化进入二棱初~二棱中期。干物质积累量随播期推迟而减少 ,以适期播种的居多 ,达到 160 15 .5~ 15 65 1.0kg/hm2 。叶面积系数随播期的推迟和播量的减少而逐渐变小 ,以适期播种最大 ,抽穗期达到 7.13~ 6.88。随播期推迟 ,成熟期株高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小麦 生长发育 播期 播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素水平对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研究分析了氮素施量对优质中筋小麦皖麦 44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氮量在 0~ 3 0 0kg/hm2 范围内 ,氮素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 ,与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面粉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质量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弱化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增施氮素能显著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粉质评价值 ,降低弱化度 ,延长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最高蛋白质产量的施氮量高于最高籽粒产量的施氮量。皖麦 44在淮北地区中等肥力地块的适宜施氮量为15 0~ 2 2 5kg/hm2 。

关键词: 皖麦44 氮素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离子束诱变小麦新品种皖麦42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摘要:皖麦 4 2号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 ,从太谷核不育轮回选择群体 (RV - 6 0 )中选得的可育穗再经离子注入 (30kev ,80次 )引变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 ,弱春性 ,一般单产 6 0 0 0~ 6 75 0kg hm2 ,适于安徽、江苏沿淮及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部分地区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 80~ 85cm ,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 ,千粒重 4 0g左右 ,中抗条锈病和白粉病 ,感赤霉病 ,熟期转色好 ,不早衰。适宜播种期为 1 0月中下旬至 1 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 1 80~ 2 4 0万 hm2 左右。

关键词: 小麦 皖麦42号 轮回选择 等离子注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种混播的产量与品质效应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利用 4个小麦品种组成 11个混播群体 ,对混播的产量与品质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混播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11个混播群体平均较对照增产 2 .0 3 % ,有 2个混播群体较对照增产 5 %以上。混播产量效应大小与参与混播的品种数目及品种的冬春性有关。利用品种混播可改善小麦品质 ,使品质指标更趋均衡与合理。强筋与中筋或中弱筋品种混播可改善中筋或中弱筋品种的品质

关键词: 小麦 品种混播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离子注入小麦诱变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简要回顾了离子注入小麦诱变育种的引变剂量探测、突变后代种植和选择的做法 ,阐述了出现的变异类型和育种的进展 ,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看法

关键词: 离子注入 小麦 诱变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新品种皖麦44的选育与利用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皖麦 44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郑州 891为母本 ,郑州 83 1为父本 ,通过有性杂交、定向选择 ,选育而成的弱春性小麦新品种。其突出优点是高产、稳产、矮秆、早熟、优质 ,适合制作优质馒头。适宜安徽省淮北、沿淮麦区中高肥力地块 ,中晚茬种植。高产栽培的关键在于调控合理的群体和防治后期的病虫害。

关键词: 小麦 皖麦44 选育 特征特性 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败”小麦回交群体若干重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01 CSCD

摘要:用矮败小麦不育株为母本 ,40个普通小麦品种 (系 )为父本连续回交三次 ,共衍生出 12 0份后代群体。通过对各群体的不育株、可育株的株高、穗长、千粒重等性状的相关分析 ,探讨了“矮败”基因回交转育的效应。不育株 :连续注入父本遗传种质 ,对其各性状表现影响较小。其株高一般 45 cm左右 ,回交几代后 ,高秆父本衍生的后代略高于中矮秆父本的后代。与可育株相比 ,其穗子较长 ,小穗数多 ,但千粒重较低 ,开花一般迟 2~ 4d,而早花父本衍生的后代花期也早 ,迟花父本后代花期较迟。可育株 :性状表现与父本关系密切 ,并随回交世代的增加而逐渐接近父本 ,其 F1 、BC1 F1 、BC2 F1 各世代群体株高依父本株高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 :YF 1 =5 6 .2 10 +0 .3194X、YBC1 F 1 =40 .435 +0 .5 119X、YBC2 F 1 =2 1.6 87+0 .775 9X。大穗多花多粒的父本衍生的可育株一般也是大穗多花多粒 ,千粒重大都表现超父优势。早花父本衍生的可育株花期早于迟花父本后代

关键词: 矮败小麦 回交 回归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