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交粳稻品质性状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杂交粳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选育问题,选用5个BT型不育系和40个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200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对Fl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长/宽外,其余10个品质性状均有一定程度的超高亲优势,11个品质性状均有一定的正向均亲优势;(2)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和直链淀粉含量等7个品质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粒宽、长/宽、碱消值和胶稠度等4个品质性状的遗传以非加性效应为主;(3)除了粒长和长/宽以外,其他9个品质性状受恢复系影响较大;(4)各品质性状狭义遗传力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垩白粒率﹥垩白度﹥整精米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糙米率﹥胶稠度﹥粒长﹥碱消值﹥长/宽﹥粒宽。
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千粒重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千粒重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以4个千粒重介于23.1~28.0 g之间的BT型不育系和24个千粒重介于18.1~32.0 g之间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96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F1千粒重优势表现、F1千粒重与亲本千粒重及其与产量、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高产优质兼顾的杂交粳稻的千粒重范围。结果表明:(1)56.3%的杂交组合千粒重超过其双亲平均值,19.8%的杂交组合千粒重表现正向超亲优势;(2)F1千粒重与母本千粒重、父本千粒重、双亲千粒重平均值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r=0.33**、0.71**、0.78**),且恢复系千粒重对杂种的影响大于不育系;(3)F1千粒重、父本千粒重及双亲千粒重平均值与组合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r=0.55**、0.47**、0.51**),母本千粒重与组合单株产量相关不显著;(4)F1千粒重、父本千粒重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粒长、粒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母本千粒重与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呈显著正相关;(5)杂交粳稻育种中具有高产优质兼顾的F1千粒重范围应在25.1~27.0 g之间。
杂交粳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杂交粳稻的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以5个千粒重介于23.5~27.4g之间的BT型不育系和40个千粒重介于18.7~31.2g之间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5×40NCⅡ设计方式,配制200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单株谷重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47**,0.63**,0.53**,0.35**),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r=0.15**);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的是每穗实粒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2个性状是杂交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其次是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相互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糙米率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33**,0.25**)。产量性状对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大,通过筛选,可以将高产、优质的性状聚合到同一杂交组合中。
安徽省直播和机插水稻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安徽水稻生产情况,分析直播水稻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危险,建议加强适宜地区直播水稻的生产技术研究、直播稻生产技术培训和服务、推广轮耕(作)栽培技术等措施,解决直播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安徽机插秧水稻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通过适度增加生产规模、大力建设和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以及强化技术指导和项目示范带动、筛选和选育适宜机械化制种和机械化插秧的水稻新品种、不断改进和完善机插秧技术,以适应安徽省机插秧水稻生产的需求,推动安徽省机插秧水稻生产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