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阐述了超高产杂交粳稻育种的历史、生产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发掘与利用优异基因资源、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技术创新是杂交粳稻取得突破的前提,提出了南方水稻主产区超高产杂交粳稻育种途径和株型模式,并育成产量潜力12t/hm2的超高产杂交粳稻组合。建议加强超高产杂交粳稻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技术培训。
关键词:
超高产
杂交粳稻
育种
策略
《扬州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超级稻Ⅲ优98和高产中粳80优121的产量构成与物质生产特性。结果表明:与中粳80优121相比,超级稻Ⅲ优98显著增产,增产原因是在适宜的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大穗型而显著增加颖花量,同时提高结实率,从而弥补较低的千粒重对产量的负影响。对光合生产性状比较研究表明:超级稻Ⅲ优98中、后期具有较明显的叶面积指数(LA I)优势,孕穗期的最大绿叶面积大,花后下降慢,群体光合势(LAD)强,而净同化率(NAR)并未因中后期LA I的增大而线性下降,这使得超级稻Ⅲ优98中、后期群体生长率(CGR)优于对照,提高了中、后期的物质积累量而提高群体总生物产量。在株型上超级稻Ⅲ优98还具有单茎茎鞘重的优势。
关键词:
超级稻
Ⅲ优98
产量构成
干物质积累
《中国稻米
》
2006
摘要:阐述了安徽省水稻生产现状和粳稻生产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安徽省发展粳稻所具有的地理优势、市场需求优势、政策和科技优势等,分析了发展粳稻生产的面积和产量潜力,提出了今后发展粳稻生产的目标和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粳稻
产业发展
优势条件
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两裂式裂区试验探讨了丰两优1号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施氮方式和栽插密度都对产量有显著的影响,施氮水平与每穗实粒数、栽插密度与有效穗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在产量构成中有效穗影响最大,其次为穗实粒数。在大田生产中,要适当提高栽插密度,适宜播量为22.5万~28.13万穴/hm2;重施基肥,后期要增施粒肥均有利于提高产量。
关键词:
丰两优1号
施氮方式
栽插密度
产量
《现代农业科技
》
2006
摘要:Ⅲ优98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根据叶龄动态提出相应的江淮地区栽培技术。采用该栽培技术,Ⅲ优98在全椒种植获得10.6t/hm2的高产。
关键词:
杂交粳稻
Ⅲ优98
叶龄模式栽培
《杂交水稻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丰两优1号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胶稠度变短,直链淀粉含量降低;随着栽插密度的减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丰两优1号优质栽培适宜施氮量为180 kg/hm2,栽插密度为19.07万穴/hm2。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施氮量
栽插密度
稻米品质
丰两优1号
《安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回顾了 2 0余年来安徽省杂交粳稻育种与开发的历程 ,对育成有应用价值的BT型不育系、光敏核不育系、恢复系和杂交新组合 ,特别是推广百万亩以上的组合与超级稻组合的产量、抗性、米质作了简介 ,分析了阻碍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的瓶颈 ,提出了技术对策。
关键词:
安徽省
杂交粳稻
研究回顾
发展对策
《遗传学报
》
2005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 ,籼稻品种特青为轮回亲本构建高代回交群体 ,用SSR标记构建连锁图谱 ,在第 1、2、3、4、7和 1 0染色体上定位到 7个控制穗颈大维管束数的QTL ,在第 1、2、3、4和 8染色体上定位到5个控制穗颈小维管束数的QTL ,在第 1 1和 1 2以外的 1 0条染色体上 ,共定位到 1 5个控制穗一、二次枝梗数和穗颖花数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大多表现负效 ,能显著减少群体的穗颈维管束数、枝梗数和颖花数 ,说明从野生稻演化成栽培稻的过程中 ,可能淘汰了一些对产量不利的QTL ,保留了有利的QTL。相当一部分控制穗颈维管束数、枝梗数及颖花数的QTL在染色体上成簇分布或紧密连锁 ,且加性效应的方向一致 ,从理论上解释了这些性状表型显著相关的遗传基础 ,同时也说明在人工选择或自然选择下 ,这些性状可能存在平行进化或协同进化的关系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维管束
穗枝梗数
颖花数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杂交水稻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旱优1号是由N422S与恢复系R8272配组育成的粳型杂交旱稻组合。该组合分蘖力强,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好,抗旱性强,中抗稻瘟病和胡麻斑病,米质较好。200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皖旱优1号的选育过程、主要特性、旱作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
关键词:
杂交旱稻
皖旱优1号
高产
抗旱性强
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