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主养草鱼池塘多品种混养技术试验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提升草鱼池塘养殖产量和效益,通过调整放养模式,进行免疫生态防控,实行轮捕轮放、投喂高效环保饲料、改造养殖设施等技术综合运用,结果表明:商品鱼销售收入36.00万元/hm2,鱼种销售收入5.85万元/hm2,利润约9.55万元/hm2。


辐照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辐照技术是一种新型、绿色、高效的加工技术,已经应用于食品加工、化工、材料等诸多领域。主要介绍了辐照技术原理,阐述了辐照对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影响,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辐照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发展前景。


安徽不同生态区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差异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相同施肥水平下(N 180kg/hm2)不同弱筋小麦品种在安徽3个主要生态区产量、体积质量和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的差异,为安徽弱筋小麦产量提升和品质改善提供研究支持。研究表明,舒城县试验点产量较高品种依次是‘宁麦9号’(5 845.85kg/hm2)、‘扬麦22’(5 681.12kg/hm2)和‘扬麦9号’(5 460.55kg/hm2),庐江县试验点依次是‘宁麦9号’(4 954.62kg/hm2)‘扬麦15’(4 801.53kg/hm2)和‘扬麦9号’(4 500.71kg/hm2),怀远县依次是‘扬麦15’(5 706.67kg/hm2)‘扬麦22’(5 651.40kg/hm2)和‘皖西麦0638’(5 649.74kg/hm2),弱筋小麦在舒城和怀远生态区种植相比庐江生态区具有一定产量优势。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指标符合国家弱筋小麦品质标准的品种在舒城县和庐江县试验点为‘扬麦15’‘宁麦9号’‘扬麦9号’和‘皖西麦0638’,在怀远县为‘扬麦15’‘宁麦9号’和‘皖西麦0638’。相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弱筋小麦品种在同一生态区种植产量、产量构成及品质间的差异可达显著水平;相同弱筋小麦品种在不同区域种植产量、体积质量和品质会发生一定变化,其中部分小麦品种的产量、体积质量及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指标变化显著。


48%苯达松溶液不同施用量对含有bsl基因恢复系赫敏59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研究48%苯达松溶液不同施用量对含有bsl基因恢复系赫敏59的影响。[方法]以含有bsl基因的水稻恢复系赫敏59为试验材料,进入始穗期时分别以不同施药量除草剂48%苯达松溶液(3 000、6 000、9 000、12 000 mL/hm~2)进行喷施。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分析不同施药量对含有bsl基因恢复系赫敏59的影响,以确定其最低致死施药量。[结果]在赫敏59始穗期施用48%苯达松溶液,其最低致死剂量为9 000 mL/hm~2。[结论]该研究为完善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提供资料。
关键词: 赫敏59 bsl基因 48%苯达松溶液 施药量 最低致死剂量


淮北地区小麦主栽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抗寒性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为给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指导,以当地主栽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植株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结合自然低温下田间冻害情况及产量表现等,对主栽品种的抗寒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返青期-12℃以下时品种的抗寒性急剧下降;播期间小麦植株的抗寒性表现为:晚播>适播>早播;电解质渗出率均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增大;地域间抗寒性差异明显;不同区域育成品种抗寒性强弱表现为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筛选出一批抗寒高产品种,如‘良星66’、‘山农20’、‘济麦22’、‘烟农19’等,可作为安徽淮北地区早播条件下种植的理想品种。
关键词: 淮北地区 小麦 早播 低温 产量 抗寒性 品种筛选 安徽省


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在农田修复中的研究与应用
《作物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农田重金属污染的日益严重,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作物吸收积累重金属不仅在种间差异显著,在种内差异也十分显著,这为重金属低积累品种的培育和筛选提供了可能。本文综述了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品种筛选的原则和要求、作物积累重金属的种间和种内差异、作物低积累重金属的机制以及低积累品种在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相关研究重点。


不同天气水稻光合日变化对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FACE研究
《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CO_2)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和光合有效辐射(PAR)降低,影响着绿色作物的光合作用。为了明确高CO_2浓度、高温和低PAR对水稻光合日变化特征的影响,利用中国稻田开放空气CO_2浓度升高系统(free air CO_2enrichment,FACE),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了环境CO_2和高CO_2浓度(增200μmol/mol)、环境温度和增高温度(增1—2℃)交互的4个处理,从9:00到17:00每隔1h测定了阴天和晴天水稻的光合作用,研究了不同天气对水稻光合日变化对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观察到不同天气条件下水稻光合日变化的不同特征,晴天Pn为双峰曲线,发生了光合"午休",阴天未发生。结果表明,高CO_2浓度显著提高了水稻Pn,温度升高有降低水稻Pn趋势,CO_2浓度增加200μmol/mol对水稻光合作用的促进效应远大于增温1—2℃对其的抑制效应。高CO_2浓度显著增加了水稻胞间CO_2浓度(Ci),降低了水稻蒸腾速率(Tr),平均降幅为10.8%—22.0%。高温有降低Ci的趋势,增加了Tr,平均增幅达5.0%—13.5%。晴天比阴天增加了水稻Tr,平均增幅为9.8%—31.2%。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显著降低了水稻气孔导度(Gs)。这些结果说明CO_2浓度、温度和PAR对水稻水分利用率(WUE)产生综合影响。阴天PAR比晴天平均低53.3%,阴天水稻Pn比晴天显著低,平均降幅达37.1%—72.0%。与对照比较,高CO_2浓度处理,较高PAR(晴天)条件下水稻Pn的增幅(38.6%—58.4%)显著大于较低PAR(阴天)条件下水稻Pn的增幅(21.6%—38.8%),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评估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需同时考虑未来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以及PAR下降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不同能量蛋白水平日粮对皖西白鹅种鹅产蛋性能和孵化性能的影响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18
摘要:选择3年龄皖西白鹅产蛋种鹅90只,分成3个处理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每组30只,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1公4母)。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饲喂的日粮代谢能、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0.83 MJ/kg、14%;11.33 MJ/kg、14.65%;11.83 MJ/kg、15.30%。试验期30d。结果表明:试验3组产蛋性能比试验2组(P>0.05)、试验1组(P<0.05)都高。试验3组料蛋比比试验2组(P>0.05)、试验1组(P<0.05)都低。试验3组入孵种蛋数比试验2组(P>0.05)、试验1组(P<0.05)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试验2组(P>0.05)、试验3组(P>0.05)入孵蛋健雏率比试验1组都高;试验3组健雏数比试验2组(P>0.05)、试验1组(P>0.05)都有一定程度提高。试验2组、试验3组种鹅只均利润比试验1组分别多7.39、16.43元。整个试验期间,试验3组日粮饲喂的皖西白鹅种鹅繁殖性能最高。
关键词: 日粮 代谢能 粗蛋白质 皖西白鹅种鹅 产蛋性能 孵化性能


安徽省粳稻生产现状及籼改粳发展潜力分析
《中国稻米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近3年粳稻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安徽省粳稻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制约安徽省粳稻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推进"籼改粳"工作进程,提升安徽省稻米产业的竞争力。安徽省粳稻种植主要分布在合肥、安庆、六安、芜湖、蚌埠、滁州等地;粳稻生产以直播为主,机插为辅;所种植的粳稻品种以外引为主,占77.57%,本省自主选育品种仅占22.43%;近3年粳稻平均单产为7.51 t/hm~2。提出应以沿淮、沿江一带以及江淮东南部为重点区域,以发展中粳和单季晚粳为主体的建议。最后,提出了安徽省加快发展粳稻生产的目标和对策。
关键词: 安徽省 粳稻 品种 栽培方式 产量 发展潜力与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