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优质多抗黄瓤小西瓜“丽兰”的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丽兰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2006年育成的优质多抗黄瓤小西瓜新组合。其熟性极早,全生育期81~83 d,果实发育期27~28 d。单瓜重2.5 kg左右,爬地栽培产量约52 500 kg/hm2,春大棚长季节栽培可达67 500~75 000 kg/hm2。植株生长势强,抗枯萎病、疫病、炭疽病。早春保护地栽培极易坐果,果实高圆形,花皮,黄瓤,瓤质细嫩多汁酥脆,中心含糖量12.5%~13%,中边糖梯度小,品质及口感极好。

关键词: 西瓜 丽兰 黄瓤 优质 多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干扰素系统基因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07 CSCD

摘要:干扰素是一类多基因家族诱导性细胞因子,可在脊椎动物细胞中诱导建立抗病毒状态,并在抗病毒防御中起重要作用。干扰素系统包括应答外界刺激(如病毒感染)而合成干扰素的细胞,和应答干扰素建立抗病毒状态的细胞。干扰素系统基因主要包括Ⅰ型干扰素、Ⅱ型干扰素、干扰素刺激基因以及组成干扰素信号传导系统的基因。鱼类干扰素类作用发现较早,而对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较晚。随着哺乳类和鸟类中干扰素及其相关基因研究的开展和深入,近年来鱼类干扰素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综述了鱼类干扰素系统基因的克隆、鉴定,以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鱼类 干扰素 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 Ⅱ型干扰素(IFN-γ) 抗病毒 干扰素受体 干扰素刺激基因(ISG) JAK-STA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药剂防治烟草赤星病的药效试验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有效的防治烟草赤星病的途径。[方法]设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清水对照3个处理,分别于烟草赤星病发病初期喷施药液,调查病叶率及病情指数,计算各药剂防治效果,同时调查各药剂的药害情况,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结果表明: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及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烟草赤星病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达到83.66%和81.61%,与对照差异极显著。[结论]两种药剂是防治烟草赤星病效果较理想的药剂,可在安徽烟区示范推广应用。

关键词: 烟草赤星病 防治 菌核净 宝丽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具恢复基因的品种地理分布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295个国内外不同生态类型的大豆品种,通过与M型雄性不育系W931A进行测交,筛选含恢复基因的品种,并研究其地理分布特点。结果表明:M型雄性不育系W931A的恢复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分布率明显不均;具强恢复基因的品种主要来源于我国南方大豆生态区域,而东北大豆生态区域以具保持基因的品种为主;日本、韩国及美国北部品种也多具保持基因型。

关键词: 大豆 雄性不育系 恢复基因 保持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时期喷施苯达松对混制1号制种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时期喷施苯达松对混制1号制种产量的影响及其安全性。结果表明:混播制种苯达松用药时期越早,恢复系杀死的越彻底,生产的杂交种产量越高,种子纯度越好;又因见穗期喷药对父本的花粉育性没有太大影响,所以混播制种喷施苯达松的最佳时期是见穗期。

关键词: 混制1号 苯达松 喷药时期 花粉育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施用对杂交大豆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探索杂交大豆在不同氮肥因素水平下的生育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大豆杂优豆1号为试验材料,以常规高产大豆蒙91-413为对照,设置5个水平3次重复的氮肥处理,进行杂交大豆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终花期时杂优豆1号的分枝数在氮肥水平为90 kg/hm2的C、E处理中分别为7.0和7.4,在氮肥水平为45 kg/hm2的B、D处理中分别为6.4和6.8,在未施氮肥的A处理中仅为6.2;杂优豆1号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在氮肥水平90 kg/hm2的C、E处理中分别为104.0个和105.4个、188.0粒和201.0粒2、9.8 g和31.3 g,在氮肥水平45 kg/hm2的B、D处理中分别为95.8和98.8个1、65.7和166.6粒2、6.6和27.0 g,未施肥的A处理中分别为83.9个、141.3粒2、4.8 g。杂优豆1号在C、E和B、D处理中的小区产量分别为4.284、.38和3.813、.82 kg,比A处理增加21.2%、24.1%和7.9%、8.2%。[结论]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杂交大豆单产,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关键词: 杂交大豆 生育特性 氮肥施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A)、同型保持系W931B(B)及3个地理来源不同的恢复系WR99032(R1)、WR0088(R2)、WR0108(R3)及其测交后代群体F1(A×B)、F2、BC1a(A×F1)、BC1b(F1×B)、F1a[A×(恢复系×恢复系)F1]、F1b[(恢复系×恢复系)F1×B]作为试验材料,以花粉育性和植株育性指标对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属配子体不育,3个不同来源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受一对显性主效恢复基因控制,可能还存在微效修饰基因;3个恢复系的细胞质均为可育细胞质;恢复系R1与R2、R3的恢复基因呈非等位性,恢复系R2与R3的恢复基因呈等位性。

关键词: 大豆 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籼15“稀长大”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提高早籼15的种植效益。[方法]依据早籼15高产,早发性好,分蘖力强,产量潜力高等优点,结合大田生产实际,提出了早籼15"稀长大"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结果]早籼15采用肥床旱育秧,适当提前播种,苗床播种量以60g/m2最好,秧龄40d最佳,齐苗前保持床土相对含水量70%~80%,培育带3个分蘖以上的大壮苗。移栽期在4月底至5月上旬。大田株行距13.3cm×20.0cm,栽37.5万穴/hm2,基本苗150万~180万株/hm2。在总施氮量120kg/hm2的条件下,施氮配比以基肥∶分蘖肥∶穗肥=4~5∶3∶3~2较为适宜。[结论]早籼15的"稀长大"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是适期播种,稀播壮秧,化学调控,合理密植,平衡施肥,浅水间歇灌溉促控,加强大田病虫害综合防治。

关键词: 绿色食品 投入产出效率 DE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玉米皖试3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玉米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皖试3号产量(Y)与密度(X1)、施氮量(X2)、复合肥量(X3)和施钾量(X4)的数学模型。对回归方程进行了统计选优和降维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的重要性依次为密度、施氮量、施复合肥量、施钾量;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上的栽培模式为密度78 845~80 892株/hm2,氮肥用量为尿素380~423 kg/hm2,复合肥用量为597~700 kg/hm2,氯化钾178~218 kg/hm2。

关键词: 杂交玉米 皖试3号 高产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籼2503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籼2503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采用复合杂交和系谱选择法育成的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具有米质优异、产量较高、抗逆性较强、熟期适中和综合性状好的特点。米质达部颁一等食用稻品质标准;两年省区试,平均产量8 380.5 kg/h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1.01%,一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418.0 kg/hm2,较对照汕优63增产8.29%;白叶枯抗性3~5级,稻瘟病抗性5~7级,抗性明显优于对照汕优63,抗倒性好。全生育期135~140 d,适宜在安徽省作一季中稻种植。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基本苗100万~120万/hm2。

关键词: 水稻 优质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