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鹅源巴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鉴定引起病死鹅肝脏表面出现大量针尖大、白色坏死点的致病菌。[方法]取肝涂片镜检,然后进行瑞氏-吉姆萨染色。用普通肉汤培养基和鲜血培养基进行分离和纯化,然后用巴氏杆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至PMD18-T载体上,送至生物公司进行测序。[结果]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分离菌与多杀性禽巴氏杆菌的相似性为99%,结合生化试验结果确定其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结论]研究可为鹅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耕层增减对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土壤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于2012—2015年在淮北平原中部的濉溪县展开,设原始耕层(TS)、在原始耕层厚度上人工削减5 cm(TS-5)和在原始耕层厚度上人工增加5 cm(TS+5) 3个处理。在玉米和小麦成熟期采样分析和田间测产,在3季小麦收获后分别采集0~20 cm土层土样进行分析,明确耕层厚度变化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养分积累的影响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耕层减少5 cm处理明显降低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N、P2O5、K2O积累量,与原始耕层处理相比,分别下降了5.61%和8.31%、5.65%、18.38%;耕层增加5cm后作物产量和各养分积累量均未出现显著变化。第1个轮作周期结束时,耕层减少5cm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明显低于原始耕层处理;而经过3个轮作周期,土壤有机质含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全氮和速效钾含量逐渐回升,与原始耕层对应指标已无显著差异。耕层增加5cm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各养分含量,并在3个轮作周期后仍处于较高水平。综上,耕层厚度减少5 cm会降低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各养分积累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增加5 cm耕层虽然能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但对作物产量和养分积累量的提高没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 耕层厚度 砂姜黑土 玉米–小麦轮作 产量 养分积累 土壤养分


不同耐淹基因型水稻分蘖期对淹涝胁迫的生理差异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耐淹基因型水稻分蘖期对淹涝胁迫的生理差异。[方法]以不同基因型的水稻品种FR13A、9311、IR64和OM052为供试材料,进行2、4、5、7 d淹涝胁迫处理并分别恢复3和5 d,研究不同程度淹水对分蘖期水稻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随着淹水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及地上相对含水量下降;根冠比增加,根长变短;淹水处理诱导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上升。在没顶淹水4 d时,OM052的SOD、POD和CAT的酶活性及MDA含量比对照增加分别增加了50.0%,25.8%,50.5%和17.9%。没顶淹水5 d后,仅OM052和耐淹品种FR13A存活。[结论]淹水5 d可能是分蘖期水稻淹水胁迫的转折点,OM052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好的耐淹性。


果桑新品种‘桑梓2号’
《园艺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圣桑2号’是将引进的果桑资源经离子束辐射诱变桑芽,单芽嫁接后在其后代中选育出的优良新品种。3月上旬萌动,先叶后花,每个新芽产生3~6个桑葚。果长2~4 cm,单果质量3~5 g,始熟期5月上旬,成熟后紫褐色,果期45 d,产量48 t·hm~(-2)。果实花青素含量高达1.97 g·kg~(-1),蛋白质含量2.26%,总糖1.81%,总酸5.08 g·kg~(-1)。该品种适应性广、抗性强,适合安徽省境内栽培。


杀虫剂及其复配对安徽韭菜韭蛆的防治效果
《农药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防治安徽韭菜韭蛆的杀虫剂及复配组合。[方法]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法测定杀虫剂及复配剂的毒力,并进行田间试验。[结果]噻虫胺对安徽韭菜韭蛆室内毒力最高,田间用量为750 g a.i./hm~2时,韭蛆防效达100%,药后1代成虫防效达90%以上。此外,噻虫胺·辛硫磷(375+3000)g a.i./hm~2时,韭蛆和药后1代成虫防效均可达100%。噻虫胺·溴氰菊酯(750+15)g a.i./hm~2时,亦可有效防治韭蛆及药后1代成虫。[结论]防治安徽韭菜韭蛆,可选用噻虫胺,亦可选用噻虫胺与辛硫磷(1∶8),或噻虫胺与溴氰菊酯(50∶1)复配。


蛋鸡育雏育成舍水暖锅炉管道供暖效果研究
《中国家禽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蛋鸡育雏育成舍水暖锅炉管道供暖效果及其对雏鸡体重生长发育的影响。使用水暖锅炉管道供暖系统对五层层叠式笼养蛋鸡育雏育成舍进行供暖,测定鸡舍和育雏育成笼内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雏鸡体重,分析水暖锅炉管道供暖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期间鸡舍内平均温度为29.17~32.25℃,育雏育成笼内平均温度为29.69~33.42℃;鸡舍内相对湿度为44.50%~55.95%,育雏育成笼内相对湿度为34.83%~58.98%。鸡舍内水平方向上育雏育成笼不同测定点和环境控制器的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之间存在差异;垂直方向上育雏育成笼不同笼层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之间也存在差异,最上层笼具内的相对湿度最低;水暖锅炉管道供暖系统热水管末端的平均温度显著低于起始端。试验期间雏鸡体重符合本品种饲养管理手册要求。提示水暖锅炉管道供暖系统能够满足蛋鸡育雏供暖需求。


2017年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作者对2017年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传统育种、分子育种、繁殖技术)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发现国内外研究侧重不同,且与往年相比存在明显变化.国内传统育种主要包括品种选育和性状评定两方面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在分子育种领域做了较多的研究,主要涉及性状包括生长、肉质、皮毛、繁殖、抗病性能等,并筛选了与目标性状相关联的功能性基因和分子标记;繁殖技术研究少而散,包括人工授精、配种季节和光控管理等环境效应对家兔健康和生产力影响的研究.国外传统育种包括性状遗传评估、遗传与环境互作、评估方法等,在改进生长性能和肉质方面得到了提升;分子育种主要涉及生长、肉质、抗病及繁殖等性状,也进行了分子标记筛选与研究,但在皮毛性状方面研究相对欠缺;繁殖技术主要包括环境和添加物对家兔繁殖、精液冷冻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取得了良好进展.本综述可为后期家兔育种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


金色鳜鱼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线粒体Cyt b基因为分子标记,研究金色鳜鱼选育群体与安徽三大水系野生鳜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结果显示,110个样品的Cyt b基因全序列长为1 141 bp,野生群体共检出12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变异率0. 011%)、12种单倍型,选育群体无变异位点,仅包含1个单倍型,群体遗传多样性低。序列碱基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 1%、28. 4%、14. 5%、30. 9%,A+T含量(54. 5%)> G+C含量(45. 5%)。分子变异分析(AMOVA)中,21. 64%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说明鳜鱼群体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群体间分子系统树显示,金色鳜鱼选育群体与淮河群体鳜鱼亲缘关系更接近,而长江群体处于淮河群体与新安江群体的过渡,这与各野生群体所处地理位置相关。


涨渡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富营养化研究
《海洋湖沼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4~9月,对涨渡湖水体的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氮、总磷、浮游生物等进行了每月一次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涨渡湖水体已中度富营养化;主要富营养化因子为氮;氮的富营养化评价指数波动于52~69,磷的富营养化评价指数波动于26~50。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波动于1.38~1.74,Pielou指数波动于0.34~0.43,Simpson,s指数波动于0.54~0.67,McNaughton指数波动于0.68~0.92,Margalef指数波动于3.21~3.65,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波动于1.76~1.62。涨渡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正在迅速加重;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原因是面源污染;渔业生产对涨渡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保护涨渡湖水域环境,防止其富营养化程度进一步加剧的相关措施。


绿豆品种皖科绿1号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中国种业 》 2018
摘要:绿豆是安徽省的主要栽培豆类作物之一,皖科绿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经系统选育而成的绿豆品种,具有植株直立、高产、子粒光泽度好和综合抗性强等优点,2013年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委员会鉴定(皖品鉴登字第1211001)。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