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双季稻北缘区水稻"一种两收"绿色增效技术模式探讨

中国稻米 2019

摘要:水稻"一种两收"是我国转型时期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新型稻作模式.本文分析了双季稻北缘地区水稻"一种两收"绿色增效技术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生产实际,提出了以"产业化、机械化、优质化、组织化"推动水稻"一种两收"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再生稻 一种两收 现状与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区域气温的影响与预测——以沈阳地区为例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9 CSCD

摘要:利用1961—2015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沈阳站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提供的多变量ENSO指数(multivariate ENSO index,MEI)资料等,在分析沈阳地区气温月际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其影响特征,利用线性倾向估计和非线性自回归(nonlinear auto regressive models with exogenous inputs,NARX)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对沈阳地区2011—2015年的气温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61—2015年共计660个月中,沈阳地区11月—3月气温的变异系数在20%以上,远大于其他月份。1961—2015年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往往在秋冬季达到最大强度,或为导致沈阳地区11月—3月气温变异增强的原因之一。厄尔尼诺事件结束之后的春季,沈阳地区气温偏低的概率逾70%。沈阳地区气温随MEI变化的线性倾向值为0.98,决定系数为0.98且通过了0.01的可信度检验。利用MEI对沈阳地区的气温进行同期和时滞预测,NARX的预测结果均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当气温滞后MEI16个月时,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且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此时回归模型预测的相关系数为0.59,较同期预测提升了79%;NARX预测的均方误差(mean-square error,MSE)为0.49,较同期预测降低了36%,相关系数为0.86,较同期预测提升了8%。

关键词: 多变量ENSO指数(MEI) 非线性自回归模型(NARX) 动态神经网络 短期气候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气候筛选抗热茶树新株系“多抗早”初报

茶业通报 2019

摘要:2017年7月下旬,合肥地区出现持续4天40℃以上高温,26680m~2教学生产茶园,呈现一片枯黄,扦插苗圃中18个无性系(3个品种,5个品系,10个株系)茶苗,遭受到严重热害,其中两个株系全部热死,大部分无性系品种成活率均不到40%,唯独"多抗早"新株系扦插苗受害轻微,只是苗梢顶端和叶尖枯萎,热害过后仍恢复正常生长,100%成活,说明"多抗早"是一个抗热力强的新株系。

关键词: 茶树 热害 “多抗早” 新株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院所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探究

人才资源开发 2019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人才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人才竞争主要表现在人才优势、人才特色和人才水平的竞争。农业科研院所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定性和定位在人才的吸引和使用上区别于高校,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主栽蓝莓品种果实的综合品质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测定了安徽省安庆市9个主栽蓝莓品种的感官品质、营养成分和加工品质,采取聚类分析法评价蓝莓品种的综合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蓝莓的品质存在明显差异,单果密度、还原糖、总酸差异较大。巴尔德温单果密度最大,达到9.0 g/cm~3;夏普蓝的总糖、总酸、蛋白质、电导率和出汁率最高,分别为11.26%、10.4%、1.32%、1.69μS/cm和70.2%。9个品种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4类,第1类夏普蓝,第2类顶峰,第3类奥尼尔、园蓝和独秀8号,第4类巴尔德温、杰兔、粉蓝和灿烂。

关键词: 蓝莓 品种 综合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豆33对SMV株系SC3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定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严重影响我国大豆产量及品质。本研究利用抗病高产稳产大豆品种皖豆33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接种SMV优势株系SC3,研究皖豆33的抗性遗传方式及其与不同品种抗性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接种SC3后,抗感组合(Williams 82×皖豆33)及(皖豆33×南农1138-2)的F1单株均表现抗病,卡方测验结果显示F2群体符合3抗∶1感的分离比,F2∶3家系分离比符合1抗∶2分离∶1感,表明皖豆33对SC3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命名为RSC3(w))控制;抗×抗组合科丰1号、齐黄1号和大白麻×皖豆33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研究显示,科丰1号与皖豆33携带对株系SC3的抗性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齐黄1号、大白麻与皖豆33携带抗SC3的基因是不等位且独立遗传。利用皖豆33×南农1138-2的392株F2群体将皖豆33携带SC3的抗性基因RSC3(w)定位在大豆2号染色体SSR标记BARCSOYSSR_02_0610和ZL-5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29 cM和0.35 cM,物理距离约为175 kb。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遗传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γ-氨基丁酸对夏季热应激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控作用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γ-氨基丁酸(GABA)对夏季热应激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选择120羽28日龄淮南麻黄母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羽鸡。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100和150 mg/kg GABA。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每日记录鸡舍内温度、相对湿度及各组鸡耗料量。第10、20和30天,每组随机抽取5羽鸡,称重后采集血清,检测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GABA含量;Ⅰ、Ⅲ组鸡断头取脑,检测脑组织中GABA含量。结果表明:1)第10、20、30天时,Ⅲ组的直肠温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组(P<0.05或P<0.01)。2)第21~30天,Ⅱ、Ⅲ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第1~10天、第11~20天和第21~30天,Ⅲ、Ⅳ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组(P<0.05或P<0.01)。3)第10天时,Ⅱ、Ⅲ组血清中CRH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组(P <0.05或P <0.01);第30天时,Ⅲ、Ⅳ组血清中CRH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 <0.05)。第10、30天时,Ⅱ、Ⅲ组血清中ACTH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组(P <0. 05或P <0.01);第20天时,Ⅲ组血清中ACTH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 <0. 05)。第10天时,Ⅲ组血清中Cor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 05);第30天时,Ⅱ、Ⅲ、Ⅳ组血清中Cor含量均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4)第10、30天时,Ⅱ、Ⅲ组血清中HSP70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组(P<0.05或P<0.01);第20天时,Ⅲ组血清中HSP70含量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5)第10天时,Ⅱ、Ⅲ、Ⅳ组血清中GAB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组(P<0.05或P<0.01);第20、30天时,Ⅳ组血清中GABA含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6)第10、30天时,Ⅲ组脑组织中GABA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GABA降低了夏季热应激鸡的直肠温度及血清中CRH、ACTH、Cor、HSP70含量,其中以Ⅲ组效果最佳。GABA具有抑制夏季热应激鸡HPA轴激素分泌的功能。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淮南麻黄鸡 热应激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插密度对“皖稻153”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9

摘要:目的:明确"皖稻153"的栽插密度。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3.3 cm×25 cm、28.6 cm×25 cm、25 cm×25 cm、22.5 cm×25 cm、20 cm×25 cm、18.2 cm×25 cm共6个不同栽插密度处理,以33.3 cm×25 cm为对照,考察栽插密度对"皖稻153"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栽插密度的提高,每穴的茎蘖数及有效穗数均呈下降趋势;抗倒能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穗实粒数呈逐渐下降趋势;粒重与栽插密度间的关系不明显;实际产量亦呈先提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25 cm×25 cm栽插密度的实际产量最高,达13 125 kg/hm~2,较其他栽插密度处理增产均达显著水平。结论:"皖稻153"在沿淮地区麦茬栽培栽插密度以25 cm×25 cm (1.6×10~5穴/hm~2)为宜。

关键词: 皖稻153 栽插密度 茎蘖动态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色土区土壤质量敏感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掌握土壤质量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关系对于优化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改善和提高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川中紫色土区典型小流域276样点土壤样品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研究了川中紫色土区土壤质量主要敏感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1)紫色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氮(STN)质量分数均值介于0.90-1.30g·kg~(-1);土壤总磷(STP)质量分数均值介于0.48-0.78 g·kg~(-1);土壤有机质(SOM)质量分数均值介于9.90-19.73 g·kg~(-1)。(2)主成分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土壤质量敏感因子主成分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且主成分与土地利用方式相关性排序表现为:第一主成分(铵态氮与物理性质),水田>水旱轮作田>旱地>林地>果园;第二主成分(STN和SOM),水田>水旱轮作田>林地>果园>旱地;第三主成分(STP和硝态氮),水旱轮作田>旱地>水田>林地>果园。(3)土壤质量主要敏感因子的变化能较好地响应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且土壤质量敏感因子与土地利用方式的CCA排序结果说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质量敏感因子间存在着不同的相关关系。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紫色土区土壤质量敏感因子改变的重要驱动力,这将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及提高紫色土区土壤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特别是减轻区域水土流失状况提供依据。

关键词: 紫色土 土壤质量敏感因子 土地利用方式 响应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铜陵生姜产区施肥及土壤养分现状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摘要:采用实地调研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对铜陵生姜产区施肥及土壤养分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铜陵生姜产区农户氮素投入量偏低,磷素投入量过高,钾素投入量偏低,N∶P_2O_5∶K_2O平均为1∶1.05∶0.98,氮、磷、钾投入比例失衡;铜陵生姜产区土壤pH在4.1~7.6,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速效钾的平均值分别为21.4 g/kg、1.3 g/kg、46.0 mg/kg、68.4 mg/kg和114.0 mg/kg,土壤酸化程度较为严重,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属中等水平,但土壤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应适当提高,在今后铜陵生姜产区养分管理中,应采取平衡施肥技术,适当增施氮、钾肥,减施磷肥,适当施用碱性调理剂并注意缩小区域间土壤养分差异的养分管理措施。

关键词: 铜陵生姜 施肥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