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967条记录
安徽省皖南烟区灌溉水体和肥料重金属含量研究

土壤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了安徽省皖南烟区(宣城市和池州市)用于烟田的20个灌溉水和7类肥料样品,分析了其重金属As、Hg、Cd、Cr、Pb的全量,并与国家相应标准中的限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皖南烟区烟田的灌溉水体和肥料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相应标准中的限量,但池州市个别肥料中Pb和Cr含量偏高,需注意严把肥料生产的原料关。

关键词: 皖南地区 烟田 重金属 灌溉水 肥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榴新品种'玛瑙红'

园艺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石榴新品种'玛瑙红'是'大笨子'的优良芽变,成熟期比'大笨子'晚10 d左右,平均单果质量357.6 g,比'大笨子'提高50 g;果实近圆形,果皮底色为黄白色,表面着美丽红霞,果面光洁鲜艳,外观品质优良,综合品质上等.成枝力、萌芽力较强,丰产、稳产;抗早期落叶病及干腐病能力较强,抗逆性较好.

关键词: 石榴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秸秆还田的推广应用及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于2008-2012年以皖麦52为材料,利用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提高小麦产量,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后小麦旗叶Fv/Fm和NPQ得到提高;不同施氮量间荧光参数差异极显著,其中(Fm'-F)/Fm'和qP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Fv/Fm和NPQ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秸秆还田引起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沉降值和硬度下降;增施氮肥除降低籽粒容重外,使其他品质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秸秆还田提高了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呈递增趋势。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荧光参数 赤霉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大豆品种(系)生育期组划分的研究初报

大豆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大豆品种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科学引种,以13个分属MG(maturity group)II~MGV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参考,通过2年3点对比试验,对95份次的黄淮大豆产区主栽品种和新近选育品种(系)的生育期组进行了鉴定和划分。所有品种(系)均在安徽怀远试验点夏播,部分品种(系)于2012年在合肥试验点夏播。结果表明:除PI561400在2012年合肥点收获时未成熟外,其余12个北美标准品种在2年3点的试验中均能正常成熟,95份次试验品种(系)的生育期组介于MGII~MGV。怀远点2年试验品种(系)中生育期组属MGIII的最多,有36份次,占试验品种(系)的37.9%,属MGII和MGIV的分别为29和21份次,占30.5%和22.1%;21份合肥点的试验品种中有11份与怀远点的归属相一致,有10份晚1~2个生育期组。其中,黄淮大豆产区主推品种中黄13和皖豆28在2年3点的试验中生育期日数分别为94~96 d和97~100 d,分别属MGII和MGIII。所划分结果可为全国的大豆生育期组系统的建立和新育成品种的种植区域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生育期组 划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对晚播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淮北地区晚播冬小麦合理高效的氮肥运筹模式,以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晚播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氮或孕穗期追氮减少了群体透光率,提高了灌浆期旗叶SPAD值和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改善了小麦旗叶PSⅡ的潜在活性(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降低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有利于叶片吸收的光能较充分地用于光合作用。光化学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了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与成穗率。氮肥运筹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拔节期追氮且基追比6∶4的施肥方式显著提高了每公顷穗数和籽粒产量,其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追氮处理,增幅达到5.5%~10.8%。此外,氮肥后移和增加基追比例可明显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硬度。本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270kg·hm-2,拔节期追氮且基追比6∶4和孕穗期追肥且基追比4∶6的氮肥运筹模式是晚播冬小麦实现高产、优质的理想施肥方式。

关键词: 冬小麦 晚播 氮肥运筹 产量 品质 叶绿素荧光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土和紫云英含硒量对稻米含硒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安徽不同地点水稻土总硒量及相对应产出的稻米、紫云英样品含硒量分析及田间示范试验研究了紫云英对稻米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含硒量直接受土壤全硒量的影响,水稻土总硒含量与紫云英、稻米硒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水稻土总硒含量低是稻米普遍缺硒的主要原因,贵池水稻土全硒及稻米硒含量较高,但没达到富硒米的标准。紫云英含硒量与稻米含硒量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紫云英硒含量高可以显著提高稻米硒的吸收量,对水稻也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贵池区种植紫云英,施入硒含量为0.351 mg kg-1的紫云英比常规化肥稻米总硒含量为0.112 mg kg-1,比不施紫云英提高0.040 mg kg-1。

关键词: 水稻土全硒量 紫云英 糙米硒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杂交晚粳稻新组合双优18

杂交水稻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优18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BT型粳稻不育系双九A与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引进的粳稻恢复系C418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粳稻新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倒伏、适应性较广等优点,于2012年10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稻2012020).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双优18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专用配方肥的肥效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配方,小调整"策略,采用区域总量控制、分期调控技术,根据磷钾肥衡量监控技术原理,通过不同农户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大配方、小调整和农户习惯处理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大配方和小调整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产量分别增加了4.67%和11.85%,平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33.45%和42.62%。大配方和小调整处理可以使水稻达到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而小调整处理效果优于大配方处理。

关键词: 水稻专用配方肥 产量 氮肥偏生产力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基因组表达分析不同强度干旱胁迫下常规籼稻根系转录因子表达变化

核农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转录因子对水稻逆境胁迫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利用不同浓度PEG胁迫模拟不同强度干旱胁迫,通过基因芯片研究不同耐旱性水稻根系转录因子家族和转录因子变化,结果表明:干旱敏感品种转录因子分析显示,共有43个转录因子家族的296个转录因子表达活性在至少一个干旱胁迫处理下发生了变化,在3个不同强度干旱处理之间都表达的23个转录因子家族中重叠转录因子共有20个;耐旱品种转录因子分析表明,29个转录因子家族的243个转录因子表达活性在至少一个干旱胁迫处理下发生了变化,在3个不同强度干旱处理之间都表达的24个转录因子家族中重叠转录因子共有36个;在干旱胁迫下不同耐旱性品种间表达的转录因子有较强的品种特异性,同一品种不同强度干旱处理下,在每个干旱处理下转录因子表达有较强的处理特异性;耐旱品种和敏感品种在3个干旱处理强度下,有18个转录家族的26个转录因子表达发生变化,其中上调的有14个转录因子,下调的有12个转录因子。

关键词: 基因芯片 不同干旱强度 转录因子 水稻根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型干酒糟及其可溶物在淮南麻黄鸡上能量及氨基酸代谢率的测定

动物营养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小麦型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w)在淮南麻黄鸡上的能量与氨基酸代谢率。试验选用体重相近的淮南麻黄鸡成年公鸡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分别作为内源养分收集组与试验饲粮收集组。经过前后2期代谢试验数据的收集,按照套算法公式测算,结果表明:DDGSw在淮南麻黄鸡上主要氨基酸表观代谢率、真代谢率平均值分别为69.76%与74.91%;DDGSw在淮南麻黄鸡上能量(总能)表观代谢率、真代谢率分别为46.87%与47.58%,表观代谢能、真代谢能分别为9.09与9.24 MJ/kg,氮校正表观代谢能、真代谢能分别为9.13与9.28 MJ/kg;主要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代谢率与真代谢率的相关系数大于0.92。结果提示:本DDGSw在淮南麻黄鸡上几种主要氨基酸真代谢率平均值与总能真代谢率都略低于玉米型DDGS的数值,而其相应的表观代谢率值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待测饲料中粗纤维水平对真代谢率的影响较对表观代谢率的影响大;DDGSw在淮南麻黄鸡上主要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代谢率与真代谢率数值呈高度正相关。

关键词: 小麦型DDGS 淮南麻黄鸡 氨基酸 总能 代谢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