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maize(模糊匹配)
123条记录
安徽省玉米试点设置合理性的分析评价

安徽农业科学 1999 CSCD

摘要:采用HAMBLIN的方法,利用1988-1997年安徽省玉米区试试验的产量数据,对我省玉米试点设置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灵壁,霍山,宣城,界首,阜阳,县,合肥这几个试验点设置较合理,试验结果准确,可靠.

关键词: 玉米 区试点 设置合理性 安徽 区域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平原吨粮田建设的技术研究与效益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1996

摘要:将小麦夏玉米作为一个统一的生产系统进行研究,摸索出了小麦、夏玉米吨粮田配套技术措施。对吨粮田的经济效益、能量流动及肥料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吨粮田建设必须抓好的三项建设。

关键词: 吨粮田 配套技术 效益 配套建设 小麦 夏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皖玉4号高产栽培技术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1996

摘要:为探索皖玉4号9000kg/ha以上最佳栽培方案,对其种植密度、播期、磷肥、氮肥4项栽培措施进行五水平试验。采取正交回归旋转设计,利用微机进行模型分析和模拟寻优,得到其在本试验地区的最佳栽培方案为:密度79395~82500株/ha,6月12~14日播种,施磷酸钙(作基肥)600~690kg/ha,施尿素405~435kg/ha,其中20%作基肥,80%作追肥,于播种后30d施下。

关键词: 皖玉4号 高产栽培 模拟分析 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小麦玉玉产量15000kg/ha栽培体系研究报告

安徽农业科学 1996

摘要:系统研究了种植密度,氨素施量及运筹方式,播种期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建立了产量、1产量构成、籽粒灌浆、群体动态等一系列数学模型,进一步确定了吨粮系统中各栽培因子的理学分析了产量构成、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茎蘖动态与产量的关系,找出了诸项指标的适宜值,实现了栽培措施的定调控.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栽培 产量 群体结构 产量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产量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1993

摘要:本文根据1992年在濉溪、阜阳等地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研究分析了氮肥不同运筹方式与夏玉米产量形成及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亩总施氮量20公斤条件下,对亩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为苗肥>穗肥>粒肥,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大小顺序分别为苗肥>粒肥>穗肥和粒肥>苗肥>穗肥。穗肥与空秆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千粒重增长符合Logistic曲线。氮肥分三次施用有利于加大籽粒灌浆强度。总结出本试验条件下,提高粒重和产量的氮肥合理运筹方式为苗肥40%、穗肥40%、粒肥20%。

关键词: 夏玉米 氮肥运筹方式 产量 籽粒灌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沸石交换体施用效果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3

摘要:本文研究了NH_4—饱和斜发沸石交换体和磷矿粉对玉米、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影响的原因。

关键词: NH_4—饱和斜发沸石 沸石交换体 释磷效果 玉米 高粱 砂姜黑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吨粮田夏玉米高产的密度与氮素效应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3

摘要:1990—1991年度在濉溪县和宿县,通过小区试验与大田示范,研究了淮北地区小麦玉米吨粮田系统中夏玉米的密度与氮素效应。建立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效应方程,并对其进行了解析。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及光合面积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掖单13号品种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高亩产量为715.4公斤,达到最高产量的密度为每亩5371株,亩施氮量为20.3公斤。其产量构成及主要生育指标是:每亩5210穗,每穗478粒,千粒重305.3克;叶面积系数开花期为6.75,成熟期为3.35;亩干物重开花期为614公斤,成熟期为1608.9公斤。

关键词: 吨粮田 夏玉米 氮素 密度 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西大别山区玉米中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1993

摘要:根据1989—1991年三年七项试验结果,结合立地条件,提出皖西大别山区玉米中高产栽培技术要点:选用掖单12号、皖单3号、丹玉13号等杂交组合;按不同海拔和茬口确定适宜播种期:每亩4000—6000株,宽窄行种植;亩施氮素14—16公斤、磷素6—7公斤、钾素12—15公斤、锌素1公斤;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关键词: 玉米 栽培技术 皖西大别山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综合系选育研究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1993

摘要:通过对来源不同的10对玉米自交系与综合系以及它们测交种的观察和鉴定,结果表明:玉米综合系农艺性状有改善的趋势,自身产量高于自交系,两者之间的配合力没有显著差异。为玉米生产上要求的“双高”杂交种(杂交种、制种产量均高),提出新的育种途径。

关键词: 玉米 综合系 农艺性状 产量 配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安徽农业科学 1992

摘要:玉米自交系“330”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在附加2mg/L2,4—D的MSB培养基上继代、筛选,产生了三种类型的愈伤组织。用结构疏松,生长迅速的Ⅱ型胚性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在KPR或N_6ap培养基中以1×10~5/ml密度进行液体浅层培养,植板率为5.6%—7.4%。采用分步分化法得到了正常的绿苗,并经过壮根,炼苗后移栽成活。

关键词: 玉米 原生质体培养 植株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