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新品系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基因效应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创制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提高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效率,2022年在小麦扬花期利用喷洒孢子液的方法对81份抗赤霉病高代品系和4份对照品种在濉溪柳湖试验基地开展了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利用与4个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紧密连锁的6个标记对供试小麦材料进行了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供试81份材料的赤霉病抗性整体较好,平均病小穗率为27.95%,其中13份自育品系平均病小穗率低于扬麦20;携带单个或多个赤霉病抗性基因的品系共有60份,Fhb1、Fhb2、Fhb4、Fhb5检出频率分别为64.20%、12.35%、20.99%、34.57%;携带单个抗病基因Fhb1、Fhb4、Fhb5的小麦品系分别为18份、3份、2份;有45.68%品系同时携带2~3个赤霉病抗性基因。携带抗性基因的品系平均病小穗率低于不含抗性基因的品系;聚合多个抗赤霉病基因可以有效提高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水平。


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不同生育期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农药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吡唑醚菌酯对小麦不同生育期病害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tritici及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的室内抑制活性;通过种子发芽盒试验,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不同药种比包衣处理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采用菌土混合法,测定了5%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FS)对小麦纹枯病的盆栽防效;同时测定了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SC)对小麦白粉病、锈病及赤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纹枯病菌、根腐病菌、全蚀病菌和赤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404、5.862、0.193和1.372 mg/L.25℃条件下,5%吡唑醚菌酯FS不同药种比对济麦22鲜重及干重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下,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均显示出一定的促进作用.5%吡唑醚菌酯FS苗后20 d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在74%以上,药种比1:50时防效达99.02%;5%吡唑醚菌酯SC按3000 mL/hm2剂量于扬花初期及盛花期各施药1次,对田间小麦白粉病、锈病及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100%、100%和75.87%.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对小麦不同生育期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小麦 种衣剂 纹枯病 白粉病 锈病 赤霉病 防治效果 安全性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霉病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利用抗病基因改良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是防治赤霉病危害的有效途径。为创制适用于黄淮麦区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提高半冬性品种抗赤霉病育种效率。本研究以携带赤霉病抗性主效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的高秆抗赤霉病品系L06486为供体,与黄淮麦区丰产、广适但高感品种济麦24进行杂交,得到的杂种再与矮秆种质206A杂交,于F3至F6连续进行大规模育种田弥雾接种鉴定。通过田间选择,在F7获得106个新品系。采用单花滴注法对106份品系进行抗性评价,同时利用7个与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与亲本济麦24相比,F7品系的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106份新品系中,有98份赤霉病抗性水平达中感以上;有105份携带1~4个抗病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的检出频率分别为96.23%、41.51%、18.87%和87.74%。携有单个或多个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系较不携带抗性基因的品系表现出更强的赤霉病抗性,聚合抗病基因越多,品系的赤霉病抗性越强。创制的14份携有Fhb1基因组合、中抗赤霉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系将为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的改良提供帮助。


7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比较
《现代农药 》 2020
摘要:为了筛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高效药剂,测定了咪鲜胺、戊唑醇、氟环唑、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和多菌灵等7种市场主流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均较强,其中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仅为0.101 0 mg/L;其次是氰烯菌酯、咪鲜胺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371 3、0.586 3和0.627 7 mg/L;丙硫菌唑、戊唑醇和氟环唑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值为1.101 6~1.105 9 mg/L.田间人工接种防效试验结果显示,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和25%氰烯菌酯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好,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分别为79.31%和77.74%;其次为30%丙硫菌唑OD,防效为72.28%;25%氟环唑SC防效略好于430 g/L戊唑醇SC,而450 g/L咪鲜胺EW和50%多菌灵WP防效较差.
关键词: 杀菌剂 小麦 赤霉病 禾谷镰孢菌 毒力测定 防治效果


安徽沿淮麦区赤霉病防治对22个小麦品种产量和产值影响
《农业灾害研究 》 2020
摘要:赤霉病是安徽小麦生产上最具威胁病害之一,大流行年份可严重降低产量、质量安全和种植效益.为明确防治赤霉病对不同小麦品种赤霉病粒率,籽粒商品质量,产量和产值效益影响,2017—2019年度选用22个小麦品种(白麦品种:12个,红麦品种:10个),在小麦扬花初期开展防治赤霉病1次(T1)和不防治处理(T0),分析2种处理下不同小麦品种赤霉病粒率,籽粒商品质量,产量和产值效益,结果表明22个小麦品种赤霉病粒率(2018年度)、千粒重、容重、产量和产值在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与不防治相比,防治1次赤霉病后,赤霉病粒率由5.58%降至3.01%,降幅2.57%,相对防效42.96%(2018年),两年平均增加千粒重2.45 g,提高容重19.67 g/L,提高产量543.43 kg/hm2,增加产值1640.99元/hm2.供试白麦品种抗(耐)赤霉病能力弱于红麦品种,产量和产值效益高于红麦品种,赤霉病重发年份药剂防效较轻发年份显著.在小麦扬花初期开展1次赤霉病防治能有效降低赤霉病粒率,提升小麦籽粒商品质量,提高产量、增加产值,部分抗性弱品种在赤霉病重发年份需要增加防治次数.


基于导数光谱与主成分分析的小麦籽粒赤霉病识别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赤霉病是威胁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给粮食加工和作物育种提供技术支持,迫切需要探索小麦籽粒赤霉病的识别方法.利用高光谱成像仪扫描健康和感染赤霉病的小麦籽粒获取高光谱图像.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分离籽粒和背景后,用多元散射校正、1阶导数和2阶导数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小麦籽粒的光谱特征.使用不同模型对籽粒进行识别,比较多种处理组合的评估指标.结果表明:1阶导数—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组合的总体分类精度最高,其值为91.67%.


小麦新品种荃麦725选育与体会
《种子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育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是推动小麦持续增长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安徽荃银高科通过"科企合作育种"模式创新,利用4个品种聚合杂交和灾害多发的逆境选择压力,经多年选择、多点鉴定,选育出高产中感-中抗赤霉病高白度软质小麦新品种荃麦725.本文介绍了荃麦725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丰产性、品质、抗病抗逆性、适宜区域和栽培要点.结合育种实践提出了沿淮、淮北小麦育种重点主攻穗数和千粒重,重视容重、赤霉病抗性改良及全产业链加强科企合作等体会.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响应及其对千粒重的影响
《种子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表达的响应,分析赤霉病与千粒质量间的关系并筛选抗(耐)赤霉病小麦种质,以不同遗传背景的72份小麦品种(系)在自然鉴定条件下对其赤霉病病粒(率)和千粒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间赤霉病病粒率变幅为0.08%~26.13%,铜陵点病粒率27.93%>阜南点病粒率(2015年度)6.86%>阜南点病粒率(2014年度)3.38%;不同来源小麦品种赤霉病病粒率依次为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方部分省(市)>南方部分省(市),平均病粒率分别为16.38%、15.73%、12.03%、9.59%、7.02%和0.80%;千粒重与赤霉病病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2=0.317 6**),病粒率越高,千粒重越低。初步筛选出尧麦18、扬麦158、扬辐麦5242、镇麦168、瑞华168、明天0402,早丰525、皖科06725、安09174、先麦10号、豫麦18-99、益科麦5号、安0817和浩麦1号14份可供沿淮、江淮地区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利用的种质。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秸秆还田的推广应用及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于2008-2012年以皖麦52为材料,利用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提高小麦产量,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后小麦旗叶Fv/Fm和NPQ得到提高;不同施氮量间荧光参数差异极显著,其中(Fm'-F)/Fm'和qP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Fv/Fm和NPQ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秸秆还田引起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沉降值和硬度下降;增施氮肥除降低籽粒容重外,使其他品质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秸秆还田提高了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呈递增趋势。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荧光参数 赤霉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