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加热温度对鳜鱼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凝胶强度、质构和巯基含量指标,以及运用SDS-PAGE、低场核磁共振和拉曼光谱技术手段,探究加热温度(40~90℃)对鳜鱼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该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显著;在整个升温过程中,凝胶强度逐渐增强,从107.19 g·cm增加到422.50 g·cm,巯基含量逐渐降低,α-螺旋结构转变成β-折叠结构,α-螺旋降低了15.30%,β-折叠增加了14.70%;升温至80℃过程中,硬度和弹性逐渐增强,SDS-PAGE中的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条带逐渐加深,而在90℃时,硬度和弹性略有降低,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条带发生降解现象;在70~90℃内,该蛋白凝胶中自由水含量逐渐增多,增加了1.43%,而弛豫时间逐渐变小,减少了5 602.917 ms;在80℃时,该热诱导凝胶综合特性最佳。因此,鳜鱼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具有开发成功能性鱼制品的潜力。
关键词: 鳜鱼 肌原纤维蛋白 温度 凝胶强度 二级结构 水分状态
安徽省稻米气候品质评价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区域稻米气候品质提供技术支撑,该研究基于2008—2018年安徽省区域性试验稻米品质资料及对应站点气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明确了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和最佳温度,建立了中籼和中粳稻米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并利用2018年分期播种试验稻米品质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分别为齐穗后33 d和36 d,稻米品质形成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4.8℃和23.0℃。将稻米气候品质划分为“特优”“优”“良好”“一般”4个等级,对应中籼稻米气候品质指数(IACQ)范围分别为:IACQ≥3.40、3.09≤IACQ<3.40、2.73≤IACQ<3.09、IACQ<2.73,中粳稻米气候品质指数范围分别为:IACQ≥3.36、3.08≤IACQ<3.36、2.68≤IACQ<3.08、IACQ<2.68。经验证,与实际等级相比,模型计算得到的中籼和中粳稻米气候品质等级准确率均为80%。该研究建立的评价模型可用于中籼和中粳稻米的气候品质评价工作。
温度和铜绿微囊藻浓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参数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目的]了解温度和铜绿微囊藻浓度对轮虫生活史的影响,以萼花臂尾轮虫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生命表研究。[方法]在15、25、35℃和不同斜生栅藻浓度下,探究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的影响。[结果]温度、斜生栅藻浓度以及二者交互作用下,铜绿微囊藻均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净生殖率(R0)、世代时间(T)和内禀增长率(rm)有显著影响(P<0.05)。当斜生栅藻浓度分别为105、106 cells/mL时,处理组相对于对照组,温度在15℃时,R0分别下降了9.4%、69.3%,rm分别下降了20.0%、63.6%,铜绿微囊藻在斜生栅藻浓度充足时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与生长的抑制作用要大于斜生栅藻浓度紧缺时;在温度25℃时,R0分别下降了66.3%、45.6%,rm分别下降了77.8%、22.2%,铜绿微囊藻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抑制作用随着斜生栅藻浓度的提升而减小;温度在35℃时,R0分别下降了71.8%、83.0%,rm分别下降了90.0%、70.7%,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的抑制作用随着斜生栅藻浓度的提升而加大。[结论]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的作用受其他可食性绿藻食物浓度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该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温度和不同食物浓度间的交互作用对萼花臂尾轮虫一些重要的生活史参数和生命表因子的影响来了解其基本生物学特征以及为以后研究野外环境中各种因子对轮虫影响中所起的作用做好数据与理论的铺垫。
长江流域中稻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与其生育期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在不同光温条件下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响应特点,利用长江流域中稻区多样的气候条件,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长江流域中稻区9个省(市)设立10个和11个试验点,选择各地区代表性品种8~9个,共18个品种,进行大田分期播种试验,以当地最适播种期为基准,前后共分3期播种,分析供试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变化,并记录同期的气象特征.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点2年3期分期播种水稻品种的光温特征可以分为3个区域,即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以及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产量高低顺序为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精米率为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均为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直链淀粉含量为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胶稠度为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糊化温度区域间差别不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齐穗后光、温分别与产量和品质均显著相关(P<0.05),在长江流域中稻区,选择适宜的品种,参照长江流域中部"双减"(齐穗后20 d内的平均温度不超过31℃,日照时数不超过160 h)、长江流域东部"一减(温)一增(光)"(齐穗后平均温度不超过29℃,日照时数不少于90 h)以及长江流域西部"双增"(平均温度不低于20℃,日照时数不少于110 h)等温光原则,均可以种植出高产与优质协调的稻米.
水肥耦合对茶园温、湿度和茶叶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为探明不同水肥耦合方式对茶园温、湿度和茶叶产量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的方法,设置管状施肥、地膜覆盖、炭基改良剂和保水剂,4种不同的水肥耦合方式,结合当地常规管理方式开展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水肥耦合方式对茶园温、湿度和茶叶的产量及品质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保水剂处理和管状施肥处理相对于对照处理的优势最为明显,尤其是保水剂处理对保持茶园适宜的温湿度效果显著。不同的水肥耦合方式对茶叶新梢的芽叶比例分布情况也有明显的影响,T4、T3的1芽1叶和1芽2叶所占的芽叶比例均明显高于CK,达显著差异水平。T4、T3处理的茶园可以显著提高高档芽叶比例,并可以更好的保持芽叶的持嫩度,使得高质量茶园鲜叶维持更为持久的采摘时段。T4、T1、T3处理的茶叶百芽干重和干茶产量均大于对照处理,百芽干重分别比对照高18.2%、10.3%和9.1%,干茶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6.7%、13.5%和10.6%。
蛋鸡育雏育成舍水暖锅炉管道供暖效果研究
《中国家禽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蛋鸡育雏育成舍水暖锅炉管道供暖效果及其对雏鸡体重生长发育的影响。使用水暖锅炉管道供暖系统对五层层叠式笼养蛋鸡育雏育成舍进行供暖,测定鸡舍和育雏育成笼内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雏鸡体重,分析水暖锅炉管道供暖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期间鸡舍内平均温度为29.17~32.25℃,育雏育成笼内平均温度为29.69~33.42℃;鸡舍内相对湿度为44.50%~55.95%,育雏育成笼内相对湿度为34.83%~58.98%。鸡舍内水平方向上育雏育成笼不同测定点和环境控制器的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之间存在差异;垂直方向上育雏育成笼不同笼层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之间也存在差异,最上层笼具内的相对湿度最低;水暖锅炉管道供暖系统热水管末端的平均温度显著低于起始端。试验期间雏鸡体重符合本品种饲养管理手册要求。提示水暖锅炉管道供暖系统能够满足蛋鸡育雏供暖需求。
粳稻生育后期剑叶光合日变化和光合色素对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FACE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水稻叶片光合色素和光合日变化对大气CO_2浓度和气温升高的响应,我们采用在开放空气中控制升高CO_2浓度和温度的方法,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了环境CO_2和高大气CO_2浓度(增加200μmol·mol~(-1))、环境温度和增温(增加1~2℃)交互的4个处理,测定了灌浆中期和后期水稻剑叶的光合日变化特征和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P_n)为双峰曲线,发生了光合"午休"现象;大气CO_2浓度升高提高了剑叶P_n,灌浆中期和后期平均分别增加了47.6%和39.1%;高温有降低P_n的趋势,但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导致水稻剑叶生育后期气孔导度(g_s)平均分别降低了17.0%和11.8%.高CO_2浓度水稻剑叶生育后期蒸腾速率(T_r)、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总叶绿素和叶绿素a/b值显著降低,平均降幅分别为5.9%、50.4%、21.3%、41.4%、39.4%和21.4%,明显增加了剑叶水分利用率(WUE),平均增幅达47.9%.与之相反,生育后期增温使水稻剑叶T_r增加了10.2%,使WUE平均降低了20.4%.综上所述,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粳稻生育后期剑叶P_n、g_s和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明显大于增温效应.因此,应重视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对水稻光合作用和光合色素的综合效应,减弱增温的负效应.
不同天气水稻光合日变化对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FACE研究
《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CO_2)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和光合有效辐射(PAR)降低,影响着绿色作物的光合作用。为了明确高CO_2浓度、高温和低PAR对水稻光合日变化特征的影响,利用中国稻田开放空气CO_2浓度升高系统(free air CO_2enrichment,FACE),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了环境CO_2和高CO_2浓度(增200μmol/mol)、环境温度和增高温度(增1—2℃)交互的4个处理,从9:00到17:00每隔1h测定了阴天和晴天水稻的光合作用,研究了不同天气对水稻光合日变化对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观察到不同天气条件下水稻光合日变化的不同特征,晴天Pn为双峰曲线,发生了光合"午休",阴天未发生。结果表明,高CO_2浓度显著提高了水稻Pn,温度升高有降低水稻Pn趋势,CO_2浓度增加200μmol/mol对水稻光合作用的促进效应远大于增温1—2℃对其的抑制效应。高CO_2浓度显著增加了水稻胞间CO_2浓度(Ci),降低了水稻蒸腾速率(Tr),平均降幅为10.8%—22.0%。高温有降低Ci的趋势,增加了Tr,平均增幅达5.0%—13.5%。晴天比阴天增加了水稻Tr,平均增幅为9.8%—31.2%。CO_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显著降低了水稻气孔导度(Gs)。这些结果说明CO_2浓度、温度和PAR对水稻水分利用率(WUE)产生综合影响。阴天PAR比晴天平均低53.3%,阴天水稻Pn比晴天显著低,平均降幅达37.1%—72.0%。与对照比较,高CO_2浓度处理,较高PAR(晴天)条件下水稻Pn的增幅(38.6%—58.4%)显著大于较低PAR(阴天)条件下水稻Pn的增幅(21.6%—38.8%),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评估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需同时考虑未来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以及PAR下降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几种因素对多粘类芽孢杆菌DN-1活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探讨pH、温度环境因素对多粘类芽孢杆菌DN-1抑菌效果的影响以及井冈霉素A降低芽孢消解作用,为提高其生物活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不同温度、pH条件下多粘类芽孢杆菌DN-1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测定DN-1菌株和井冈霉素A复配对其细胞消解率的影响。[结果]pH在6.0~8.0时DN-1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效果,pH为7.0时抑菌率最佳;温度在15~40℃时该菌对水稻纹枯病菌均能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效果,温度在35℃时抑菌效果最强;在DN-1菌株配成的水悬液中添加不同比例的井冈霉素A,都有降低细胞消解速率的作用。[结论]温度和pH对DN-1菌株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效果均有影响;井冈霉素A可延长含DN-1生物农药的货架期。
关键词: 多粘类芽孢杆菌DN-1 pH 温度 抑菌效果 井冈霉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