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淮北地区小麦主栽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抗寒性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为给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指导,以当地主栽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植株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结合自然低温下田间冻害情况及产量表现等,对主栽品种的抗寒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返青期-12℃以下时品种的抗寒性急剧下降;播期间小麦植株的抗寒性表现为:晚播>适播>早播;电解质渗出率均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增大;地域间抗寒性差异明显;不同区域育成品种抗寒性强弱表现为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筛选出一批抗寒高产品种,如‘良星66’、‘山农20’、‘济麦22’、‘烟农19’等,可作为安徽淮北地区早播条件下种植的理想品种。
关键词: 淮北地区 小麦 早播 低温 产量 抗寒性 品种筛选 安徽省
淮北地区晚播小麦产量构成分析及抗晚播品种筛选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安徽淮北地区种植的晚播小麦品种,以20份淮北地区主栽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晚播(11月14日)条件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并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的抗晚播能力特性。结果表明,晚播小麦品种的产量变幅为6939.30~8112.75 kg/hm2,产量构成间的变异表现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在晚播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中,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穗粒数与产量间的相关极显著(r=0.578),千粒重与产量间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穗数(X1)、穗粒数(X2)和千粒重(X3)对单位面积产量的形成具有真实的回归关系,所构建的回归方程为Y=71.964+3.483X1+5.327X2+2.533X3;聚类分析表明,20个主栽品种在遗传距离为1.206处被划分为4类,同时根据聚类结果,筛选了一批抗晚播能力较强的品种,如‘皖科06290’、‘许科1号’、‘宿553’和‘周麦27’等,这些品种可作为安徽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种植的理想品种。
关键词: 淮北地区 晚播小麦 产量构成 抗晚播指数 聚类分析 品种筛选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示范的产量结构及配套技术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 》 2013
摘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于2012年和2013年在淮北地区开展了玉米高产示范,通过选用隆平206玉米品种,采用土壤深松,即麦收后土壤深松30~50cm;增加密度,即留苗密度90 000~97 500株/hm2,收获密度83 280~94 764株/hm2;平衡施肥,即实行有机无机相结合和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结合进行施肥;防病虫保绿防衰,即应用热雾工程技术防治玉米灌浆期的病虫害;成熟收获等技术,经专家实测验收,利辛县、太和县、埇桥区、濉溪县玉米产量分别为12 123.0kg/hm2、13 749.6kg/hm2、12 043.5kg/hm2、12 053.4kg/hm2,实现了玉米高产在不同年份间和不同地区间的重演,并创造了安徽省夏玉米的历史最高纪录。
关键词: 淮北地区 隆平206 夏玉米 高产示范 配套技术措施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的适宜收获期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玉米适期晚收的增产效果,对淮北地区玉米主栽品种郑单958和农大108体积、粒重、水分和灌浆速度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授粉前45天子粒湿体积增加较快,灌浆到55~60天湿体积达最大;2个品种的干体积随着灌浆的进行一直不断增加,干湿体积都反应农大108比郑单958子粒库容潜力大。郑单958灌浆前50天粒重增加较快,农大108灌浆前55天粒重增加较快,以后增加缓慢,授粉60天不再增加。2个品种灌浆的前30~35天水分变化较小,灌浆35天后水分开始迅速下降。2个品种授粉30~35天时灌浆速率最快,日增千粒重达9g以上;授粉后40~45天灌浆速率快速下降,呈越来越弱的趋势;同时也反映农大108比郑单958灌浆速度相对滞后,故农大108收获期还要晚些。综上所述,郑单958之类的中早熟品种在开花授粉后55天左右收获最好,即9月底—10月初收获,对中晚熟农大108之类品种,开花授粉后的60天左右收获最好,即10月上旬收获,各种指标和效益都能达到最大化。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追氮时期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优质种植中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纯氮307.5~322.5 kg.hm-2(其中有机氮37.5~52.5 kg.hm-2,化肥氮270 kg.hm-2)、基追比例为5∶5的条件下,烟农19和皖麦50的籽粒产量均以拔节期追施最高,产量分别达到9 497.10和9 857.55 kg.hm-2,以始花期追氮产量最低。粗蛋白、湿面筋含量、Z-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主要品质指标均随追氮时期推迟而提高,强筋品种烟农19在拔节期以后追氮的品质均能达到优质小麦标准(粗蛋白含量≥14%)。各氮肥利用参数基本以拔节期~孕穗期处理较高,追氮时期前移和后移均使各参数降低,拔节期~孕穗期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综合两个年度的结果,淮北地区小麦实现高产、优质栽培的追氮时期以拔节期~孕穗期为佳,传统的氮素"一炮轰"运筹方式难以达到9 000 kg.hm-2的超高产水平。
淮北地区小麦综合栽培技术组装配套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07
摘要:以影响淮北地区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基本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拔节期追氮量为决策变量,以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烟农19在淮北地区生态点的产量模型,即基本苗440.25万苗/hm2,施氮113.7kg/hm2,施磷156.9kg/hm2,施钾126.0kg/hm2,拔节期追氮103.35kg/hm2时,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9 795.22kg/hm2;同时提出了预设产量9 000kg/hm2的590种方案及95%分布量的区间数值。在设定的五项农艺措施中,以基本苗对烟农19产量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施磷量,基本苗的设定是烟农19在生态点高产栽培的关键。
阜南县主要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通过对阜南县近年形成的“经—经—菜”、“经—粮—菜”和“粮—粮—菜”主要三熟种植模式成因和特点的研究 ,探讨了熟制改革的可行性 ,提出了种植结构调整的对策 ,促进了该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品种及其系谱
《安徽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本文概述了我省淮北地区主要小麦品种的生产类型及其在生产应用中的演变。介绍了80年代省作物品种审评会审定通过的小麦品种概况,并对它们的系谱进行分析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