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淮北地区晚播小麦产量构成分析及抗晚播品种筛选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乔玉强 1 ; 曹承富 1 ; 杜世州 1 ; 赵竹 1 ; 李玮 1 ; 陈欢 1 ; 张向前 1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淮北地区;晚播小麦;产量构成;抗晚播指数;聚类分析;品种筛选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5 年 31 卷 15 期

页码: 17-21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为筛选适合安徽淮北地区种植的晚播小麦品种,以20份淮北地区主栽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晚播(11月14日)条件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并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的抗晚播能力特性。结果表明,晚播小麦品种的产量变幅为6939.30~8112.75 kg/hm2,产量构成间的变异表现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在晚播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中,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穗粒数与产量间的相关极显著(r=0.578),千粒重与产量间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穗数(X1)、穗粒数(X2)和千粒重(X3)对单位面积产量的形成具有真实的回归关系,所构建的回归方程为Y=71.964+3.483X1+5.327X2+2.533X3;聚类分析表明,20个主栽品种在遗传距离为1.206处被划分为4类,同时根据聚类结果,筛选了一批抗晚播能力较强的品种,如‘皖科06290’、‘许科1号’、‘宿553’和‘周麦27’等,这些品种可作为安徽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种植的理想品种。

  • 相关文献

[1]淮北地区小麦主栽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抗寒性评价. 乔玉强,曹承富,杜世州,赵竹,张向前,李玮,陈欢. 2018

[2]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乔玉强,曹承富,杜世州,赵竹,蔡海涛,李玮,陈欢. 2014

[3]夏大豆3000kg/hm~2栽培技术指标与技术操作规程. 张磊,戴瓯和. 2003

[4]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品种及其系谱. 吴清鹄,张志勇. 1993

[5]淮北地区小麦综合栽培技术组装配套研究. 牛元民,杜世州. 2007

[6]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的适宜收获期研究. 吴兰云,徐茂林,周得宝,陈洪俭,陈现平,李建花,李金才. 2010

[7]阜南县主要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的研究. 项田夫,王省业,朱炜华,李治才,胡永年,王光宇. 2000

[8]淮北稻麦吨粮田建设中水稻高效开发与高产配套技术探讨. 汪强. 1993

[9]淮北地区温室越冬番茄栽培技术. 刘天宝,刘才宇,赵贵云,朱培蕾,吴国喜,朱秀蕾. 2009

[10]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追氮时期研究. 杜世州,曹承富,张耀兰,赵竹,乔玉强,刘永华,张四华. 2010

[11]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示范的产量结构及配套技术分析. 王世济,陈洪俭,左晓龙,阮龙,高正良. 2013

[12]籼粳交组合甬优1540钵育机插超高产的产量构成及其群体光合特征. 吴文革,习敏,许有尊,陈刚,周永进. 2017

[13]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吴文革,杨联松,赵决建,胡根生,方文杰,白一松,张四海,张玉海. 2008

[14]不同施氮条件下杂交中籼稻的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 吴文革,杨联松,苏泽胜,张玉海,白一松. 2008

[15]小麦新品种‘轮选22'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甘斌杰,黄晓荣,夏孝群. 2014

[16]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 习敏,吴文革,汪靖桂,汪宏伟,陈刚,许有尊. 2017

[17]皖稻101产量构成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夏加发,李泽福,唐光勇,沈绪波. 2003

[18]孕穗期淹水胁迫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周永进,王斌,许有尊,陈刚,胡琪峰,吴文革. 2013

[19]中籼898产量构成及高产栽培措施研究. 夏加发,李泽福,高峰,唐光勇. 2000

[20]超级稻Ⅲ优98的产量构成与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吴文革,吴桂成,杨联松,白一松,张培江,陈周前.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