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大豆R_(SC4)抗病候选基因Glyma.14G204700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SC4株系的基因位点R_(SC4)(resistance to SMV strain SC4,R_(SC4))的候选基因Glyma.14G204700在大豆不同抗性品种中的序列结构特征和保守结构域,以齐黄1号、科丰1号、大白麻和南农1138-2共4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通过基因克隆获得大豆Glyma.14G204700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和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大豆Glyma.14G204700基因在4个大豆品种中的cDNA全长为4 719~4 776 bp,编码1 295~1 307个氨基酸,预测蛋白的分子量为148.38~149.33 kD,等电点为5.53~5.61,均为具较强亲水性的非分泌蛋白。Glyma.14G204700蛋白含有植物抗病基因家族蛋白的保守功能域——核苷酸结合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复结构域。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和β-折叠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59.45%~61.08%、28.65%~30.15%、8.11%~8.88%和1.61%~2.16%。启动子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含有脱落酸、低温及干旱等多种逆境胁迫响应元件。表明大豆R_(SC4)抗病候选基因Glyma.14G204700在大豆不同抗性品种中具有不同的等位变异,优异等位变异的鉴定和开发可为抗SMV大豆育种提供基础材料。
高蛋白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皖豆3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大豆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豆39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国审高产品种合豆3号为母本,高蛋白品种冀豆12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6-2017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南片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20.38 kg·hm-2,较对照中黄13平均增产3.88%.2018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南片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836.50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4.76%.经测试,皖豆39蛋白含量为45.81%,脂肪含量为18.56%,对SC3和SC7株系均表现抗病.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190017.其主要特点是优质、高产、抗病耐逆性强,适宜在山东西南部、河南中南部、江苏和安徽省淮河以北等地区种植.
大豆RSC4抗病候选基因Glvma.14G204700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SC4株系的基因位点RSC4(resis-tance to SMV strain SC4,RSC4)的候选基因Glyma.14G204700在大豆不同抗性品种中的序列结构特征和保守结构域,以齐黄1号、科丰1号、大白麻和南农1138-2共4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通过基因克隆获得大豆Glyma.14G204700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和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大豆Glyma.14G204700基因在4个大豆品种中的cD-NA全长为4 719~4 776 bp,编码1 295~1 307个氨基酸,预测蛋白的分子量为148.38~149.33 kD,等电点为5.53~5.61,均为具较强亲水性的非分泌蛋白.Glyma.14G204700蛋白含有植物抗病基因家族蛋白的保守功能域——核苷酸结合域和富含亮氨酸重复结构域.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a-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和β-折叠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59.45%~61.08%、28.65%~30.15%、8.11%~8.88%和1.61%~2.16%.启动子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含有脱落酸、低温及干旱等多种逆境胁迫响应元件.表明大豆RSC4抗病候选基因Glyma.14G204700在大豆不同抗性品种中具有不同的等位变异,优异等位变异的鉴定和开发可为抗SMV大豆育种提供基础材料.
大豆症青综合危害因子的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大豆症青在黄淮海地区发生较为普遍且呈愈发严重趋势,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大豆症青主要表现为大豆进入成熟期后,部分或全部豆荚未鼓粒或鼓粒不完全,豆荚、叶片和茎秆等一直保持绿色的症状。根据前人报道及调查分析发现,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的主要症状类型有无症状整株症青、矮缩症青和部分复合症青3种类型。本文根据不同症状类型分析了导致不同症状大豆症青的危害因子。综合分析认为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除部分地区与气候异常或土壤营养失衡有关外,主要是由大豆病毒和虫害协同侵染所致。此外,针对主要危害因子提出大豆症青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主要从品种改良、种衣剂拌种、农药化肥优化、土壤改良等方面进行实施。
1983-2019年安徽省夏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变化趋势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105份安徽省1983-2019年培育的夏大豆品种进行分析,研究产量、品质和抗病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普通夏大豆品种有100份,占95.24%,杂交夏大豆有5份,占4.76%.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全生育期和蛋白质脂肪总量变异幅度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极显著负相关(r=-0.318),与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r=0.269).蛋白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86),与蛋脂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9).百粒重、产量和脂肪含量随年份更替均呈极显著上升,年平均升高量分别为0.06 g、16.59 kg·hm-2和0.02%;全生育期变化不大,株高、有效分枝、蛋白含量和蛋脂总量以年平均0.23 cm、0.03个、0.07%和0.05%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007-2019年安徽省审定的64份大豆品种对SMV优势株系SC3和SC7抗性均达到高抗和抗病的分别有3和11份,占比分别为4.69%和17.19%,属于抗病型(高抗+抗病)和中间型(中抗+中感)的品种数分别为28和35份,占比为43.75%和54.69%.显著性分析发现对SMV具有抗病型和中间型的品种其平均产量和蛋脂总量差异不显著.综上可知,在进行高产育种的同时,协同改良品种的抗病性与品质是安徽省大豆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 夏大豆;品种;产量;品质;抗性
大豆新品系抗SMV鉴定及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病具有抗性的大豆新品系,以1 108份新选育的大豆品系为材料,人工接种SMV优势株系SC3和SC7,通过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考察其抗性,同时分析其亲本来源和抗性。结果显示,有356和326份大豆品系对SMV株系SC3和SC7分别表现高抗,占比为32.13%,29.42%,同时对这2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品系有252份,占22.7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和r=0.956)。线性回归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其病情指数呈线性关系,线性关系显著,其发病率可以分别解释其病情指数变异的88.75%,91.47%。从亲本来源可以看到,母本来源于河北育成的品系数最多,有97份;父本来源于国外育成的品系数最多,为85份。抗性分析显示,来源于河北的母本抗性的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后代品系平均发病率和病指指数也均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SMV病情预测和大豆抗病育种提供了参考。
皖豆33对SMV株系SC3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定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严重影响我国大豆产量及品质。本研究利用抗病高产稳产大豆品种皖豆33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接种SMV优势株系SC3,研究皖豆33的抗性遗传方式及其与不同品种抗性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接种SC3后,抗感组合(Williams 82×皖豆33)及(皖豆33×南农1138-2)的F1单株均表现抗病,卡方测验结果显示F2群体符合3抗∶1感的分离比,F2∶3家系分离比符合1抗∶2分离∶1感,表明皖豆33对SC3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命名为RSC3(w))控制;抗×抗组合科丰1号、齐黄1号和大白麻×皖豆33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研究显示,科丰1号与皖豆33携带对株系SC3的抗性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齐黄1号、大白麻与皖豆33携带抗SC3的基因是不等位且独立遗传。利用皖豆33×南农1138-2的392株F2群体将皖豆33携带SC3的抗性基因RSC3(w)定位在大豆2号染色体SSR标记BARCSOYSSR_02_0610和ZL-5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29 cM和0.35 cM,物理距离约为175 kb。
2008-2018年黄淮南部审定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大豆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黄淮南部高产优质大豆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文章从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方面对黄淮南部2008-2018年审定的187份(次)大豆品种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1年来黄淮南部审定的大豆品种生产试验最高产量达到3 783.00 kg·hm-2,平均产量为2 854.05 kg·hm-2,山东省审定品种的平均产量可达3 121.05 kg·hm-2的高产水平.187份(次)大豆的品质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多数地区平均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和蛋脂总量均在40.00%、20.00%和60.00%以上,且不同年份间差异不显著,其中安徽省、江苏省品质较优.抗病性方面以抗病、中抗和中感大豆花叶病毒为主,尤其近5年,抗病和高抗的品种数明显增多,而中感和感病不断下降,未见高感品种出现.综上分析,2008-2018年黄淮南部审定的大豆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93份大豆品系对SMV抗性鉴定与分子标记检测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是中国最主要的大豆病害之一,了解大豆对SMV的抗性,掌握SMV抗病基因的分布,可为合理种植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SMV株系SC3和SC7,接种鉴定193份大豆品系对SMV的抗性,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不同品系所含的抗病基因位点。结果表明,鉴定品系中对SC3和SC7分别表现高抗的有28份和31份,占14.51%和16.06%;均表现高抗的有15份,占7.77%。标记检测结果显示,感病对照‘南农1138-2’和54份品系中未检测到抗病基因位点;检测到1个和2个抗病基因位点的品系数分别有26份和41份,中抗以上的分别为13份和25份,占50.00%和60.98%;含有3个及以上抗病基因位点的品系数有72份,中抗以上的有65份,占90.28%,表现感病型(感病和高感)的仅4份,占5.56%。总之,含抗病位点较多的品系对SMV株系抗性强的品系数多,今后应育成多基因聚合的持久抗性大豆品种。
大豆品系抗SMV评价及亲本来源分析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大豆生产中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病毒病害。为筛选抗SMV品种,采用我国黄淮大豆产区SMV优势株系SC3和SC7,人工摩擦接种评价了815份大豆品系对SMV的抗性并分析了其亲本来源。结果表明:对SMV株系SC3和SC7分别表现高抗的有136和42份,占鉴定品系数的16. 69%和5. 15%;对SC3和SC7均表现高抗的有13份,占比为1. 60%;对两个株系均表现抗病的有215份,占26. 38%。表现高抗和抗病的大豆品系如H62509、H63001、H61927、W633619和W636513等通过审定后进行推广将对SMV的控制起到关键作用。对选育品系的亲本来源进行分析发现,以山东材料作为母本育成高抗品系的概率最高,而用安徽材料作为父本育成高抗品系的概率最高。研究结果将为大豆抗SMV育种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