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通报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使花培在粳稻育种实践中和科学研究方面更好地发挥其优势,提高诱导频率,扩大基因材料来源,我们于1975—1981年开展了研究,其结果提要如下。1、影响花粉产生愈伤组织的探讨:(1)基因型与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通过三十份材料试验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材料都可以产生愈伤组织,但来源于基因型不同的花粉,在相同条件下,所产生愈伤组织的频率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材料未能产生愈伤组织。(2)营养基础与愈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矮败”小麦是通过太谷核不育基因Ms2(Ta1)和“矮变1号”矮秆显性单基因Rht10紧密连锁而成的附加矮秆标记性状的显性核不育新材料。为了更好地利用,我们对其有关生物学规律进行了系列研究。本文对“矮败”小麦的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矮败”小麦的开花习性,除不育穗开花状况和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穗相似而和普通小麦明显不同外,其余习性均和普通小麦品种基本相同,“矮败”小麦的柱头生活力也长达10天以上。
关键词:
“矮败”小麦
开花习性
柱头生活力
太谷核不育小麦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的历史和现状;评述了小麦白粉菌猖獗的生物学和流行学基础。然后,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列举了大量的历史统计数据,运用了数学模型的分析方法,从理论上分析阐明了全国种植的小麦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氮肥重施偏施,耕作制度变化,农田灌溉面积巨增,田间小麦密度加大,大气候变暖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所致的决策上失误等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小麦白粉病日趋严重的局面。进而预测未来该病仍呈上升趋势。最后,提出了短期和长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加重原因
趋势预测
对策
《广西热作科技
》
1992
摘要:本文论述了茶树光合作用四大特征以及光合产物累积、运转、分配趋向。并提出了:(1)提高茶园肥力水平,促进光合物质代谢;(2)加强茶园旱季灌溉,增强光合强度;(3)进行茶园合理密植,扩大绿色同化面积;(4)实行立体复合种植,提高光合效率等四项促进茶树光合作用的途径。
关键词:
茶树
光合作用
光合产物
提高途径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本文分别用四种统计分析方法,对皖稻27号产量及其构成产量的四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构成产量的四因素对产量均有积极作用,作用大小顺序依次为亩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同时,构成产量的四因素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增进的关系。并提出亩产500公斤以上的产量结构及主要栽培措施。
关键词:
皖稻27号
产量构成因素
统计分析
增产措施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对小麦孕穗期茎、叶、倒1—倒4叶片的K等9种矿质养分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孕穗期K、Na含量茎>叶,B、Ca、Mg、Fe、Mn含量茎<叶。倒1—倒4叶片间的养分含量相差较大,品种间的差异虽然也较大,但其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对9种矿质养分的相关,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K、Mn、Zn三种养分在小麦孕穗期中的行为最密切。
关键词:
小麦
孕穗期
矿质养分
聚类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经两年多点试验、示范,结合生产实践,提出我省双季稻区双杂吨粮田的几项农艺措施优化组合:早杂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秧龄35(花草茬)~45(白菜型油菜茬)天;亩栽2.8~3.1万穴,每亩连分蘖栽5.5~7苗;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磷、钾分别为9.2公斤、2.4公斤、9公斤。双晚亩播种量12.5公斤左右;秧龄35~40天,亩栽2.7~3万穴,每穴连分蘖栽5~6苗;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磷、钾分别为12公斤、3.5公斤、11.6公斤。分蘖力强的栽插密度取下限;反之,取上限。高肥田(有机质含量2.5%以上)亩施纯氮可减少2~3公斤。
关键词:
双杂吨粮
农艺措施
优化组合
《中国饲料
》
1992
摘要:在当前蛋白质饲料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菜籽饼作为畜禽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菜籽饼含粗蛋白质35~37%,但菜籽饼还含有硫葡萄糖甙(芥子甙),可水解生成异硫氰酸盐、噁唑烷硫酮等有毒物质,侵害畜禽甲状腺和肝脏,阻碍畜禽生长,且由于菜籽饼适口性差,所以我国菜籽饼用于饲料的数量很少。因此,必须寻求脱除菜籽饼毒素和提高其适口性的简易方法,以扩大饲用量。我所经过多年实验,研制出安科1号菜籽饼脱毒剂,脱毒率达93%,脱毒后的菜籽饼含硫甙总量0.032%,其适口性也得到明显改善。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本文综合研究和分析了土壤营养状况、油菜吸肥特点和肥料性质,以及种植制度中的肥料分配,提出了油菜专用肥配方。示范推广结果表明:油菜专用肥增产增收,节约用肥,深受农户欢迎。
关键词:
油菜
专用肥
最佳施肥量
限制因子
《食品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新技术,分析测定世界3大高香红茶之一祁门红茶中主要苦香物质的含量与组成,为科学地分析茶叶香气,提供了先进的分测方法
关键词:
红茶香气
计算机
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