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通过江淮丘陵地区玉米节水措施研究 ,初步证实了土壤改良剂健苗素节水增产效果较好。研究结果显示 :健苗素使玉米增产 8.2 % ,土壤水分相对含量增加 7%~ 16 %。
关键词:
节水措施
健苗素
土壤含水量
玉米
《安徽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研究表明,皖单4号、掖单2号在皖南广德红黄壤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经济产量较高。在玉米生育后期雨水较少情况下,氮素水平可减少60kg/hm 2,皖单4号、掖单2号产量达6 700kg/hm 2。
关键词:
玉米
品种比较
追肥
氮素
《安徽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采用HAMBLIN的方法,利用1988-1997年安徽省玉米区试试验的产量数据,对我省玉米试点设置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灵壁,霍山,宣城,界首,阜阳,县,合肥这几个试验点设置较合理,试验结果准确,可靠.
关键词:
玉米
区试点
设置合理性
安徽
区域试验
《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为探索皖玉4号9000kg/ha以上最佳栽培方案,对其种植密度、播期、磷肥、氮肥4项栽培措施进行五水平试验。采取正交回归旋转设计,利用微机进行模型分析和模拟寻优,得到其在本试验地区的最佳栽培方案为:密度79395~82500株/ha,6月12~14日播种,施磷酸钙(作基肥)600~690kg/ha,施尿素405~435kg/ha,其中20%作基肥,80%作追肥,于播种后30d施下。
关键词:
皖玉4号
高产栽培
模拟分析
玉米
《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系统研究了种植密度,氨素施量及运筹方式,播种期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建立了产量、1产量构成、籽粒灌浆、群体动态等一系列数学模型,进一步确定了吨粮系统中各栽培因子的理学分析了产量构成、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茎蘖动态与产量的关系,找出了诸项指标的适宜值,实现了栽培措施的定调控.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栽培
产量
群体结构
产量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通过对来源不同的10对玉米自交系与综合系以及它们测交种的观察和鉴定,结果表明:玉米综合系农艺性状有改善的趋势,自身产量高于自交系,两者之间的配合力没有显著差异。为玉米生产上要求的“双高”杂交种(杂交种、制种产量均高),提出新的育种途径。
关键词:
玉米
综合系
农艺性状
产量
配合力
《安徽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根据1989—1991年三年七项试验结果,结合立地条件,提出皖西大别山区玉米中高产栽培技术要点:选用掖单12号、皖单3号、丹玉13号等杂交组合;按不同海拔和茬口确定适宜播种期:每亩4000—6000株,宽窄行种植;亩施氮素14—16公斤、磷素6—7公斤、钾素12—15公斤、锌素1公斤;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关键词:
玉米
栽培技术
皖西大别山区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将玉米自交系“330”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在附加2mg/L2,4—D的MSB培养基上继代、筛选,产生了三种类型的愈伤组织。用结构疏松,生长迅速的Ⅱ型胚性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在KPR或N_6ap培养基中以1×10~5/ml密度进行液体浅层培养,植板率为5.6%—7.4%。采用分步分化法得到了正常的绿苗,并经过壮根,炼苗后移栽成活。
关键词:
玉米
原生质体培养
植株再生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考查由玉米雌幼穗培养获得的63棵再生植株R_1的自交结实性,以及R_1自交结实植株的株高、果穗、籽粒等多种性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11R_1株高矮化率为52.2%.在11R_1中,有7棵再生株轴色由原来自交系的白色突变为紫红色.33棵自交结实再生株中,有4棵粒色由原自交系的橙黄色突变为紫红色.结果表明:所有再生株R_1都发生了性状变异.
关键词:
玉米
再生植株R_1
性状
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