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棉花生产现状及轻简化植棉技术
《中国棉花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安徽省植棉用工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不足、植棉成本增加的现状,提出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为安徽省棉花进一步发展提供对策。
安徽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成效分析
《中国棉花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安徽省审定的96个中熟春棉品种的性状数据,分析了安徽省育成棉花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的遗传改良成效和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安徽省育成棉花品种平均皮棉产量为1341.03kg.hm-2,产量潜力以每年20.37kg.hm-2的速度增长;产量呈对数型增长趋势,平均比对照增产7.87%,预计下一个五年平均产量将达到1591.48kg.hm-2。纤维品质各项主要指标变化幅度较小,品质一致性好,纤维长度和强度的协调性逐步提高;但缺少高强度的优质棉品种,杂交种麦克隆值偏高、纤维偏粗。对枯萎病具有较好的抗(耐)性,但抗性水平呈下降的趋势;对黄萎病的抗性水平集中在耐病范围,缺乏高抗黄萎病和对枯、黄萎病兼抗型品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棉花育种的主攻目标是解决产量与纤维品质的矛盾,提高纤维强度,降低麦克隆值。
安徽省棉花生产成本分析
《中国棉花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对安徽省三大生态棉区的21个棉花生产单位棉花生产中物化产品消耗和劳动人工投入进行调查,获得了2009-2011年3年的共44份样本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种植1hm2棉花需要投入生产成本26281.35元(不含土地成本)。其中肥料等物化成本实际投入为6316.35元;用工量为396个,折合人工成本18015.00元;燃料动力及农机具折旧等费用1950.00元。针对棉花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从栽培和育种等方面提出了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措施。
安徽省沿江棉区两种栽培方式下棉田杂草发生与危害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初步研究了安徽省沿江棉区直播棉田和移栽棉田杂草发生和危害。运用杂草群落的重要值(MDK)和相对多度(RA),结合K类中心聚类法分析两种模式棉田杂草发生和危害程度。在直播棉田和移栽棉田中,杂草发生种类和杂草演替规律差异不大。一般是以禾本科杂草牛筋草、马唐为重要杂草,由铁苋菜、狗尾草、马齿苋、通泉草、反枝苋和异型莎草等主要杂草组成的杂草群落;直播棉田杂草在棉花蕾期发生密度较大,对棉花的危害程度也较大。两种栽培方式下,不除草棉田的棉花前期株高、叶片数、果枝数和果节数显著低于常规除草棉田;后期的株高、单株铃数、单铃重显著低于常规除草棉田,皮棉产量减少极显著。
关键词: 棉花 直接播种栽培方式(简称直播) 营养钵育苗移栽栽培方式(简称移栽) 杂草 重要值(MDK) 相对多度(RA)
陆地棉SSR核心引物筛选及95份骨干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棉花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391对棉花SSR引物中筛选出均匀分布于棉花26条染色体的52对核心引物,对92份陆地棉和3份亚洲棉骨干种质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2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范围为2~13,平均5.7692个,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s,PIC)在0.3457~0.8800间,均值为0.7100,显示在这些位点上,供试材料的遗传变异比较丰富;聚类分析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73处,3份亚洲棉种质单独聚为一类,92份陆地棉种质被分为4大类群,与系谱分析结果较为吻合;在陆地棉种内,92份种质资源的相似系数在0.71~0.97之间,平均为0.84,表明陆地棉种内的遗传相似性较高,遗传基础狭窄;而广泛的亲本选配与频繁的引种,以及选育过程中未知血缘的渗入,又致使陆地棉遗传背景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