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羿;
李圣;
黄德辉;
孔琦;
郑久坤;
李庆宝;
《 蚕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将家蚕 暗化型灰黑蛾基因(m ln)导入实用品种,育成强健型灰黑蛾中系品种517,与常规日系强健型白蛾品种518组配成夏秋用品种517×518,利用蛾色差异,可使杂交率提高到99%以上。该品种强健好养,眠起齐,耐粗食,茧丝长1 096 m,解舒率71.84%,茧丝纤度2.874 dtex,洁净95.89分,已通过安徽省桑蚕 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家蚕
夏秋品种
517×518
灰黑蛾
杂交率
孙家羿;
李圣;
黄德辉;
汪黑铁;
《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研究认为,在引进基础品种中发现的暗化型灰黑蛾个体,其幼虫期的褐头尾斑及成虫期的灰黑蛾性状为隐性遗传,并受同一基因控制。采用两段连续回交法将暗化型基因(mln)快速导入到实用品种中,选育出中系灰黑蛾春用及夏秋用品系各4个,并育成灰黑蛾春用品种991×992及夏秋用灰黑蛾品种517×518,已通过安徽省桑蚕 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杂交品种一方为灰黑蛾,另一方为常规白蛾,利用蛾色差异,可把杂交率提高到100%。
关键词:
家蚕
暗化型基因
遗传
利用
魏国清;
代君君;
陈复生;
刘朝良;
《 蚕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用超速离心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法从蚕蛹中提取家蚕 80S核糖体,经尿素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家蚕 核糖体的RNA同大鼠核糖体RNA在序列长度上有明显差异,家蚕 5.8S rRNA高于大鼠5.8S rRNA,而家蚕 5S rRNA的序列长度则略低于大鼠。用核糖体失活蛋白R ic in分析鉴定家蚕 核糖体的Sarc in/R ic in结构域,结果是家蚕 Sarc in/R ic in结构域比大鼠Sarc in/R ic in结构域离28S rRNA的3′末端更近。
关键词:
家蚕
核糖体
Sarcin/Ricin结构域
孙家羿;
黄德辉;
王磊;
李圣;
《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对生产上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微量化学农药中毒、慢性传染性蚕病、不良的上簇环境是产生不结茧蚕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
家蚕
不结茧蚕
原因
预防
鲍先巡;
冯纪元;
张磊;
陈复生;
汪泰初;
龚传胜;
《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研究一种新型蚕用消毒剂对几种家蚕 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新型蚕用消毒剂中二氧化氯含量在100 mg/L时,除对曲霉菌杀灭不显著外,对家蚕 其他各种病原菌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杀灭时间10~30 min,完全符合养蚕生产要求。该药剂具有无刺激、广谱、高效、无毒、安全等优点,因此是一种理想的养蚕消毒剂。
关键词:
二氧化氯
家蚕
病原菌
消毒
刘明辉;
孙帆;
徐家萍;
《 北方蚕业
》
2005
摘要: 综述了昆虫分子科学在家蚕 分子系统学、基因组学以及在生理、病理及抗性机理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
昆虫
分子科学
家蚕
黄德辉;
李圣;
孙家羿;
杜经元;
余增亮;
李庆宝;
《 安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把家蚕 暗化型灰黑蛾基因(mln)导入实用品种,育成系列暗化型灰黑蛾品种991,与常规白蛾品种992(离子束诱变育成)组配成一代杂交种,经安徽省桑蚕 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强健好养,眠起齐一,茧形匀整,农村饲养产茧量高,蚕种生产繁育系数高,特别是991为暗化型灰黑蛾,与常规白蛾品种992组配成一代杂交种,可利用蛾色差异把杂交率提高到99%以上。
关键词:
家蚕
春用品种
灰黑蛾
杂交率
孙家羿;
李圣;
黄德辉;
杜经元;
李庆宝;
《 蚕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采用杂交、回交、抗病性选拔等方法 ,育成抗逆性强的品种 82 12、限回 ,与引进中系品种 5 0 1(苏花改 )、5 0 2(丰一改 )组配成“皖夏二号”四元杂交种。经安徽省桑蚕 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强健好养 ,发育齐一 ,茧形匀整 ,茧丝长 110 7m ,解舒率 83 31% ,农村饲养产量高 ,蚕种繁育系数高 ,综合经济性状优良。
关键词:
家蚕
夏秋品种
皖夏二号
杂交育种
抗病选育
黄德辉;
李庆宝;
孙家羿;
杜经元;
李圣;
《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家蚕 引进品种黄·山×平·湖在农村强健好养 ,丝质优。针对繁育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原因 ,提出宜采用建立异地品系、系统选拔、抗逆性选择等方法 ,提高该品种的综合经济性状
关键词:
家蚕
异地品系
系统选拔
抗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