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减少化肥用量妙招

农家科技 2009

摘要:农作物要达到高产,用肥是基础。根据研究发现,如果每亩耕地还田秸秆200千克,可以减少约20%磷肥和钾肥的施用,也就是每亩耕地可以少用约2千克氯化钾和5千克过磷酸钙,可为农民每亩节约15元左右的化肥投入。但要注意秸秆还田并不能有效增加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鳞鲴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

水生态学杂志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从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细鳞鲴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对具体技术进行了描述、量化说明和讨论。细鳞鲴规模化人工繁育是项综合技术,其关键技术是催产药物配伍及其用量、自然产卵受精脱粘材料的选用和鱼苗至夏花阶段的培育。最佳的催产药物是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A2+地欧酮(DOM)+绒促性素(HCG),雌鱼剂量(LHRH-A210μg+DOM5mg+HCG300IU)/kg,雄鱼减半。自然产卵受精脱粘材料宜选用滑石粉、食盐液(滑石粉200g、食盐25g加水5kg搅匀)。鱼苗至夏花阶段的关键是要培育适口的天然饵料和掌握鱼苗下塘时机。

关键词: 细鳞鲴 人工繁殖 鱼种培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洲星”对农作物的抗灾效果及在当前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现代农业科技 2009

摘要:"美洲星"是安徽省农科院引进美国有机矿化技术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对农作物具有增产、优质、早熟、防病、抗灾等多方面效果,特别是在当前农业生产灾害频发情况下,"美洲星"抗灾防病效果表现突出,对农业生产能起到高产、稳产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对粮食安全问题也能起到十分积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杂交组合F_2群体中总戊聚糖含量的分布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小麦杂交组合F2群体总戊聚糖含量的分布特点。[方法]以小麦杂交组合郑麦9405/皖麦19F2代随机群体为试材,分析335个单株籽粒的全麦粉总戊聚糖(TP)含量。[结果]双亲郑麦9405和皖麦19的总戊聚糖含量分别为7.55%和8.80%,F2代群体的全麦粉总戊聚糖含量平均值为7.04%,总戊聚糖含量高于亲本皖麦19(8.80%)的单株占5.7%,低于亲本郑麦9405(7.55%)的单株占65.4%,介于双亲之间的单株占29.0%。其中,总戊聚糖含量高于9.00%的有11株,占3.3%,高于9.50%的有3株,占0.9%;低于5.00%的有14株,占4.2%,低于4.50%的有4株,占1.2%。[结论]在具有不同总戊聚糖含量亲本的杂交组合后代群体中,能够筛选出高、低总戊聚糖含量的育种材料。

关键词: 小麦 杂交组合 F2 总戊聚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分条件下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水稻、油菜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水稻和油菜品种为材料,不施秸秆为对照,研究无水层灌溉栽培和常规淹水栽培条件下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水稻及后茬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常规淹水栽培条件下,小麦秆与土壤混合、油菜秆与土壤混合处理第1年水稻产量较对照增加5.9%~7.2%,第2、3、4年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减少6.7%~8.0%、16.0%~17.9%、22.6%~23.9%;无水层灌溉栽培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第1年水稻产量较对照增加6.3%~11.5%,第2、3、4年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减少0~21.3%、2.1%~2.8%、9.6%~11.6%;秸秆还田处理第1年油菜产量较对照增加1.8%~9.3%,第2、3年油菜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4.3%~10.6%、5.9%~14.1%。[结论]秸秆还田后第1年水稻产量增加,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后油菜产量逐年增加。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稻 油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棉27号早衰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中国棉花 2009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裂果性状的基因型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普通大棚和露地两种栽培条件下鉴定西瓜裂果性,制定西瓜的裂果性状分级标准和抗性评价标准;田间鉴定发现,14个稳定自交系中有13个发生不同程度的裂果,占92.86%;两种栽培环境对裂果的影响效应有差异(F=27.048**,F0.01=3.91),但抗裂程度显著相关(r=0.937**,r0.01=0.6614,df=13)。不同基因型西瓜裂果性差异显著(F保护地=10.7218**,F露地=5.783**,F0.01=1.90,df=13),其中,材料‘x-101’在两种不同的栽培条件下均不裂果,性状稳定,且其综合品质表现优良,可作为抗裂育种的材料。

关键词: 西瓜 裂果 抗性 基因型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补钙方式对葡萄黑痘病抗性的效应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叶面喷施、土施、土施结合叶面喷施等补钙措施,研究不同补钙方法及钙含量对葡萄果实养分和黑痘病抗性的效应。结果表明,各补钙处理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葡萄果实的钙含量,其中单项叶面补钙措施以1.00%(W/V)Ca(NO3)2处理为好,叶面复合补钙以1.25%(W/V)Ca(NO3)2加1.00%(W/V)CaCl2处理为好。相关性分析表明,葡萄果实中的钙含量与葡萄发病率、病情指数呈负相关,氮钙比与葡萄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正相关,即葡萄果实中钙含量的增加,能有效地增强对葡萄黑痘病的抗性。

关键词: 葡萄 氮钙比 黑痘病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