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农业市场信息化发展问题的思考——基于安徽三岗苗木基地农业信息网的调研
《中国合作经济 》 2008
摘要:"信息入户"工程在许多地方快速发展,农户自购计算机等设备上网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然而,许多农户在试图利用网络开展农产品推广、销售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笔者对农业信息化工作发展较好的安徽三岗村进行调研发现,


高白度低PPO活性小麦种质筛选
《安徽农学通报 》 2008
摘要:本试验对142份小麦种质资源的面粉白度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面粉白度值高于国家一级粉标准的有73份,占样本总数的51.4%;样本PPO活性低于100 AU.min-1.g-1有41份,占供试样本的28.9%;筛选出9份面粉白度值高于80%,且同时具有较低PPO活性(<100 AU.min-1.g-1)的小麦种质,可作为小麦白度性状改良的遗传材料。


施肥对砂姜黑土基础肥力及强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的培肥效果和不同土壤基础肥力水平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22年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砂姜黑土基础肥力的变化,并分析了土壤主要养分性状与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均能较单施化肥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同一施氮水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的基础肥力产量(不施肥时的产量)较单施化肥的高2 715.0 kg.hm-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速效磷含量与籽粒产量、蛋白质、湿面筋和沉降值均呈正相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不仅是培肥地力的主要途径,同时还是确保优质小麦保优栽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果实套袋对砀山地区砀山酥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善砀山地区砀山酥梨果实外观品质,选择不同的果袋、不同套袋时间和不同摘袋时间,研究在砀山地区套袋对砀山酥梨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4月30日套小蜡袋后,5月20日套双光油纸袋的处理;(2)5月25日套单层塑料膜袋后,6月15日套双光油纸袋的处理;(3)5月5日套单层木浆纸袋处理;(4)9月1日或9月10日摘除4月30日套小蜡袋后,5月20日套双油光纸袋组合的果袋处理;(5)9月10日摘除4月30日套小蜡袋后,5月20日套木浆纸袋组合的果袋处理,均达到兼顾内在品质,改善砀山酥梨果实外观品质的目的。


施肥技术对迟熟中粳糯稻“皖稻68”产量影响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索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稻施肥技术,在大田条件下,以迟熟中粳糯稻"皖稻6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不同追氮时期和不同氮磷钾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追氮时期和不同氮磷钾比例对产量有显著影响;(2)施氮量300.0kg/hm2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337.5kg/hm2处理产量次之,产量如果要获得10000kg/hm2以上生产水平,需施纯氮300.0~337.5kg/hm2;(3)在施氮量为300.0kg/hm2、氮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7:3、追氮时期在倒4叶至倒3叶期时,产量最高;(4)施氮量为300.0kg/hm2、基蘖肥和促花肥比例为7:3、氮磷钾比例在1:0.3:0.3~0.6时,有利于"皖稻68"高产。


皖麦55高产优质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及优化方案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淮北地区皖麦55实现高产栽培的农艺措施方案。[方法]以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皖麦55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基本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拔节期追氮量5项农艺措施对其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建立了籽粒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回归模型。[结果]氮素运筹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密度;依据籽粒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数学模型,确定淮北地区皖麦55实现高产栽培的优化农艺措施方案为:基本苗270.2~291.5×104株/hm2,基施氮量142.6~154.0kg/hm2,施磷(P2O5)量112.9~127.1 kg/hm2,施钾(K2O)量115.9~131.8 kg/hm2,拔节期追氮量76.1~85.0 kg/hm2。[结论]该研究为新品种皖麦55在淮北地区高产栽培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施氮条件下杂交中籼稻的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超高产中籼杂交水稻"皖稻153"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施氮量对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氮肥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50 kg(N).hm-2、187.5 kg(N).hm-2、225.0 kg(N).hm-2、262.5 kg(N).hm-2和300.0 kg(N).hm-2等5种施氮量下杂交中籼稻产量差异显著,在150~262.5 kg(N).hm-2范围内,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以262.5 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最高(11 355 kg.hm-2),施氮量增加到300.0 kg(N).hm-2产量下降。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差异主要是因为群体颖花量的差异,施氮量与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3 5**)。施氮量明显影响群体质量,适宜施氮量(262.5 kg.hm-2)能保证杂交中籼水稻达到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粒叶比,在抽穗期维持较高的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和单茎叶片重,有利于后期植株光合能力的提高和光合产物的积累,使后期物质积累的贡献率提高,从而增加产量。适宜施氮量(262.5 kg.hm-2)的氮肥农学利用率也最高。推荐江淮稻区杂交中籼稻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262.5 kg.hm-2。
关键词: 杂交中籼水稻 施氮量 产量构成 群体质量 氮肥农学利用率


中量元素镁对烤烟干物质和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镁对烤烟的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为烤烟合理施用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宣城、休宁两地,以60kg/hm2镁肥为处理,不施镁肥为对照,采集不同时期烟株的根、茎、叶样品,烘干过筛,灰化后用稀盐酸溶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样品的镁及其他微量元素含量。[结果]宣城、休宁两点各时期施镁处理的烤烟,干物质积累数量分别比对照高12%和10%,镁的积累量分别比对照高66%和89%,且叶片内镁含量也高于对照,微量元素的积累量均大于对照。[结论]增施镁肥能促进烤烟干物质的积累,提高烟株镁的吸收和微量营养元素的积累,因而有利于提高烤烟的产量。


黄淮夏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评价
《大豆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更好地利用大豆种质资源,对383份黄淮夏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淮夏大豆在生育期、株高、单株荚数等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上具有多样性,遗传变异丰富;产量与单株总荚数(r=0.714**)、单株有效荚数(r=0.712**)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结荚高度(r=0.593**)、主茎节数(r=0.450**)等也呈显著正相关;每荚粒数与生育期(r=-0.586**)、百粒重(r=-0.437**)呈显著负相关;单株有效荚数与百粒重(r=-0.445**)呈显著负相关。在黄淮夏大豆生态类型内对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黄淮夏大豆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