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白山羊的体性状和肉用性能测定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09
摘要:对安徽白山羊的体性状和肉用性能进行了测定。公羊4,6,8,12月龄的平均体高分别为42.10,46.35,47.66和55.65cm;母羊4,6,8月龄和成年的平均体高分别为40.08,43.76,45.90和63.30cm;羯羊48.30cm。公羊4,6,8,12月龄的平均体长分别为44.24,49.22,50.75和65.00cm;母羊4,6,8月龄和成年的平均体长分别为41.91,46.28,50.06和67.2cm;羯羊45.70cm。公羊4,6,8,12月龄的平均胸围分别为50.08,52.98,56.04和65.00cm;母羊4,6,8,12月龄的平均胸围分别为45.74,49.5,53.33和74.00cm;羯羊50.00cm。公羊4,6,8,12月龄的平均管围分别为6.48,6.78,6.85和7.20cm;母羊4,6,8月龄和成年时的平均管围分别为6.10,6.36,6.61cm和7.80cm;羯羊6.78cm;公羊4,6,8,12月龄的平均宰前体重分别为9.36,12.51,14.59和18.10kg;母羊4,6,8月龄、成年的平均宰前体重分别为7.73,9.67,12.40和26.50kg;羯羊11.45kg;12月龄公羊、成年母羊、羯羊的平均空体重分别为16.66,23.78,10.09kg。平均屠宰率(依宰前活重)12月龄公羊、成年母羊、羯羊的平均屠宰率(依宰前活重)分别为51.11%、49.06%、48.13%。12月龄公羊、成年母羊、羯羊的平均屠宰率(依空活重)分别为54.50%、54.67%、54.49%。12月龄公羊、成年母羊、羯羊的平均净肉率分别为34.31%、35.64%、33.50%。12月龄公羊、成年母羊、羯羊的平均肉骨比分别为1∶2.10、1∶2.70、1∶2.85。12月龄公羊、成年母羊、羯羊的平均眼肌面积分别为8.40,8.05,2.96cm2。


禽病的药物防治基本技术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09
摘要:介绍了禽病防治药物的种类、剂型、剂量、使用方法、作用机理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保存方法,以及药物的批号、有效期,以期为禽病防治提供参考。


鲜湿米粉保鲜工艺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对鲜湿米粉配方及灭菌保鲜工艺进行研究。[方法]以早籼稻为原料生产保鲜米粉,测定添加玉米淀粉、变性淀粉及乳化剂等助剂及不同保鲜处理对米粉品质的影响。[结果]添加助剂能够延缓米粉淀粉老化,改良米粉品质;使用pH值4.0左右的乳酸/醋酸钠溶液酸浸处理后,再通过95℃、40 m in的水浴杀菌,能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保鲜期达到3个月。[结论]该研究可为鲜湿米粉的保鲜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大豆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标记定位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鉴于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分子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采用SSR标记法定位大豆CMS恢复系WR016的恢复基因。根据(W931A×WR016)F1、F2的植株育性,分析表明大豆M型不育系统为单基因配子体不育。由于大豆M-CMS恢复系WR016的恢复基因定位在A1连锁群上,利用A1连锁群上的大豆SSR引物对不育系W931A和恢复系WR016构建的F2分离群体进行分析,获得了与恢复基因连锁的三个标记Satt684、Satt276和Satt545,遗传距离分别为29.5cM、10.7cM和14.1cM。虽然10.7cM还是一个较远的距离,但为进一步精确定位恢复基因,并最终克隆恢复基因打下了基础。


淮猪新品系Ⅰ系生长性能世代选育进展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09
摘要: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淮猪新品系Ⅰ系生长性状均达到或超过了选育目标,日增重、活体背膘及料肉比基本达到稳定状态。25~90kg日增重四世代(699.66g/d)比零世代(670.00g/d)提高了近30g;达90kg体重活体校正背膘厚,四世代(12.64mm)比零世代(13.77mm)降低1.13mm;料肉比四世代(2.97:1)与零世代(3.06:1)差异不显著,但基本稳定在3.00:1左右。淮猪新品系Ⅰ系在生长性能方面的选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双低油菜“一菜两用”高产栽培技术
《农技服务 》 2009
摘要:从品种选择、培育壮苗、大田准备、移栽、大田管理、摘薹、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双低油菜"一菜两用"高产栽培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