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臭鳜鱼低温发酵过程中品质及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中国食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鲜鳜鱼为原材料,8℃低温腌制发酵臭鳜鱼,研究臭鳜鱼在发酵过程中色泽、质构及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鱼肉色泽、质构和挥发性物质均呈规律性变化.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亮度值L*先显著升高后稍有下降,红度值a*和黄度值b*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色泽指标的综合变化使得鱼肉经发酵后变白亮.鱼肉硬度、凝聚性、胶粘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黏着性在发酵起始即明显增强,后保持稳定,而弹性则逐渐增强.臭鳜鱼硬度较新鲜鳜鱼稍有所降低,其它参数值均增加.挥发性物质组成和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基本呈逐渐增加趋势,发酵成熟臭鳜鱼中含有芳樟醇、柠檬烯、4-甲基-2-戊酮、α-松油醇等多种香气物质.


深耕结合秸秆还田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耕层薄化土壤理化性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耕层变薄,直接深耕往往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在存在该类问题的土壤上,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实现在增加耕层厚度的同时维持作物产量,并提升土壤肥力。【方法】试验于2012—2016年在华北平原南部濉溪县进行,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在人工剥离5 cm土层的耕层薄化土壤上开展试验,设旋耕(RT)、深耕(DT)、旋耕+秸秆还田(RTS)、深耕+秸秆还田(DTS) 4个处理。在每年玉米和小麦成熟期进行田间测产;在第4季小麦收获后采集0—10和10—20cm土层土样,分析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和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团聚体分布。【结果】与旋耕(RT)相比,单纯深耕(DT)不能明显提高玉米和小麦产量,显著降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并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及各土层粒径>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深耕配合秸秆还田(DTS)处理玉米和小麦4季平均分别增产7.72%和8.06%,旋耕配合秸秆还田(RTS)处理分别增产7.55%和7.05%。在0—10 cm土层,DTS和RTS处理均明显提升土壤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提高总有机碳及多数组分碳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含量,RTS处理效果好于DTS处理;而在10—20 cm土层,DTS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胡敏酸、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效果好于RTS处理。DTS和RTS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粒径> 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在0—10 cm土层,以DTS处理效果最高,比RT处理增加23.09%,而在10—20cm土层,以RTS处理效果最好,相比RT处理增加6.32%。【结论】在耕层薄化处理的土壤上,单纯深耕提升作物产量的效果不显著,也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及各组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的提升,还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秸秆还田配合深耕或者旋耕均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秸秆还田配合旋耕能有效培肥0—10 cm土层土壤,但对10—20 cm土层土壤肥力改善效果有限;秸秆还田配合深耕在增加耕层厚度的同时,还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明显减弱了单纯深耕对10—20 cm土层土壤结构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耕层厚度 耕作方式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团聚体 玉米–小麦轮作


多花黄精新品种'皖黄精3号'
《园艺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黄精3号’是以系统选育方式从野生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群体中选出的高产、优质、高抗新品种,生长周期125 d左右。植株茎秆直立或略弯曲,平均直径1.5 cm,平均株高95cm。叶片宽大,椭圆形,长宽比常小于2,绿色,草质。根状茎肥厚、姜形、黄棕色,3年生(栽培)平均单株鲜质量395.7 g,黄精总多糖含量13.06%。高抗根腐病。


猪CD8B基因编码区克隆和序列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克隆猪CD8B基因的编码区及检测其碱基变异,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CD8B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序列进行分析.提取大白猪脾脏总RNA后,用RT-PCR扩增CD8B基因.结果 表明,扩增得到长785 bp猪CD8B基因序列,包含完整的630 bp编码区(共编码209个氨基酸),并检测到1个同义突变(c.204A/G).经预测,猪CD8β蛋白的分子式为C1053H1702N296O279S10,分子量为23 293.51,理论等电点为10.24,不稳定系数为50.40,平均亲水性系数为-0.041;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延伸链为主,含1个IgV样结构域;存在1个长21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和1个跨膜区;含1个N-糖基化位点和4个O-糖基化位点.同源性分析表明,猪CD8β蛋白与8个哺乳动物(普通牛,水牛,山羊,绵羊,猫,狗,小鼠,大鼠)的相似性在49%以上.分子进化分析表明,猪CD8β蛋白与普通牛、水牛、山羊、绵羊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猫、狗,最远的是小鼠、大鼠.本试验为研究猪CD8B基因的结构和免疫功能提供基础资料.


安徽省各茶区茶树品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安徽省参加品比试验的各茶区茶树品系的遗传多样性,选取50对SSR引物对安徽省各茶区68份茶树品系进行分析,共检测出65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为13个,50对引物扩增的片段长度在95~370 bp,有效等位基因(Ne)值为1.05~17.22,平均为6.10;观测杂合度(Ho)值为0.00~0.99,平均为0.38;期望杂合度(He)值为0~1,平均为0.62;各引物的Shannon信息指数(I)值为0.12~3.06,平均为1.86;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变化范围在0.04~0.94,平均为0.72;基因流(Nm)值为0.11~4.45,平均为1.03.选出8对核心引物组合,构建DNA指纹图谱.聚类结果表明,68份茶树品系的居群可聚成3类,与居群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似性,地理距离越近的品系,遗传一致度越大.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为安徽省茶树良种的改良和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树品系 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DNA指纹图谱


我国蛋鸡笼养工艺和环境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家禽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蛋鸡生产主要采取笼养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蛋鸡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蛋鸡笼养工艺发生了巨大变化,鸡舍环境控制技术也变得愈发重要.文章介绍了我国蛋鸡养殖笼具系统和鸡舍环境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为我国蛋鸡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种猪跨群体遗传联系评价的方法和应用
《中国畜牧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在猪联合育种中,场间关联率(CR)常作为确定不同种猪群体能否开展联合遗传评估的指标,该指标则依赖于表型和系谱记录。随着猪基因组选择技术(Genomic Selection,GS)在现场育种中的应用和逐步推进,利用全基因组分子标记信息实现遗传背景较为接近的多个种猪群体的跨场联合遗传评估,是加快遗传进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作为基因组联合遗传评估的基础,不同群体之间遗传联系的评价方法还是主要围绕对联合遗传评估结果的定性评价上。利用基因组信息来更加直接或定量的评价不同群体之间的遗传联系,对参考群体构建及育种目标的选择均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跨群体遗传联系评价的方法,并分别介绍了其在奶牛和猪联合育种中的应用情况,为探索更适合联合遗传评估群体间遗传联系评价的方法提供参考和思路。


一种茶树促生菌固化剂的研制及其施用效果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茶园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促生菌的定殖效率,以茶园土壤和茶树生长特性为条件,筛选耐酸铝和养分转化效率较高的菌株,再通过固定化技术,获得固定化促生菌剂,以游离态菌液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比较菌株的土壤定殖、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养分状况。试验筛选出一株红酵母菌属的菌株(Rhodotorula sp.)命名为WYS2。通过固化技术(0.25%活性炭吸附2%菌体后,用1%海藻酸钠+2%琼脂包埋)制作的促生菌固化菌剂,在与有机肥施用40 d后促生菌WYS2在土壤定殖效率较游离态菌悬液提高293倍。同时在0~20 cm土层中,与不施用菌株WYS2处理和施用游离态WYS2菌悬液处理相比,固定化WYS2菌剂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了23.4%~39.8%,速效钾含量增加了18.1%~25.1%,铵态氮含量增加了36.4%~45.1%。因此,认为利用筛选出的促生红酵母菌WYS2结合固定化技术使用后可有效提高其土壤定殖效率,同时促进茶园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铵态氮等速效养分含量的增加。


2019年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家兔是节粮型草食小动物,其养殖投资少、见效快,已成为中国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的优势产业.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取得了较大进展.文章分别从家兔传统育种、分子育种和繁殖等方面对国内外2019年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国外在传统育种、分子育种和家兔繁殖方面均作了较多的研究,传统育种主要是针对选择和环境及添加物对家兔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分子育种方面主要是对繁殖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其中产仔数及精液蛋白方面的研究较多,其次是生长、肉质、毛色等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而繁殖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公兔精液的保存方法及添加物对家兔精液品质、产仔数和受胎率的影响.国内家兔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也主要包括传统育种、分子育种和家兔繁殖,但国内的研究重点在分子育种研究,其中品种与遗传多样性及皮毛性状功能基因的研究较多,主要采用高通量测序、常规基因克隆和基因编辑的方法筛选对研究性状具有重要调控功能的基因及调控网络;而传统育种性状评定和家兔繁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该综述可为家兔的育种和生产研究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