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48条记录
深翻、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水分渗漏和氮素淋溶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轮作区常年浅耕与不合理施肥导致的土壤犁底层增厚与土壤板结的问题,研究深耕(打破部分犁底层)与施肥方式对稻田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水分渗漏量、氮素淋溶量及氮素形态的影响,阐明稻田氮素淋溶量与耕作、施肥方式的响应机制,为稻田合理耕层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基于2015年安徽省舒城县设置两种耕作方式(旋耕12 cm、深翻20 cm)、3种等氮量施肥方式(仅施化肥处理T1、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T2、有机与无机肥配施处理T3)的田间定位试验,2019—2020年监测土壤容重与紧实度以及稻季水分渗漏与氮素淋溶量。(2)通过原状土柱模拟试验,研究深翻30 cm(打破犁底层)对稻田水分渗漏量的影响。【结果】(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深翻20 cm较旋耕12 cm降低了耕层土壤容重与紧实度,但没有显著增加水稻生育期的水分渗漏量,仅在分蘖期增加7.4%,孕穗期之后无显著影响。(2)土柱试验结果显示,深翻30 cm(打破犁底层)水分渗漏量较旋耕12 cm和深翻20 cm显著增加,淹水时分别增加19.0%与11.0%,非淹水时分别增加23.0%与21.5%。(3)田间试验水分渗漏液中的氮素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T3较T1和T2处理在水稻进入孕穗期后显著降低渗漏液中硝态氮的浓度;各施肥处理间铵态氮浓度差异不显著。(4)从整个水稻生育期看,两种耕作方式对氮素淋溶量影响不显著,而3种施肥方式下氮素淋溶量存在明显差异,T3处理降低了氮素淋溶量。深翻条件下T1、T2与T3处理氮素淋溶量分别为10.69、11.74和9.14 kg N·hm-2,旋耕条件下分别为9.83、11.21和8.58 kg N·hm-2。【结论】深翻20 cm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但不会增加土壤水分渗漏及氮素淋溶;相同耕作方式下,有机与无机肥配施不会增加土壤水分渗漏与氮素淋溶。因此,在长江中下游黏质且犁底层厚(如红黄壤型)的水稻土区,部分打破犁底层,有机与无机肥配施,可构建深厚肥沃的耕作层,且不会增加水分渗漏和氮素的淋溶。

关键词: 稻-麦轮作 耕作方式 有机无机肥配施 水分渗漏 氮素淋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明确江淮区域气候变化对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光温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以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察站1992—2013年气象数据、作物生长发育期数据与产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熟制作物物侯期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积温、辐射和降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992—2013年沿淮淮北冬小麦-大豆种植模式,冬小麦播种期提前趋势显著(P<0.05),平均每10a提前3.03d,成熟期变化不显著,全生育期平均每10a增加3.54d;大豆播种期和开花期则显著推迟(P<0.05),平均每10 a推迟3.06 d和0.86 d,全生育期平均每10 a减少3.65 d。江淮冬小麦-一季稻模式,水稻播种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显著提前(P<0.05),平均每10 a分别提前5.12 d、3.87 d和2.92 d,全生育增加2.2 d;小麦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全生育期表现为每10 a缩短0.8 d。沿江江南双季早稻物候期变化不明显,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0.6 d;晚稻平均每10 a播种期推迟1.14 d,抽穗期与成熟期分别提前0.71d和6.85 d,成熟期提前趋势显著(P<0.01),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5.17 d。沿淮淮北冬小麦与江淮一季稻以及沿江早稻和晚稻生长季积温呈增加趋势,大豆与江淮冬小麦积温减少。沿淮淮北与江淮冬小麦及沿江早稻和晚稻生长季辐射呈增加趋势,大豆与一季稻则表现为减少。不同种植模式第1季作物冬小麦和早稻的降水均有减少趋势,而第2季作物大豆、一季稻和晚稻则呈增加趋势。冬小麦-一季稻种植模式周年光温水生产效率最高。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积温和辐射与沿淮淮北冬小麦和沿江双季稻的产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光温是提高其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江淮一季稻积温过高和降水过多也限制产量提升。气候变化改变了两熟制粮食作物物侯期,进一步影响了光温水气候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效率。通过改良品种、改变播栽时间、提高抗逆性等适应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江淮区域 两熟制 物候期 产量 气候资源 资源分配特征 资源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鹅星状病毒衣壳纤突蛋白VP27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扩增获得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的衣壳纤突蛋白基因vp27,并将其克隆至pCold-SUMO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表达载体pCold-vp27经过测序和双酶切验证正确后,转化到感受态细胞Rosetta。挑取阳性克隆子,利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鹅星状病毒衣壳纤突重组蛋白,使用镍柱纯化衣壳纤突蛋白VP27,将定量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ELISA、Western blot和IFA鉴定鼠抗衣壳纤突蛋白VP27多克隆抗体。结果显示,鼠抗衣壳纤突蛋白VP27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大于1∶64 000,Western blot试验结果证明了鼠抗衣壳纤突蛋白VP27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IFA试验结果证明鼠抗衣壳纤突蛋白VP27多克隆抗体能够识别天然的鹅星状病毒衣壳纤突蛋白VP27。

关键词: 鹅星状病毒 衣壳纤突蛋白VP27 多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双季稻轮作系统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养分的综合效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开展了连续3年(2017—2019年)的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等氮条件下有机肥配施化肥(FM)(有机肥全部于早稻季施用)3个处理,对双季稻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土壤肥力进行分析,并连续2年(2018—2019年)对单施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的CH4和N2O排放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早、晚稻产量,其中FM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与F处理相比,FM处理早稻和晚稻分别平均增产5.6%和7.2%,且增产效果随着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增加趋势。FM处理早稻、晚稻和周年轮作CH4排放量较F处理分别增加8.2%、4.8%和6.7%;但N2O排放量分别下降31.4%、5.0%和18.8%。尽管连续2年各处理双季稻轮作系统全球增温潜势差异不显著,但FM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F处理分别下降6.8%和8.5%。与F处理相比,FM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9.7%、4.1%、30.9%和2.5%。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条件下,有机肥集中于早稻季施用替代化肥是增加双季稻产量、提高土壤肥力和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双季稻 有机肥替代化肥 产量 土壤养分 温室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量水平大豆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构成差异研究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功能叶SPAD值、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和光能截获率(LI)的差异,本研究以产量为依据,采用方差分析法将12份大豆品种划分为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比较不同产量水平大豆产量构成因子、SPAD值、LAI及LI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SPAD值、LI和LA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单峰曲线,但生育后期SPAD值、LI、LAI下降速率不同,表现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全生育期平均SPAD值、LI、LAI均表现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2)不同产量水平大豆品种百粒重和单株荚数无显著差异,而单株粒数表现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3)高产大豆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和SPAD值、LAI、LI指标范围分别为:百粒重为20.9~25.8 g、单株荚数为30.1~35.7、单株粒数为58.9~70.1,全生育期平均SPAD值、LAI和LI分别为37.4~38.1、3.0~3.1和81.5%~91.2%。研究结果表明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缓慢,SPAD值保持较高水平,群体LAI和LI较高,拥有较高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是实现高产的主要生理基础。

关键词: 大豆 产量水平 群体特征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模式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一块地缘相近、经济和文化联系较紧密的区域,历史以来这里形成了典型的江南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从不同角度调研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建设主要包含文化遗产建设、文化展馆建设、历史文化聚落建设、公共空间建设、示范村建设、社会资本投入建设6种模式,其中每种模式各有优点和不足.笔者认为,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与本源相关的几种文化遗产建设模式,同与载体相关的几种公共空间建设模式以及与经济基础相关的社会资本建设模式,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而示范村建设模式往往是这些模式的最佳综合.

关键词: 乡村振兴;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铵态氮肥和腐殖酸协同促进孔雀草对土壤中Cd的去除

环境科学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升孔雀草(Tagetes patula L.)对镉(Cd)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铵态氮肥和腐殖酸对孔雀草生长以及土壤中Cd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N)与氮肥和腐殖酸联用处理(NHA)可显著提高孔雀草的生物量;与对照(CK)相比,NHA和N处理下孔雀草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49倍和1.52倍(肥东土壤),提高了2.28倍和1.74倍(长丰土壤).在孔雀草生长期间,氮肥和腐殖酸能够降低土壤pH值,尤其是NHA处理;NHA处理较CK处理在肥东和长丰土壤上pH值分别降低了0.76和0.84个单位;腐殖酸处理(HA)能显著提高肥东与长丰土壤中DOC的含量.NHA和HA处理能显著促进孔雀草根系生长发育,改善孔雀草的根系形态特征.在肥东和长丰土壤中,与CK相比较,NHA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分别增加了64.1%和53.1%,孔雀草Cd的累积量分别增加了7.17倍和4.15倍;NHA处理的土壤Cd去除率最高,在肥东和长丰土壤上分别达到17.06%和14.08%.本研究表明在强化孔雀草修复重金属Cd污染土壤方面,铵态氮肥和腐殖酸的联用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关键词: 植物提取 协同修复 孔雀草 硫酸铵 腐殖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叶菜类蔬菜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中国瓜菜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叶菜类蔬菜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农户习惯施肥(CK)、化肥减量28.5%配施有机肥(T1)、化肥减量31.4%配施有机肥(T2)及化肥减量31.4%配施有机肥和缓释尿素(T3)对乌塌菜和高秆白菜的产量、品质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3处理乌塌菜的单株鲜质量、叶柄长和宽、产量分别显著增加了7.32%、8.94%、7.32%和6.94%,高秆白菜的单株鲜质量显著增加9.91%.与CK比较,化肥减量处理(T1~T3)的乌塌菜和高秆白菜维生素C含量显著提高7.69%~16.32%,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10.68%~13.72%,N吸收量提高5.18%~8.77%,K吸收量增加6.03%~17.78%.综上所述,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可增加叶菜类蔬菜的产量,提高蔬菜的品质和养分吸收量,其中以基肥一次性施用商品有机肥300 kg·667 m-2、18-7-20配方肥40 kg·667 m-2、40 d缓释尿素8.37 kg·667 m-2处理(T3)效果最佳.

关键词: 乌塌菜;高秆白菜;化肥减量;产量;品质;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症青综合危害因子的研究进展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大豆症青在黄淮海地区发生较为普遍且呈愈发严重趋势,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大豆症青主要表现为大豆进入成熟期后,部分或全部豆荚未鼓粒或鼓粒不完全,豆荚、叶片和茎秆等一直保持绿色的症状。根据前人报道及调查分析发现,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的主要症状类型有无症状整株症青、矮缩症青和部分复合症青3种类型。本文根据不同症状类型分析了导致不同症状大豆症青的危害因子。综合分析认为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除部分地区与气候异常或土壤营养失衡有关外,主要是由大豆病毒和虫害协同侵染所致。此外,针对主要危害因子提出大豆症青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主要从品种改良、种衣剂拌种、农药化肥优化、土壤改良等方面进行实施。

关键词: 大豆 症青 病毒 虫害 综合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粮中添加止痢草提取物对淮北麻鸡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添加止痢草提取物对淮北麻鸡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09日龄淮北麻鸡432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止痢草提取物组,每组为216只,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公母各半);试验期62 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止痢草提取物组在对照组基础日粮中添加200 g/t止痢草提取物.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止痢草提取物组淮北麻鸡日增重增加4.43%(P>0.05),止痢草提取物组淮北麻鸡料增重比降低0.90%(P>0.05);与对照组相比,止痢草提取物组淮北麻鸡血清中IgA、IgG含量分别提高了63.13%(P<0.05)、80.08%(P<0.05);血清中IgM含量相同(P>0.05);与对照组相比,止痢草提取物组淮北麻鸡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提高18.92%(P<0.05);淮北麻鸡血清中血糖、总蛋白质、尿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与对照组相比,淮北麻鸡日粮中添加200 g/t止痢草提取物其生长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血清免疫指标及总抗氧化能力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 止痢草提取物;淮北麻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