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Production(模糊匹配)
554条记录
播种量对早籼稻秧苗素质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进行了播种量对早籼稻品种秧苗素质、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稀播培育的秧苗分蘖多、干物质积累量大,且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增加。以播种量60 g/m2的产量最高。

关键词: 水稻 播种量 秧苗素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钾配施对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氮、钾用量配比可显著提高小麦的穗数、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促进产量的显著提高。配施氮钾肥的小麦增产61.3%~110.9%。该试验条件下,以处理N3K2(N 210 kg/hm2+K2O 150 kg/hm2)产量最高,适宜的氮钾比为1.4∶1。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速溶硼肥“富利硼”在油菜上的应用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硼足量的土壤上进行富利硼和硼砂基施和喷施试验,结果表明:富利硼较之于硼砂能更大程度地改善油菜的整体性状,提高油菜产量,肥效明显优于硼砂,又易溶解。同养分含量的硼肥,基施富利硼较硼砂和对照分别增产6.36%和4.82%,喷施富利硼较硼砂基施和对照(清水)分别增产2.4%和40.5%。

关键词: 富利硼 硼砂 油菜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南红黄壤地区连续施用磷钾肥对油菜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皖南红黄壤地区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连续施用磷钾肥对油菜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磷钾肥,促进了油菜的生长发育,提高了油菜植株的养分含量和养分吸收量,从而显著增加了油菜的产量,并且磷肥的增产效应大于钾肥效应,三季油菜平均产量以处理P90K120最高,达到了1968.7 kg hm-2;同时连续施用磷钾肥能够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与试验前土壤相比,速效磷增加了14.83~20.2 mg kg-1,速效钾增加了69.51~109.61 mg kg-1。

关键词: 油菜 产量 养分含量 养分吸收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钾肥配合施用对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磷、钾肥配合施用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磷、钾肥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发育,改善了玉米的经济性状,显著提高了玉米的产量。三季玉米平均产量以处理P90K120(脚标数字为每公顷土壤施用P2O5、K2O的数量,单位为kg/hm2)最高,达到了4912.7kg/hm2。肥料效应方程表明,磷肥的增产效应大于钾肥,同时合理配施磷、钾肥有利于养分的协调供应,提高了玉米植株体内的养分含量和吸收量。

关键词: 磷肥 钾肥 玉米 产量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白云石对酸性黄红壤作物产量及化学性质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云石改良酸性黄红壤三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酸性黄红壤施用白云石可以降低土壤交换性铝的含量,提高土壤pH值和交换性钙、镁的含量,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且有明显的后效。第1—6季作物分别增产10.8%~13.4%、21.5%~48.6%、9.4%~16.2%、10.9%~44.6%、7.9%~22.0%和6.6%~29.8%。白云石施用量为600kg hm-2时,降酸作用可维持3季作物以上;白云石施用量为2500 kg hm-2时,降酸作用可维持6季作物以上。

关键词: 白云石 酸性黄红壤 产量 化学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对抛秧栽培晚稻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摘要:在总施氮(纯氮)量为180kg/hm2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时期对秀水79物质积累和分配及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高分蘖数随前期施氮比例的减小呈下降的趋势,氮肥后移有利于成穗率的提高,延长生育期。产量侧重后期施氮处理的产量较生育后期不施氮处理的产量明显提高,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之比为5:3:2施氮方式产量最高,比对照增稻谷3800.0kg/hm2,增产85.15%。氮素的生产力随着基肥施用量的增加有下降趋势。在不同施氮比例下,对有效穗和结实率有显著的影响,而对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差异不大,因而适当氮肥后移在保证颖花数的前提下,延长剑叶生长时间,防止叶片早衰,可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而增加产量

关键词: 氮肥运筹 晚稻抛秧 物质积累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坚持科技自主创新 实现产业健康发展

农业科技管理 2006

摘要:文章从科技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总结了基本经验和体会及存在问题。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坚持科技创新,实现健康发展。对如何实现产业健康发展,作者提出了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产业 知识产权 科技型企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与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纹枯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2006

摘要: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密度、氮肥运筹2个栽培因子对小麦纹枯病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拔节期施氮比例对小麦纹枯病及产量均有一定的调节效应。降低基本苗、提高追氮比例均能降低纹枯病发病指数,降低密度减轻纹枯病发病程度的效果优于提高追氮比例。但栽培因子对纹枯病的控制和小麦高产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生产上既要通过控制基本苗和基施氮肥比例来减轻纹枯病危害,又要使栽培因子有利于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文中还以高产和控病并重为条件,提出了控制该病发生程度的高产栽培技术初步方案。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 产量 密度 氮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方式对抛秧栽培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总施氮(纯氮)量为18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抛秧栽培的晚稻秀水79茎蘖动态、产量、氮素生产力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基肥施氮比例的减小,最高分蘖数呈下降的趋势,生育期延长。适当增加中后期施氮比例有利于提高产量,过于重施基肥或过多氮肥后移都不利于产量的提高,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之比为4∶3∶3的处理产量最高,比对照增加2 233.4 kg/hm2,增产38.62%。氮素生产力随着基肥施用量的增加有下降趋势。在不同施氮比例下,对有效穗和结实率有显著的影响,而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差异不大,因而在保证颖花数的前提下适当氮肥后移,可延长剑叶生长时间,防止叶片早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产量

关键词: 施氮方式 产量 抛秧晚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