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棉花品种遗传改良成效分析
《中国棉花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安徽省审定的96个中熟春棉品种的性状数据,分析了安徽省育成棉花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的遗传改良成效和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安徽省育成棉花品种平均皮棉产量为1341.03kg.hm-2,产量潜力以每年20.37kg.hm-2的速度增长;产量呈对数型增长趋势,平均比对照增产7.87%,预计下一个五年平均产量将达到1591.48kg.hm-2。纤维品质各项主要指标变化幅度较小,品质一致性好,纤维长度和强度的协调性逐步提高;但缺少高强度的优质棉品种,杂交种麦克隆值偏高、纤维偏粗。对枯萎病具有较好的抗(耐)性,但抗性水平呈下降的趋势;对黄萎病的抗性水平集中在耐病范围,缺乏高抗黄萎病和对枯、黄萎病兼抗型品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棉花育种的主攻目标是解决产量与纤维品质的矛盾,提高纤维强度,降低麦克隆值。


安徽省沿江植棉区油棉连作棉田杂草多样性调查
《中国棉花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对安徽省东至县油菜-棉花连作棉田杂草群落进行调查,利用Sha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生态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分析了杂草群落结构及杂草种群优势度。结果表明,油菜-棉花连作棉田杂草有15科30种,其中早熟禾、通泉草、马齿苋、千金子和婆婆纳为优势种;双子叶杂草在种类和数量上均超过单子叶杂草,成为杂草群落的优势种群;该棉田杂草群落参数中Sha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偏低,表明群落结构不稳定。
关键词: 油菜-棉花连作 杂草群落 Shanon-Weiner指数 优势种
干鲜两用型辣椒新品种皖椒18的选育·特征特性·栽培要点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辣椒(Capsicum annuum)新品种皖椒18的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比较皖椒18和对照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等指标,探讨了皖椒18的生产潜力和推广价值。[结果]皖椒18中早熟;果实羊角形,果长17~20 cm、果肩1.6~1.8 cm;鲜椒单果重20~25 g,干椒单果重3.0~4.5 g;果面光滑,果指10.9,肉厚0.23 cm,心室数2~3个;嫩果颜色深绿,干椒暗红、光亮。皖椒18持续坐果力强,一般单产3万kg/hm2以上,显著高于对照8819。皖椒18干物质、粗脂肪、粗纤维和总糖含量均低于对照湘辣2号,但红色素色价及VC、辣椒素含量均高于对照湘辣2号,总体品质优于对照。皖椒18抗病毒病,高抗炭疽病、疫病和青枯病,抗病性强。[结论]皖椒18熟期早、产量高、米质优,是绿椒、红椒和加工干椒多用型品种,适宜在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等地种植,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采收成熟度对清香型烤烟质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找出2种不同特性的烤烟品种,不同部位成熟采收的外观差异对烤烟质量的影响。[方法]针对烤烟清香型质量风格,结合红花大金元与云烟85的烘烤特性,对不同部位的烟叶设置不同的采收标准,对烤后烟叶的品质进行检测。[结果]2个品种在不同采收标准下,烤后烟叶的质量变化有所差异。随采收成熟度的提高,2个品种的烤后烟叶总氮、烟碱、钾含量呈下降趋势,总糖、还原糖含量呈先上升下后降趋势,但变化幅度有所不同。在评吸质量上,红花大金元随着采收成熟度的提高,中、上部烟叶香气质、香气量有所增加,烟气浓度降低,上部烟叶杂气、刺激性增强。云烟85随着采收成熟度的提高,香气质、香气量有所增加,中下部烟气浓度有所降低,上部烟叶杂气、刺激性增强。[结论]研究可为烟农准确把握不同品种成熟采收的标准做指导,提高种烟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满足卷烟工业对特色烟叶原料的需求及烤后烟叶的提质增香提供参考。


烤烟烟叶稳定同位素与化学成分关系研究
《中国烟草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相关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了烤烟烟叶中稳定同位素与化学成分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碳稳定同位素丰度在烟叶中变异较小,而氮稳定同位素丰度则存在广泛的变异;碳稳定同位素与氮稳定同位素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总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碳氮比和总钾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钾氯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典型相关分析表明,随着烟叶中碳稳定同位素丰度的提高,烟叶中钾含量和钾氯比存在下降的变化趋势。说明烟叶中稳定碳同位素与常规化学成分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对烟叶中不同化学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籼型水稻光敏核不育系1892S选育及其应用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籼型光敏核不育系1892S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介绍1892S的选育经过、育性表现、特征特性、配组及高产栽培技术。[结果]1892S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培矮64S的变异单株选育的中籼光温敏核不育系,2004年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1892S不育期间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100%,花粉不育度和套袋自交不实率均为99.97%;不育起点温度较低(23.5℃),在合肥不育期30 d以上;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达60%以上;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分别为中抗和抗;米质优,达国标GBPT 17891-1999优质稻谷3级标准;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强,其中皖稻153于2005年1月通过了安徽省品种审定,2008年2月通过广西省引种认定,2008年4月通过国家审定,2009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徽两优3号2007年3月通过安徽省审定;徽两优6号2008年4月通过安徽省审定,2012年报国家审定;两优996,2012年报国家审定。[结论]不育系1892S适宜选配中籼组合,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两系中籼徽两优6号制种技术操作规程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制定两系杂交中籼徽两优6号(Oryza sativa L.)的高产制种操作规程,为制种单位提供参考。[方法]对徽两优6号高产制种的前期准备、育秧技术、大田管理、花期预测及调节、去杂及收获工作进行了规范。[结果]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制种基地的选择、制种基地应满足的气象条件、播种期的确定。育秧技术包括苗床的选择、苗床整理、种子准备、播种量、适宜的播差期、秧苗素质及秧龄、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大田管理包括大田准备、移栽、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除。花期预测及调节包括正确使用激素和花粉镜检。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要严格去杂并及时收获、晾晒。[结论]该研究可为徽两优6号的广泛应用奠定制种基础。


对甲霜灵不同敏感程度的辣椒疫霉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地区及对甲霜灵不同敏感程度的辣椒疫霉菌株间的遗传差异,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分离自安徽省和县等(15株)、江苏省南京市(1株)、四川省邛崃市(1株)的17个菌株及经甲霜灵处理筛选得到的3个抗性突变菌株进行了RAPD指纹分析。结果显示10对引物共扩增出30个比较清晰的条带,且均为多态性条带;当以遗传相似系数0.7为阀值时,可以将供试的20个菌株分为4个遗传聚类组,说明辣椒疫霉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同时,RAPD分析结果还表明,经甲霜灵处理所筛选得到的抗性突变株与野生型敏感亲本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但是辣椒疫霉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程度与RAPD的聚类分组没有相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