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包膜控释尿素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油菜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油菜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包膜控释尿素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与施用普通尿素相比,施用包膜控释尿素可以在0.05水平显著提高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施用树脂包膜控释尿素产量在0.01水平显著高于施用普通尿素;在等氮条件下,施用硫磺树脂包膜控释尿素产量在0.05水平显著高于施用普通尿素。树脂包膜控释尿素通过提高油菜产量构成因素中的千粒重和每角粒数来提高产量。与施用硫磺包膜控释尿素相比,施用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在0.05水平显著提高油菜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用量30%,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氮肥利用率最高,在0.01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包膜控释尿素能显著提高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机插穴苗数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盐粳9号(小穗型)、淮稻9号(中穗型)和9优418(大穗型)为机插材料,研究了每穴栽插苗数对不同穗型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穴栽苗数的增加,3种穗型品种的穗数均呈增加趋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呈减小趋势,但变化程度不一。3种穗型品种的产量随穴栽苗数增加均呈先增后减二次曲线变化。小、中、大穗型品种最高产量对应的穴栽苗数分别为4、3、2苗。3种穗型品种稻米的品质性状受穴栽苗数影响的变异程度存在差异,但均表现随穴栽苗数的增加而垩白度和垩白率上升,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率下降,蛋白质含量变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变长;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起始糊化温度等RVA特性值先增后减,而消减值先减后增。对产量与品质指标综合评价,以小穗型品种每穴栽插4苗、中穗型品种每穴3苗、大穗型品种每穴2苗,最利于相对实现高产与优质的协调。


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密穗型水稻扬辐粳7号为材料,在机插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基本苗配置(穴数和本数)对机插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本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穴数的影响大于两者互作,不同基本苗处理以A2B3处理产量最高。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水稻外观品质影响最大,对稻米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为其次,加工品质受影响最小。随基本苗数的增加,机插水稻垩白率、垩白度增加,胶稠度变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水稻RVA谱特征值中的消减值影响最大,热浆黏度其次,峰值时间最小。相同本数不同穴数下,随栽插穴数的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以及糊化温度呈直线增加趋势,崩解值和消减值成直线下降趋势。相同穴数不同本数下,随栽插本数的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以及糊化温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崩解值和消减值成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综合来看,机插稻扬辐粳7号以25.5×104/hm2,每穴4本左右最有利于机插水稻高产优质形成。


施氮量对机插杂交粳稻徐优40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软盘旱育机插条件下,以杂交中粳徐优403为材料,研究了里下河地区稻麦两熟制不同施氮量对机插杂交稻徐优40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机插杂交稻徐优403的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和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以N 225 kg/hm~2处理最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小。施氮量主要影响稻米品质中的垩白度和垩白率,其次为消减值,而对其它品质指标影响较小。品质性状中的加工碾磨品质、稻米的表面积、横面积可与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产优质统一;而其它品质指标则表现为对施氮存在负响应。综合来看,机插杂交稻徐优403适宜施氮量以施N 225 kg/hm~2为宜。


不同氮·钾水平对小麦产量和氮·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氮、钾肥在小麦生产中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钾水平对小麦产量和氮、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处理N210K150的小麦产量最高,达7 950.0 kg/hm2。单独施用钾肥的增产幅度为5.89%~11.00%。氮肥用量为180、210和240 kg/hm2时,钾肥的增产幅度分别达17.87%~26.62%、19.18%~27.10%和20.12%~28.18%,不施钾肥时,氮肥的增产幅度为9.41%~11.67%。钾肥用量为75和150 kg/hm2时,氮肥的增产幅度分别为72.54%~84.42%和76.81%~87.61%。施氮量、施钾量和氮钾交互作用对烟农19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82.90%、14.63%和2.47%,不施钾肥时,氮素的吸收利用率为38.61%~45.16%;钾肥用量为75和150 kg/hm2时,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0.82%~48.68%和43.87%~50.71%。不施氮肥时,钾素的吸收利用率为8.79%~12.84%;氮肥用量为180、210和240 kg/hm2时,钾素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11.24%~12.60%、16.87%~17.90%和16.27%~16.34%。[结论]单独施用氮、钾肥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合理配施氮钾肥的效果更好。


不同药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番茄灰霉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在安徽省合肥市三十岗乡,设6组处理,分别为:①50%速克灵可湿粉剂1 500倍液;②25%灰克超微可湿粉剂1 000倍液;③爱可2 000倍液;④2%扑海因悬浮剂1 500倍液;⑤36%粉霉灵悬浮剂500倍液;⑥CK。观察6组处理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除CK外,其余各组处理均对番茄灰霉病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以处理②、④的防效较好,分别为92.1%、85.4%,①、③、⑤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7%、79.4%、77.8%;与CK相比,各处理对番茄产量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处理②的产量最高,达15 941.30 kg/hm2,其次为处理④,而处理①的产量最低,仅14 162.63kg/hm2。[结论]处理②、④是最佳防治药剂,且对番茄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