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maize yield(模糊匹配)
95条记录
氮肥运筹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利用Logistic方程比较不同处理的玉米子粒灌浆过程。结果表明,渍水处理降低子粒千粒重最大潜力值,降幅达5.5%~10.3%;灌浆持续期缩短,最高达9 d;平均灌浆速率降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提前。氮肥后移较氮肥前移处理提高子粒最大潜力值;平均灌浆速率增大,最高达22.4%;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滞后性",最高延迟13.8%,有利于减轻苗期渍害对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通径分析表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平均灌浆速率和渐增期灌浆速率对粒重影响较大,表现为Tm>Va>V1。苗期渍水抑制子粒灌浆速率,导致夏玉米产量下降,降幅达24.2%~25.7%,氮肥后移能够减轻苗期渍害对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 夏玉米 渍水 氮肥后移 灌浆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单倍体创建方法及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摘要:该文概述了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及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包括玉米单倍体的获得方法、鉴定方法、二倍体加倍方法、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等,重点阐述了加倍方法和基础材料的选择,指出单倍体育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提出单倍体育种技术发展前景。

关键词: 玉米 育种 单倍体 加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地区鲜食糯玉米适宜密度研究

作物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糯玉米皖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江淮地区研究密度对糯玉米产量、穗部性状和农艺性状等的影响,为江淮地区鲜食糯玉米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先增后降变化趋势。2014年度以6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但60 000和75 000株/hm~2处理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2015年度以75 000株/hm2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30 000和120 000株/hm~2处理的玉米产量产量-密度关系符合等比型产量-密度关系的基本特征,2014年玉米产量y(kg/hm~2)与密度x(株/hm~2)方程为y=0.40591xe~((-0.0000135x)),最高产量密度范围为54 185~98 290株/hm~2;2015年玉米产量y(kg/hm~2)与密度x(株/hm~2)方程为y=0.43136xe~((-0.0000137x)),最高产量密度范围为52 494~98 238株/hm~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总体上玉米的穗位高、秃尖长、空秆率增加;穗粗、穗长、穗行数、鲜百粒重下降。江淮地区糯玉米的种植密度以52 494~54 185株/hm~2为宜。

关键词: 玉米 皖糯5号 种植密度 江淮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隆平702选育与制种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摘要:隆平702表现极早熟、高产、稳产、多抗,适合于≥10℃的活动积温2 100℃以上的地区种植。为隆平702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制种基础,介绍隆平702的选育经过和特征特性,总结其高产制种技术。首先介绍基地的选择与管理及隔离条件,然后论述了制种生产的技术措施,包括父母本种植比例与播期、播种方法与全苗措施、种植方式与密度、去杂、去雄、人工辅助授粉与砍除父本、病虫害防治,最后分析了制种生产中的保质措施。该研究可为隆平702高产制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玉米 隆平702 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与密度对沿淮行蓄洪区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的影响。[方法]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研究沿淮行蓄洪区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早播(6月15日)较晚播(6月25日)籽粒灌浆持续时间增长,渐增期有所缩短;快增期和缓增期延长。沿淮行蓄洪区玉米籽粒灌浆持续期可达60 d左右。玉米籽粒灌浆速率随吐丝后天数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玉米高产适宜收获期为10月上旬。随着播期推迟,玉米籽粒最大潜力势降低,籽粒灌浆时间缩短,但籽粒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较长。播期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增大,但渐增期灌浆速率较小。不同播期间玉米籽粒粒重的差异主要是通过渐增期灌浆速度和灌浆期持续天数决定。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粒重的影响主要是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和该时期籽粒干重积累量所致。[结论]试验结果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播期 密度 产量 灌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新品种华安513示范试验

安徽农学通报 2015

摘要:玉米是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14年安排玉米新品种华安513在明光市、界首市、阜阳市颖州区3点示范,各示范区实收产量分别为689.2kg/667m2、626.5kg/667m2、710.8kg/667m2,3点示范表现出高产和稳产。试验通过开展华安513玉米新品种在示范区高产示范栽培技术集成,探讨夏玉米高产、稳产的生物学基础,旨在为广大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支持,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华安513 示范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苗期受渍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苗期渍水7 d降低夏玉米产量,降幅达24.2%~25.7%,氮肥后移能够减轻苗期渍害对产量的影响。玉米产量与穗粒数的相关性大于与千粒重的相关性;吐丝期最大LAI和收获指数与产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但粒叶比与产量间无显著相关性。苗期渍水7 d降低群体LAI,氮肥后移能增大穗位层和穗上层叶片的LAI以弥补穗下层LAI降低导致的群体LAI下降,且弥补的效应大于渍害导致穗下层LAI降低的效应,进而使得苗期渍水7 d下氮肥后移的群体LAI较氮肥前移增大。苗期渍水7 d显著降低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渍水使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转运量增大;氮肥前移处理使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增大,但不利于吐丝后籽粒干物质积累,氮肥后移处理则显著提高了吐丝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苗期渍水7 d使夏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量下降,吐丝后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吐丝后籽粒氮素积累量低于对照,表明苗期渍水7 d处理不利于籽粒中氮素的积累。氮肥后移能够提高成熟期籽粒及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渍水7 d处理使氮素吸收效率和偏生产力显著低于对照,随着氮肥后移,氮素吸收效率提高0.9%~18.2%、偏生产力提高1.0%~17.5%。

关键词: 夏玉米 渍水 氮肥后移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 氮素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高产高效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14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适量氮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籽粒产量增长,施肥经济效益提高。施用不同数量氮肥后,产量增长18.0%~36.8%,平均增产25.1%。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加大先增加后下降,呈抛物线关系,最高产量施氮量为278 kg/hm2,最经济产量施氮量约240 kg/hm2。施肥增收2 331~4 780元/hm2,施用氮肥的产投比为1.19~4.05∶1。

关键词: 玉米 氮肥施用 经济效益 砂姜黑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主要病虫害危害症状及防治对策

农业灾害研究 2014

摘要:介绍了玉米生产中几种主要病害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包括大斑病、小斑病及玉米纹枯病等,并阐述了主要虫害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等,为玉米生产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玉米 病虫害 危害症状 防治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磷肥运筹对砂姜黑土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砂姜黑土生产能力、缓解土壤酸化和防止磷流失导致面源污染,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钙镁磷肥用量和不同品种磷肥对砂姜黑土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2O5用量为90 kg/hm2时,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磷酸二铵、钙镁磷肥配施磷酸二铵分别比不施磷肥处理玉米增产20.8%、4.8%、5.7%、18.1%。施用钙镁磷肥玉米增产效果最大,并与砂姜黑土传统习惯施用的磷肥品种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等处理玉米产量达显著差异。供试土壤钙镁磷肥肥料效应方程为y=22.073x-0.1027x2+5537.4,由此方程可获得最高玉米产量钙镁磷肥(P2O5)用量为107.5 kg/hm2,因钙镁磷肥碱性,用量过高会影响土壤其他养分有效性而降低玉米产量。由此得出,钙镁磷肥是砂姜黑土玉米进一步增产新的施肥技术,其增产机理和施用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砂姜黑土 玉米 磷肥品种 钙镁磷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