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Straw(模糊匹配)
39条记录
安徽阜南县洪河桥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

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2014

摘要:秸秆沼气集中供气不仅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环境和减少碳排放,而且还能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问题,是推进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选择。本文详细介绍了安徽省阜南县洪河桥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的概况、工程特点及管理模式和效益分析。

关键词: 秸秆 沼气集中供气 安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田间条件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下茬作物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实现科学合理的秸秆还田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正常施肥、不施肥,不浇水、浇2次透水条件下全量、2倍量和无小麦秸秆还田,共8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幼苗生长和成熟期生物学与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测定了玉米的出苗率、根系2次活力、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在水肥充足、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无小麦秸秆还田和2倍量还田的玉米幼苗,小麦秸秆还田的有无与多少都会对玉米幼苗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秸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减弱,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长势均良好。玉米成熟期考种结果表明,2倍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861.95kg/hm2,增长率达68%;全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567.34kg/hm2,增长率达61%;而仅浇2次透水无小麦秸秆还田的对照2较对照1增产2525.25kg/hm2,增长率为60%。可见,通过农艺措施调节,能减轻过量秸秆的负效应,降低秸秆还田对下茬作物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正常施肥条件浇2次透水的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有显著增产效果。

关键词: 小麦秸秆 还田 玉米 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系杂交中籼皖稻153抗倒特性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揭示皖稻153抗倒特性强的成因。[方法]对两系杂交中籼皖稻153和其双亲及部分同型主栽组合等茎秆和根系性状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皖稻153较之其他参试品种,在茎秆性状上具有适中的株高和较强的抗折力;在根系性状上具有丰富的根系数量和明显的根长优势。[结论]皖稻153表现出较小的倒伏指数和较强的抗倒能力。

关键词: 水稻 茎秆 根系 倒伏指数 表观总根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尼龙网袋法于2007—2008年连续2a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研究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养分释放规律及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在0—30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90d时累计腐解率达到了48.9%—61.3%。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K>P>N≈C。节水栽培模式下小麦秸秆还田腐解率和养分释放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呈现"前期迅速增加,中期急剧减少,后期缓慢减少"的变化特征,而纤维素酶活性呈现"前期剧升、中期缓增、后期骤降"的变化趋势。小麦秸秆在节水栽培模式下还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适当增加秸秆用量可以提高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用量过高对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有负效应。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均呈增加趋势。速效钾含量在秸秆还田30 d时达到最高,而后则逐渐降低。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提高效应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提高秸秆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的正效应。

关键词: 水稻栽培模式 小麦秸秆 腐解特征 生物学特性 养分状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覆盖还田和土埋还田。【结果】秸秆还田后,在0-30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油菜秸秆在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采用土埋还田腐解率最大,90 d时腐解率达61.06%。试验结束时,小麦秸秆累计腐解率为48.88%-59.95%,油菜秸秆为50.88%-61.06%。常规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还田腐解率>秸秆土埋;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土埋>秸秆覆盖。秸秆覆盖还田时,两种栽培模式秸秆腐解率差异不大。而在秸秆土埋还田时,节水栽培秸秆腐解率>常规栽培。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钾>磷>氮≈碳;90 d时,小麦秸秆中48.29%-63.79%的碳、48.35%-52.83%的氮、54.83%-67.49%的磷和91.98%-95.99%的钾被释放;油菜秸秆中50.29%-66.55%的碳、46.48%-57.67%的氮、56.44%-75.64%的磷和92.31%-96.24%的钾被释放。栽培模式和还田方式对秸秆碳、氮和磷释放率的影响与对秸秆腐解率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腐解30 d时,秸秆中已有超过90%的钾被释放出来。【结论】实行秸秆还田,水稻栽培模式宜采用节水灌溉栽培,可以促进秸秆腐解,提高其养分释放率。

关键词: 水稻栽培模式 秸秆还田方式 油菜秸秆 小麦秸秆 腐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及氮肥运筹对晚稻产量·农艺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沿江双季稻区适宜稻草、沼液还田量和化肥施用量下水稻优质高产氮肥运筹技术。[方法]将稻草3 750 kg/hm2和沼液15 000 kg/hm22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同时结合氮肥不同运筹方式。[结果]施用稻草还田产量高于施用沼液,其增产原因是增加了有效穗和穗粒数。氮肥运筹方式中均以氮肥运筹基蘖穗为5∶3∶2的比例最高。[结论]不同种类有机肥对晚稻产量的影响较大,施用稻草处理产量较沼液处理要高;氮肥的运筹方式对晚稻产量也有影响,具体运筹方式与单施无机肥相似。

关键词: 双季晚稻 稻草 沼液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效益分析与措施建议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1

摘要: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生物质废弃物,主要以秸秆为主,只要有60%的秸秆能够用于气化,产生的可燃气就可供农村一般生活所需。如果考虑粮食生产副产品、林业废弃物和其他工业废弃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市场潜力将更大。安徽省芜湖市秸秆生物质干馏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是世行贷款农业科技项目,它的功能定位是环保和节能,针对的客户对象是芜湖市三山区联群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该项目气化集中供气系统建设为基础,分析了目前的运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政策性措施。

关键词: 秸秆 干馏气化 芜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现代农业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难点和思路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0

摘要:焚烧农作物秸秆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者在分析秸秆综合利用的制约因素基础上,提出了确立我省秸秆综合利用战略、提高装配工艺配套和技术集成水平、调整种养产业结构和作物育种目标、建立完善秸秆收集物流体系、秸秆综合利用法律保障等八条建议。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焚烧 综合利用 政策扶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难点与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

摘要:焚烧农作物秸秆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分析秸秆综合利用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确立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战略、提高装配工艺配套和技术集成水平、调整种养产业结构和作物育种目标、建立并完善秸秆收集物流体系及秸秆综合利用法律保障等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综合利用 思路与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9年中国主要粗饲料产量分析

饲料工业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2009年夏季和秋季共采集测定了山东和安徽两省玉米、水稻、小麦、大豆、花生的草谷比,并估算秸秆产量。估算结果表明,2009年中国5种作物的秸秆总产量为5.36亿吨,实际可用于养殖业的秸秆最大量约在4~5亿吨。

关键词: 草谷比 秸秆 产量估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