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检测方法综述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准确、快速、经济的检测方法监控杂交水稻纯度对于保障我国水稻安全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用于杂交水稻纯度检测的各种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总体来讲,我国杂交水稻纯度鉴定方法的发展趋势是由鉴定周期长向鉴定周期短,由鉴定程序复杂向简单,由成本高向成本低的方向发展。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认为DNA分子标记技术和设计育种鉴定方法有较大发展空间,能满足准确、快速、经济的要求;实时荧光PCR技术具有美好的前景。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种子纯度 检测 实时荧光PCR DNA分子标计 设计育种


籼型光温敏两系不育系H153S的选育及应用
《中国稻米 》 2016
摘要:光温敏核不育系转育起点温度的高低是决定两系杂交水稻制种能否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选育起点温度较低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可以显著提高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纯度。本课题组利用系谱选育法,将播始历期较短、不育起点温度较高、农艺性状较好的两系不育系中间材料7HS006与播始历期较长、育性转换温度较低的绿102S进行杂交,选育出籼型两系不育系H153S,该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较低,育性稳定,可繁性、农艺性状较好。H153S将在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和推广中起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广茉S的异交特性研究
《杂交水稻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茉S是以广占63-4S为母本与茉莉新占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以广占63-4S为对照,对广茉S的异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广占63-4S相比,广茉S的单株分蘖数增加2.2个,剑叶长度缩短5.0 cm,穗颈伸出度增加0.8 cm,包颈粒率降低5个百分点,柱头总外露率和花后2~4 d的平均柱头活力分别增加了7.3和8.8个百分点,说明利用广茉S制种有利于提高异交结实率;但由于广茉S当日开花数较广占63-4S分散,且开花高峰时的开花比例比广占63-4S少,因此,利用广茉S制种时要选择适宜的制种基地,正确使用花时调节剂,提高辅助授粉技术,从而提高制种产量。


不同高产杂交水稻氮利用率差异与分析
《中国稻米 》 2014
摘要:对目前主推的高产杂交水稻氮利用率进行大田评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中低氮条件下杂交水稻协优52、Y两优2号表现出较高的产量与氮利用率;协优52、Y两优2号产量均较对照增加5%以上,氮利用率协优52增加10%以上、Y两优2号增加5%以上。高产杂交水稻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受氮肥影响较大。在中低氮条件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少、氮积累总量低而单株稻谷质量高的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氮利用率。


利用SSR标记进行杂交油菜品种鉴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分布于油菜连锁群上的33对SSR核心引物,对12个育种品系和市场上的杂交油菜品种进行鉴定,探讨取样方案、检测方法和位点判读,将样品间SSR位点类型分为相同位点、疑似相同位点和差异位点3类。分析位点类型发现,12个油菜品种/系间的差异位点数为4~22,其中同父异母杂交种(3个)间差异位点数为4~16,同母异父杂交种(4个)间差异位点数为7~18,市场抽样的品种间差异位点数为12~20。同一品种不同样本间的差异位点数为0~2,据此,将区分品种间与品种内的差异位点阈值设定为2,即在利用33对引物对油菜杂交种与对照样品进行SSR分析时,当两样品间差异位点数>2时,判定为不同品种;当差异位点数≤2时,判定为近似或极近似品种。盲样鉴定实验及其与田间鉴定方法的对比实验,均证明了本研究确定的SSR鉴定方法可行。


杂交稻“大青棵”现象遗传基础剖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交稻的大青棵现象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大青棵产生的遗传基础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利用蜀恢527/辐恢838群体中的38个导入系为父本,以四个核心不育系II-32A、协青早A、冈46A和金23A为母本,构建4个测交群体。在合肥、杭州和广州3个晚稻环境下,对其进行抽穗期和产量相关性状表型评价,结合基因型分析,利用单向(one-way ANOVA)和双向方差分析(two-way ANOVA)检测与感光性相关的QTL及QTL间互作。表型分析表明,55个组合在合肥表现为大青棵,相比之下,这些组合在杭州和广州表现为正常抽穗,但抽穗期延迟。利用单向方差分析,在多个环境或者群体中检测到12个标记与感光性QTL紧密连锁。通过双向方差分析,共检测到31对感光性上位性QTL,其中4对在不同群体和环境下稳定表达。结合基因型分析和上位性分析,发现位点RM331-RM2、RM331-RM5346、RM3395-RM16和RM3325-RM53间互作是导致导入系WD57、WD71、WD77、WD78、WD80、WD85和WD88与4个不育系测交组合产生大青棵的主要遗传基础。
水稻不同亲本组合对F1代糙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日立L-8800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4个中籼稻不育系、8个中籼稻恢复系及由此配制的10个杂交稻F1代糙米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杂交稻F1稻米各组合间氨基酸含量有一定差异,10个F1中,以明两优6号、绿敏S/4HZ021和绿敏S/凤恢35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绿敏S/4HZ021赖氨酸含量最高,明两优6号亮氨酸含量最高;F1代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色氨酸未测)均高于双亲含量;母本中以绿敏S为好,用此母本选配的杂交组合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绿102S为母本的组合在所有组合中最低;父本对F1代氨基酸含量影响受母本所控制,需考虑配合力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