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人才协同创新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 2022
摘要: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在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由于现行的农业生产较为传统,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较为缓慢,对农业科研院所来说只有转变固有观念,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高校、龙头企业、大型农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等联合,建立新的人才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才能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文章以安徽省为例,探索农业科研院所在当前特殊的环境下如何在变局中开辟农业科技人才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并从聚焦大平台、大项目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建立一体化的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协同创新的建议.


近十年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农民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秸秆利用方式.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同时也是秸秆产出大省,近年来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并在相关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系统总结了 2011年以来安徽省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和产量、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重要进展,以期为全面和深入开展秸秆还田研究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分析显示,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工作近10年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从秸秆还田方式和化肥配施运筹等方面对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进行了优化;(2)拓宽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的研究范畴,开始关注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等;(3)开始探究秸秆还田对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影响,并日益重视秸秆还田在农田氮磷流失、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环境效应.综上,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呈现出从以关注作物生产为主延伸到兼顾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的发展趋向.今后,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应该在补齐区域短板、拓展研究内容、探明环境效应及深化机理探究等方面重点推进.
关键词: 安徽省 秸秆直接还田 还田技术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环境效应


安徽省沿江平原双季稻3种栽培体系碳足迹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安徽省沿江平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方法,分析课题研究集成的2种双季稻栽培体系创新模式与当地传统对照模式的碳足迹。结果表明,创新模式1单位面积碳足迹(早+晚双机播)为2 376.32 kg(CO2-eq)/hm2,创新模式2(早+晚双抛)为2 505.58 kg(CO2-eq)/hm2,对照模式(早直播+晚抛)为3 398.29 kg(CO2-eq)/hm2;3种模式内晚稻单位面积碳足迹高于早稻,化肥和电力对总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排前位,农药对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最小;在单位面积产量碳足迹方面,2种创新模式低于对照模式,创新模式1(早+晚双机播)单位产量碳足迹为201.26×10-3 kg(CO2-eq)/kg,创新模式2(早+晚双抛)单位产量碳足迹为211.90×10-3 kg(CO2-eq)/kg,对照模式(早直播+晚抛)单位产量碳足迹为317.22×10-3 kg(CO2-eq)/kg。
关键词: 碳足迹 双季稻 温室气体 安徽省 沿江平原 栽培体系


安徽省部分稻区稗草抗药性初探
《杂草学报 》 2021
摘要:稗草是安徽省稻田主要的恶性杂草之一,近年来安徽省多地区稗草对市面上常用除稗剂均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为初步探明安徽省稻田稗草的抗性分布及机制,采集安徽省主要稻区稗草种群样本51份,通过室内生测法,施用二氯喹啉酸、双草醚、■唑酰草胺和五氟磺草胺4种常用除稗剂,对稗草种群抗药性进行初筛。结果表明,安徽省主要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频率最高,已达34.8%,对双草醚、五氟磺草胺、■唑酰草胺的抗性频率则分别为21.7%、13.7%、9.8%。其中,有2个种群(2016B2和B24)对4种除稗剂都表现出明显抗药性,4个种群(B6、B7、B9、2015B1)对3种除稗剂均表现出抗药性,5个种群(B4、B11、B26、B27、2016B3)对2种除稗剂表现抗药性,有8个种群仅对1种除稗剂表现出抗药性(其中有6个种群仅对二氯喹啉酸表现出抗药性),其余32个种群没有检测到抗药性。


安徽省专业化后备蛋鸡饲养场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家禽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安徽省后备蛋鸡养殖现状,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组织团队成员于2019年8月-12月在安徽省开展了相关调研,对安徽省后备蛋鸡场的数量、区域布局、养殖规模、养殖模式、鸡舍类型、设施设备以及饲料供给和疫病防控等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分析.结果 显示:目前安徽省后备蛋鸡规模养殖场共有10家,年出栏规模为11万~88万只,全年出栏量600万只左右,约占安徽省蛋鸡存栏总量的12%,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专业后备蛋鸡场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鸡舍以全封闭式为主,销售日龄为60日龄,养殖模式逐渐从阶梯式笼养转变为层叠式笼养,舍内设施基本实现了自动化;饲料供给在20日龄前以全价颗粒料为主,20日龄后以自配全价粉料为主;疫病防控及用药成本不同鸡场有较大差异,部分鸡场存在免疫程序不合理及选用的疫苗株与临床流行株不一致的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次调研初步掌握了安徽省后备蛋鸡的养殖现状,揭示了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明确了改进目标和方向,对促进和提升安徽省后备蛋鸡养殖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长江、淮河水系安徽区段黄颡鱼的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8—2019年在安徽长江和淮河水系8个地点采集212尾黄颡鱼样品,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长江、淮河两水系安徽区段8个黄颡鱼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黄颡鱼Cyt b同源序列片段长度为1122 bp;共检测到变异位点48个、单倍型49个,碱基组成呈强的A/T偏倚和反G偏倚.黄颡鱼各地理群体具有中高度的单倍型多样性(0.554~0.949)、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105~0.00221).所有群体的群体分化指数(0.2590)、基因流(1.4305)和分层的分子变异分析结果一致表明,长江、淮河水系安徽区段黄颡鱼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单倍型进化网络图和群体间系统进化树表明,8个地理群体分为长江、淮河水系两大进化枝.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淮河水系安徽区段的黄颡鱼具有明显的地理遗传结构,不同水系间的地理阻隔可能是导致黄颡鱼群体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还为黄颡鱼的遗传管理和资源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